帝國的消亡

曾在俄羅斯前總統葉爾欽掌權時期擔任代總理的葉戈爾·蓋達爾親歷了蘇聯解體的全過程,並有機會掌握大量翔實的內部資料。在本書中,作者從介紹世界歷史上各帝國衰落的過程開始,從呈現上世紀80年代前蘇聯經濟狀況入手,抽絲剝繭似地分析了由食品短缺、物價飆升、貨幣危機、金融失信、石油價格下跌、政策失當而引起的其經濟惡化,如何一步步地演變為危機、演變為災難、演變為破產,最後演變為政治失控,導致了蘇聯的消失。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帝國的消亡

1991年底,其時被世人公認為世界兩大超級大國之一的蘇聯頃刻間土崩瓦解,令全世界震驚,更令全世界迷惑!至今,圍繞蘇聯解體原因及其對當今世界的影響的爭論仍在繼續,人們極力想解開這個迷,探討其真實的原因和教訓,以警示世人。

本書作者蓋達爾先生,是著名的經濟學者,1992曾經擔任過俄羅斯政府代總理。作為前蘇聯核心機關的工作人員,作者親歷了蘇聯解體的全過程,並有機會掌握大量翔實的內部資料。作者認為,導致蘇聯解體的主要原因是其僵化的經濟制度使然。在本書中,作者從介紹世界歷史上各帝國衰落的過程開始,從呈現上世紀80年代前蘇聯經濟狀況入手,抽絲剝繭似地分析了由食品短缺、物價飆升、貨幣危機、金融失信、石油價格下跌、政策失當而引起的其經濟惡化,如何一步步地演變為危機、演變為災難、演變為破產,最後演變為政治失控,導致了蘇聯的消失。使人們了解到蘇聯的解體並不是在驟然間迅猛地分崩離析的,而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和必然的結果。對我們全面正確解讀蘇聯解體這一命題是必值一讀的書。

作者從介紹世界歷史上各帝國衰落的過程開始,從呈現上世紀80年代蘇聯經濟狀況入手,抽絲剝繭似地分析了蘇聯由食品短缺、物價飆升、貨幣危機、金融失信、石油價格下跌、政策失當而引起的經濟惡化,如何一步步地演變為危機、演變為災難、演變為破產,最後演變為政治失控.導致了蘇聯的消亡,使人們了解到蘇聯的解體並不是在驟然間迅猛地分崩離析的.而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和必然的結果。本書對我們全面正確解讀蘇聯解體這一命題有重要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

E.T.蓋達爾 經濟學博士,教授,1992年任俄羅斯聯邦政府代總理;1993~1994年任俄羅斯聯邦部長會議第一副主席;1994~2004年任“俄羅斯民主選擇”黨主席;1999~2003年任國家杜馬議員,時為“正義力量聯盟”黨的共同主席之一,同時擔任預算及稅收委員會委員,現任俄羅斯轉型經濟研究所所長。 

蓋達爾先生在刊物上發表過的論文及出版的著作有上百部之多,其中包括:《經濟改革與等級結構》(1990);《國家與演變》(1996);《經濟成長中的反常現象》(1997);《失敗和勝利的歲月》(1998);《漫長的時間——俄羅斯在世界上,經濟史隨筆》(2005)等等。

圖書目錄

引言

第一章 帝國的輝煌和衰落

一 現代經濟成長與帝國時代

二 跨海帝國的危機和瓦解

三 領土毗連帝國解體的問題

四 南斯拉夫悲劇

第二章 專制主義制度:不穩定的緣由

一 現代經濟成長早期的挑戰與專制主義

二 專制主義制度的不穩定性

三 專制主義崩潰的機制

第三章 “石油冤家”

一 西班牙序曲

二 資源財富與經濟發展

三 石油市場的特殊性

四 20世紀石油市場的調控

五 原材料價格波動引發的挑戰:墨西哥和委內瑞拉

六 尋求出路:應對原料價格不穩定帶來的威脅

第四章 基礎上的裂痕——1980年代初期的蘇聯

一 穩定背景下的低效率

二 日益增多的問題和錯誤的解決方法

三 國家的糧食供應問題

四 糧食短缺——戰略性的挑戰

五 蘇聯——最大的糧食進口國

六 西西伯利亞的石油——擺脫困境的幻想

七 石油價格下跌:最後的一擊

八 蘇聯解體:合乎規律的意外

第五章 外部衝擊的政治經濟學

一 外貿條件的惡化:政治上的兩難選擇

二 蘇聯與石油價格下跌——選擇的實質

三 一連串的錯誤

四 蘇聯經濟日益加劇的問題

五 貨幣危機

六 貨幣金融問題背景下的經濟政治自由化

第六章 社會主義經濟政治制度危機的發展

一 石油工業的問題

二 政治信貸

三 妥協的代價

四 帝國危機與民族問題

五 經濟政治局勢失控

六 貨幣危機

七 從危機到災難

八 “緊急努力”代替改革

九 瀕臨崩潰的邊緣

第七章 國家趨於破產

一 貨幣危機(1991年)

二 糧食問題

三 物價飆升

四 金錢與帝國的命運

第八章 崩潰

一 破產政變的政治經濟學

二 政治上的瀕死狀態

三 政治的分崩離析:經濟的後果

四 文明離婚

後記

章節摘錄

第一章 帝國的輝煌和衰落

拄著刺刀可以,但不能坐下。

——塔列蘭

公元前1世紀,自由農民普遍義務兵役制的弱化和職業軍隊的形成,破壞了古羅馬的共和制度,為由軍人願意接受的人充當統治者的制度鋪平了道路。由此而形成的國家體制開始被稱為帝國(“帝國”這一術語本身來自拉丁文Imperium——政權)。由於那個時代羅馬政權擴張到了當時已知世界的大部分地區,這個詞也獲得了另一個含義:在歐洲,“帝國”一詞開始用來指稱以征服手段建立起來的多民族國家。西羅馬帝國瓦解之後,繼承自它的各種法規和傳統一直影響著先前歸入帝國、地理上與宗主國鄰近的區域內所發生的事情。這影響了歐洲歷史隨後的整個進程。

一 現代經濟成長與帝國時代

帝國是聯合了許多民族的極權主義的強大國家,其思想與基督教會一樣都是中世紀歐洲繼承自古希臘羅馬遺產的一部分。神聖羅馬帝國歷史的著名研究人員之一Ⅲ.布賴斯寫道:“逝去的古代遺留給後世兩種思想:世界性的君主制思想和世界性的宗教思想。”警句式的說法通常都能使所發生的事情得到簡化。這裡也是如此。古希臘羅馬制度和羅馬法的遺產對歐洲發展的影響比世界性君主制思想更具重要意義。但帝國理想本身與羅

馬傳統的聯繫也是毋庸置疑的。

許多統治者都試圖為自己贏得皇帝的尊號。但羅馬帝國瓦解之後的許多世紀中,只有拜占庭被其他歐洲國家公認為羅馬皇家傳統的繼承者。無論對羅馬帝國的東方部分還是西方部分而言都是如此。拜占庭的統治者認為他們只不過暫時失去了對部分帝國領土的控制。當公元800年查理大帝加冕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之時,能否獲得拜占庭當局的承認對他而言是一個嚴重的問題。

拜占庭的日漸衰落,使得後羅馬區域內對帝號的要求愈來愈缺少說服力。土耳其人攻占君士坦丁堡之後,誰是這種權利的享有者的問題重新變得迫切起來。在這方面,俄羅斯當局希望莫斯科充當第三個羅馬的角色、羅馬帝國和拜占庭帝國的繼承者,倒也符合15世紀末-16世紀初的時代精神。然而俄羅斯距離發展中心過於遙遠,這種要求很難在歐洲受到認真對待。

神聖羅馬帝國歷經9-14世紀期間的多次變遷,大多為時短暫,及至15世紀末終於被歐洲各宮廷承認為擁有合法權利這樣命名的唯一國家。但帝國思想本身仍富有生命力,繼續對歐洲的各種事件產生影響。

腓力二世有時自稱印度皇帝。在16世紀末的政治辯論中,西班牙的帝國使命思想、駕馭歐洲神聖任務的思想備受關注。卡斯蒂利亞③的精英們自15世紀末起便將羅馬帝國視為仿效的楷模,將自己視作羅馬人的繼承者。他們是被挑選出來擔當重建世界性帝國美好使命的一部分人。脫離這一背景便很難理解,為何西班牙的國王們要在16-17世紀的戰爭中耗費如此之多的人力和財力,試圖拓展自己在世界上的統治地位。

15-16世紀之際,歐洲經濟和軍事的崛起及其對周邊國家占有的軍事優勢日益明顯。歐洲國家開始向其他大陸擴張。這方面最重要的動因便是希望補充用以支持戰爭的貴重金屬資源儲備。只是從通向美洲的貴重金屬之路開通時起,這個洲對西班牙才變得寶貴起來。

歐洲各帝國正是在那時開始形成。這是重商主義貿易政策時期。各國都限制加工部門的產品進口,促進本國產品出口。占有殖民地便能擴大可控的關稅區,被征服國無法阻止商品自宗主國湧入。對於殖民地,宗主國則可以隨心所欲地實行限制性的貿易政策。殖民地地域擴大的同時,也爆發了各帝國之間在重新瓜分領土方面以及與殖民地打交道的貿易公司相互競爭方面的激烈鬥爭。

19世紀中葉,中國、日本、奧斯曼帝國表面上並不是歐洲殖民地的組成部分,然而1809年1月5日英國與土耳其之間簽訂條約、1840-1842年發生鴉片戰爭、1853年佩裏海軍準將的艦隊抵達日本之後,低效率的進口政策便也強加給了這些國家。

甚至帝國的辯護士們也都承認,那個時代利用行政手段強迫被征服國正是宗主國工業發展政策的特點。1813年印度紡織和絲綢工業在英國市場出售產品,價格比英國生產的商品低50%-60%還有利潤。但高關稅(價格的70%-80%)或直接禁止進口印度商品使這成為不可能的事。如果印度是獨立國家,作為回敬,它完全可以對英國商品徵收禁止性關稅。印度是紡織工業的祖國——這個行業在該國已存在了長達六千年之久。從事這一行業的有數百萬人。淪為殖民地之後,世世代代靠紡織為生的家庭中數十萬人失去了工作。諸如達卡和穆什拉巴德之類的城市,原本都是紡織工業的中心,現在卻變成一片荒涼。特里維廉爵士向議會委員會報告說,達卡的居民已由15萬減少至3萬-4萬人。自1814-1835年,英國紡織品對印度的出口額從每年的100萬碼增至5100萬碼。同一年代期間,印度向英國出口的紡織品卻減少了將近3/4。時至1844年,更減少了4/5。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