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蒙昆貼牟尼祖師

百科名片

帕蒙昆貼牟尼祖師,入法身法門發現者。生於泰國佛歷2427年10月10日,泰國素攀府頌丕農縣人,1906年8月初,他如願出家受戒於素攀府頌丕農縣的頌丕農寺。1917年,發現失傳二千多年的「入法身法門」,並再一次廣宣此法門,利益全世界人類。北欖寺住持;1921年,受封僧銜為:帕庫桑雅聞;1949年,受封僧銜為:帕巴彎夠首提拉;1951年,受封僧銜為:受贈榮譽僧銜扇;1955年,受封僧銜為:帕蒙昆臘查牟尼;1957年,受封僧銜為:帕蒙昆貼牟尼。帕蒙昆貼牟尼祖師佛學造詣很高,在泰國佛教中有相當高的威望,是一位得道高僧。

簡介

「入法身法門」發現者,俗名梭.彌給諾,泰國佛歷2427年10月10日生於素攀府頌丕農縣。1906年,在素攀府頌丕農縣丕農寺受戒出家,法名:湛塔薩羅。

成長曆程

佛歷2427年10月10日,在泰國素攀府頌丕農縣的鄉下頌丕農村,一個可愛的男孩誕生在一戶姓彌給諾的家庭里,取名梭,在這個家庭里他排行老二,有一姐三弟。他誕生時有一項異於常人之處,即出生之時並沒有啼哭,他是那樣靜悄悄地來到人間,似乎象徵著他誕生的目的是要拭乾世人的眼淚,並非為了哭泣而來。 他從小就是一個懂事乖巧的孩子,他是個意志堅強的小孩,當下定決心要做某事時,他會一定堅持到底,直到成功為止。九歲這一年,他才有機會接受正式的教育。母親將他送到對岸的頌丕農寺,由他出家的叔父教他讀書寫字。在當時教育不普及,一般人沒有學校可就讀,比丘是唯一可從學的老師。憑藉聰穎的天資與勤奮的精神,很快地他就掌握了泰文與古高棉文,並能流利地閱讀與書寫。他是一位自動自發的人,從來不用別人鞭策,就能砥礪自己,勤勉向學,這顯然不是一生一世就能修得的性格,而是多生累劫以來追求智慧,清淨身心,積聚福德資糧所熏修而成的。這也是他後來在無人指導的情況下,能夠精進修行,再次發掘出佛陀失傳已久的入法身法門的重要因素。 在他十四歲這年,突然傳來父親逝世的訊息,於是他由邦巴寺返回頌丕農村,身為長子的他從此擔負起維持全家生計的重任。因為梭的智慧、果斷與領導才能,不久他就贏得族人與僱工的尊崇及愛戴。 世事無常,世間的財運當中總是夾帶著風險,並非永遠一帆風順。在他十八歲時,有一次賣完稻米後,他攜帶著所得到的款項,與僱工們劃著名兩艘空的貨船逆流而上,準備回去頌丕農縣。然而不巧的是,他們遇到暴漲的洪水,無法循原路回去,必須繞道而行。而繞道的途中必須經過一段經常有盜賊出沒的狹長河道,這段河道還布滿了急湍與伏流,是船員們熟知的險惡地帶!所謂「流急岸狹盜賊多」,只有少數的船只能夠倖免於遭劫之難,通常他們必須雇用保全人員來保護自己的生命與財產。這一天,梭的兩艘平底貨船是唯一在這條河道上航行的船隻!當船轉入狹岸之間的湍流時,四周立刻瀰漫著一股不尋常的氣氛,死亡的陰影籠罩在梭的眼前!他命令一個僱工跟他調換位置,到船尾去掌舵,他深知強盜的戰略--必定先對船長或舵手開槍,假如他繼續留在船尾,恐怕很難幸免於難!他的船繼續在偏僻荒涼的急流中航行,梭手持長槍,大步走向船側前槳手的位置,當他拿起划槳之時,…這些僱工為我工作,每個月只賺到十至十一銖的薪資,剩下的錢財全歸我個人所有,既然如此,遇到危險的時候,我怎能讓他們先去受死呢?人皆愛命,更何況他們的妻兒正等著他們來養活呢!於是他將船尾的僱工叫回來划槳,他自己坐在船尾掌舵,並將長槍橫擱在膝上。船隻飛快地向前航行,轉眼已接近狹道的出口……眼前一亮,河面頓然開闊,岸邊擠滿了因漲水而停泊的船隻,商販們的叫賣聲此起彼落……危險的時刻終於過去了!雖然他已經安然脫險,但是這一段性命交關的經驗使他深深地為自己的同伴感到悲哀--受這么大的折磨只是為了賺取一天的工資! 二十二歲這年,即佛歷2449年,公元1906年7月初,他如願出家受戒於素攀府頌丕農縣的頌丕農寺,法名:湛塔薩羅。湛塔薩羅比丘出家後的第二天,就開始跟著頌丕農寺的經師--濃因塔素宛諾法師學習禪法,這位師是當時傳授禪法的前輩法師。湛塔薩羅比丘開始鑽研巴利文藏經,並背誦經論與戒條。不同於其它比丘的是:他不但認真研究教理,而且精進靜坐修行,在解行兩方面沒有一天放鬆過。頌丕農寺學習的方式只注重背誦,無法翻譯佛…中的意義,因此在第一年的雨季安居之後,他到曼谷的契度彭寺去居住,以便進一步研習經藏。在離開頌丕農寺之前,他將一部Mahasatipatthanasutta(大念住經)封藏好,以備將來當他能融會貫通,流暢地翻譯全經之後,就要結束巴利文藏經的鑽研,全心全力投入在靜坐修行當中。 湛塔薩羅比丘出家後的第十一年,湛塔薩羅比丘發起在頌丕農寺成立一所巴利文學院。這所學院在他設立的基金會的支持下,到今天仍然繼續地辦學。之後一直就任北欖寺住持。 眾人尊崇的蒙昆貼牟尼祖師圓寂前五年,在一次特殊的機緣下,他召集寺內外的所有弟子,在法堂里聚會,宣布說再過五年他就要圓寂了,要大家繼續執行他的工作,不要懈怠,唯有向前進,才不會退步。並且把北欖寺的發展計畫交代清楚,要大家同心協力完成。他說以後北欖寺的發展會更順利,雖然他圓寂了,但仍有機會幫助北欖寺,而且作用比他活著時更大!弟子們請他長住世間,不要圓寂。他說:「不…
在與未來的一切弟子啊!不然的話,他恐怕不會開口託付弘揚入法身法門的計畫,以及供養比丘、沙彌,興建與修繕僧寮等種種事務。其中他最重視弘揚入法身法門,認為具有無邊的利益,超越一切事務之上。 在蒙昆貼牟尼祖師圓寂之前,他預言北欖寺將會聲名顯著,有眾多新學加入此團體。並交代勿將他的遺體焚化,而安置在北欖寺可以確保北欖寺的興旺--吸引信眾來禮拜致敬,藉此提高本寺的威望。在放置他棺木的殿堂要播放他指導靜坐的錄音帶,讓參拜者得以聆聽遵行。蒙昆貼牟尼祖師於佛歷2502年,公元1959年2月3日,在曼谷帕斯乍能縣北欖寺圓寂,世壽七十四歲又四個月,僧臘五十三年。最後的遺訓是:如同我在世一般地繼續執行各項法務,精進修行不要懈怠,繼續行善與供養僧眾。

學佛之路

十九歲的這一年,在駕船買賣往返途中,因經歷險道而令梭感受到世間的無常,與現實生活的虛幻,於是生起厭離塵俗之心,但是基於對家庭與母親姐弟生活的關懷,使他無法驟然捨棄肩上的重擔,他只有至誠地祈禱著:切莫令我在出家之前死去,願此生得以出家,出家之後,願終身為僧,決不捨戒還俗。然後他辛勤工作,積蓄大量的錢財,直到足夠提供母親姐弟終身所需的費用。在那個時代,如果一提到:「彌給諾梭」,縣裡幾乎是家喻戶曉,所指的就是這位勤奮忠厚、仁慈慷慨的青年米商。此時,他正處於財運亨通,前途光明美好之際!然而,世間的這一切榮華並不是他所追求的,因為在他的心中早已立下宏願,將要割捨一切塵勞與眷戀,披起象徵聖者阿羅漢戰勝煩惱的旗幟——袈裟,來學習佛陀的正法,直到證悟為止。 二十二歲這年,即佛歷2449年,公元1906年7月初,他如願出家受戒於素攀府頌丕農縣的頌丕農寺,法名:湛塔薩羅。湛塔薩羅比丘出家後的第二天,就開始跟著頌丕農寺的經師--濃因他素宛諾法師學習禪法,這位師是當時傳授禪法的前輩法師。湛塔薩羅比丘開始鑽研巴利文藏經,並背誦經論與戒條。 位於曼谷帕司乍能縣的北欖寺是歸屬於王家贊助的一座佛寺,當時北欖寺住持的職位從缺,契度彭寺的頌列帕瓦那拉法師遂薦舉湛塔薩羅比丘擔任此職位。最初湛塔薩羅比丘加以推辭,但是後來因盛情難卻,只好暫時答應,但內心卻暗自思量三個月之後即應辭去住持之職。在湛塔薩羅比丘正式出任北欖寺住持之前,頌列法師特別叮囑他:要以少事和睦為本,切勿顯現神通,亦不要做出引起鄰近佛寺反感之事。當時湛塔薩羅比丘的僧銜是:帕庫沙目塔那努空。

出家苦修

帕蒙昆貼牟尼祖師出家之後,就開始跟著頌丕農寺的經師——濃因塔素宛諾法師學習禪法。他不但認真研究教理,而且精進靜坐修行,在解行兩方面沒有一天放鬆過,湛塔薩羅比丘精勤研學,貫徹不懈,數年如一日,愈來愈多人被他的毅力所感動,都想辦法要供養他,他不但每天享用到充足的飲食,而且還得到金錢方面的供養,所得款項之多,使他能夠在契度彭寺里辦起一所私人的巴利文學院。雖然湛塔薩羅比丘非常專注於經典的研究,但在修行方面他亦不放鬆,總是儘量騰出時間來靜坐。每逢佛日,沒有巴利文課程,他就到各佛寺去參訪、親近指導修行的明師。不管是哪一位高僧大德,只要是受到眾人的推崇,他都儘可能跟隨,並親近請法、虛心學習。 「接下去還有嗎?」每一次當他精進修行,領悟並達到該禪法的最高境界時,他總是提出這個問題。然而,每次都得到類似的回答:「沒有了!你已經學完我久經努力所學來的佛法。今後,你就幫助我一起來指導門徒吧!」大德們總是這樣地告訴他。某天,湛塔薩羅比丘在一處修行中心靜坐時,在禪定中見到一團清澈純淨的亮光定在自己腹內橫隔膜的中央。帕庫尼亞那烏伊拉法師與帕阿旃行法師都印證他的成就,並推舉他出來教導靜坐,然而湛塔薩羅比丘尚未滿意於自己的修行功夫,他想:我的修行境界很膚淺,還未達到能夠教導別人的資格。之後他即拜別大德,繼續翻山越嶺地四處尋訪,能夠教導安心法門的善知識……。 拋棄舒適安樂的住居,他成為一名行腳僧,奉持頭陀苦行,以淨冶身心。他學遍了許多明師的禪法,卻仍然達不到所期望的證悟。在他內心裡總有一種感覺:這些法門都是走迂迴的遠路,應該有更直接了當、切入中道的方法。於是他依據Buddhaghosa(佛音論師)所著的修行寶典《清淨道論(visuddhiMagga)》,開始自己精進的專修。 佛歷2460年十月的月圓日,他在內心發起精進修行的誓願:我出家受戒已經十二年之久,雖然每天努力修行,無論在解門的讀誦藏經方面及行門的毗婆舍那觀修方面,沒有一天間斷過,卻仍未能證悟佛陀的正法。我應該更加精進,以求證悟佛教的真理,若不趕緊精進修行,簡直與懈怠放逸的人無異!無論如何,假如我不能證悟三界導師--佛陀所證悟的正法,我寧可奉獻生命,以報佛恩。如果這一次,我必須為法捐軀、捨命精進而死,正可以作為後代學法者的榜樣,樹立精進修行的楷模,也算是一項功德。下午,僧眾齊集誦完比丘戒之後,他覺得身心更清涼安樂!因為在戒律上如果有微細的違犯,或懷疑有違犯的地方,都能夠在誦戒之前,對著其它比丘懺悔清淨,而且聽聞誦戒的同時,還能依照戒法來反省自己的身口業,使自己如法如律、純淨無染。從下午開始就聚集在天空的烏雲,越來越密集,眼看著不久就要下大雨了。他趕緊沐浴淨身,並且整頓好個人的一切事務,以便心無掛礙,萬緣放下。傍晚,當他跨進大雄寶殿門坎的同時,雷聲砰然大作,傾盆大雨從天直瀉下來。這場大雨好像吉兆一般,顯示他將在今夜證悟佛法,並且將以法雨遍灑眾生,洗滌一切眾生內心的煩惱塵埃。以及使失傳二千多年的「入法身法門」重現世間,並再一次廣宣此法門,利益全世界人類。 他開始盤坐在代表無上正等正覺大雄世尊的佛像前精進修行。面對佛陀慈悲的尊容,他立下了寧死也不起座的大願:祈求世尊慈悲,賜予弟子正法的光明,哪怕只是少許也好。如果弟子所證悟的佛法能廣泛利益佛教與眾生的話,就祈求世尊慈悲加被,使弟子能順利證悟,弟子自願作護衛聖教、鎮伏魔軍的先鋒戰士。如果弟子的證悟將有害於佛教的話,則祈求無需勞駕世尊,弟子將奉獻生命,以報佛恩。 靜坐的時候,大雨正劈哩啪啦地下著,沁人心脾的涼氣籠罩著他。睨視身旁,赫然發現成群的螞蟻,正沿著地板的裂縫攀爬上來!他開始擔心,萬一被螞蟻齧咬,可能會妨礙修行,使心不能安住於禪定。於是以手指沾煤油,準備在身體四周的地板上畫一圓圈,以防螞蟻侵入。但是,第二念的覺醒使他頓然打消原意:我的生命已經奉獻給佛教,還怕什麼螞蟻?於是立即端身攝念,精進修行。中午時候位在身體中心如蛋黃般的清淨光球,此時更加光明清澈起來,而且逐漸擴大到如太陽般的大小。清淨透明的程度,好像鏡子一樣可以照見自身。此境界持續數小時之久,從晚上七點多鐘開始,過了半夜,直到凌晨一點鐘,清淨的光球還是維持原狀。他不知道接著該怎么辦,因為過去所參學的禪法中沒有這種境界。就在如此靜定之中,他感覺彷佛從光球的中心,有一個輕輕的聲音傳…MajjhiMa-patipada(巴利語,意義是:中道)。嗯!中道,在經典里的意思是:調心不要太緊,也不要太松。 就在這一刻,光球裡面亮現出一個小小的光點,正好就在光球的中心點上。這個光點比光球更亮、更光明!他一面看,一面想:這也許就是所謂的「中道」吧!剛才浮現的這個光點,正好在光球的中心!……試著看還有什麼變化吧。光點慢慢擴大……,大到與原先那個光球一樣大小,原先的光球則消失不見。他繼續看下去,接著又有新的光球出現,好像噴泉般一個接著一個地浮現上來,而且一個比一個更光、更亮! 然後見到內在的種種身像一個個地呈現上來……乃至見到有蓮苞狀頂髻的法身佛,比以往所見過的一切佛像都更清澈純淨!感覺上彷佛聽到法身佛的聲音:「如是!如是!」在耳中響起一般。內心湧現無比的清涼喜悅!於是他感嘆道:嗯……,原來難就難在這裡,使得眾生不能覺悟!受、想、行、識四蘊必須凝聚在同一點,心若止歇,妄想即息滅,妄想若息滅,覺悟即現前。 從湛塔薩羅比丘證悟法身的那一刻開始,他就獻身於探究入法身法門,沒有片刻停息。在那一期雨季安居結束之前,芒庫威寺的大雄寶殿是他每天必去靜坐的地方。他曾經入定七日七夜,精進修行,但仍然未能窮盡佛法的邊際!入法身法門猶如法界奧秘的鑰匙,湛塔薩羅比丘不斷深修細研,愈修愈純熟精煉,同時也愈探見法界的真相,他所成就的境界可說達到了博大精深

續法育才

在湛塔薩羅比丘證悟法身之後,為了使心中的悟境不會磨滅,他又繼續靜坐了半小時之久。在此時,一座典雅的佛寺出現在他的定境中,他一眼就認出那是邦巴寺--他童年時受教育的地方--同時他直覺地認定:邦巴寺必定有機緣成熟,能夠證悟此修行法門的人存在。於是,雨季安居之後,他就前往邦巴寺去供養僧團並指導靜坐。四個月後,有三位比丘與四位居士證悟了法身。在湛塔薩羅比丘出家後的第十三年,他帶領三位證悟法身的比丘在頌丕農寺雨季安居,安居期中又有一位比丘證悟法身。 蒙昆貼牟尼祖師的弟子中,不論是比丘、沙彌、八戒女、男居士或女居士--各種身份不同的群體中都有許多修行頂尖的人才,然而在這么多優秀的修行者當中,首屈一指的是姓孔諾雍,名詹的一位八戒女。
詹的靜坐老師是八戒女通素,也是蒙昆貼牟尼祖師的頂尖弟子。當通素帶著詹第一次來到北欖寺拜見蒙昆貼牟尼祖師時,蒙昆貼牟尼祖師見到詹的第一句話就是:「你為什麼來遲了?」並且隨即命令詹直接進入深修工廠修行,不必經過層層的審查、測試,這是一個很特殊的例外!
八戒女詹非常堅強精進,並且能謙虛忍辱,因此靜坐的功夫進步神速。雖然比其他人起步晚,但是不久就超越了其他人,甚至超過了她的老師通素,成為蒙昆貼牟尼祖師座下程度最高的弟子!
詹從小就沒有機會讀書識字,是個文盲,但是因為修行入法身法門的造詣高深,使她具備卓越的智慧。蒙昆貼牟尼祖師經常提出各種問題考問所有的深修者,以測試他們內心淨化的程度與修行的進度。八戒女詹是唯一能夠答覆蒙昆貼牟尼祖師所有問題的人,而且每一…死後投生何處?苦樂如何?造何種因?得何種果?過去、現在、未來的種種事情,只要蒙昆貼牟尼祖師一提問,詹即能了知無疑。 當弟子有缺點必須改進時,他會毫不客氣地提出批評。當弟子所做的正確,沒有必要糾正時,他通常只是保持默然。唯獨有一次,他在大眾的面前公開稱讚弟子,他說:「弟子詹,獨一無二。」

興教弘法

湛塔薩羅比丘就任為北欖寺住持之後,第一件工作就是要改革當時北欖寺比丘的種種不如法行為。許多比丘的行為失當,辜負在家信眾的虔誠供養,甚至此地區僧團中的長老比丘也多數沾染貪污墮落的惡習!到達北欖寺的第一天晚上,湛塔薩羅比丘就召集寺內所有的比丘開會,並說了以下的就任訓言:我奉此地區長老的命令來接任住持的職務,負責協助大家共同實行佛陀的教法與戒律。本寺的進步有賴於大家的精誠團結與彼此諒解,因為我們之中沒有任何人是在本寺出生的,大家都是外來人,彼此都很陌生。我深信大家追循佛陀的足跡修行,所積累的功德必然能帶給大家安樂與自在。在座的各位大半已經出家多年,然而在教理與修行兩方面卻仍不足以為人師表,所表現的行為不但未能利益佛教,有時甚至還會破壞在家居士的信心--若要如此像寄居蟹一般,懦弱地從一個殼換到另一個殼,只懂得尋求保護的話,那么何必出家?何必來北欖寺?我來此的目的,就是要將佛法與戒律一一奉行,在此居住已久的比丘願意遵循我的標準與否,悉聽尊便,我並不願干涉任何人,因為我們都知道每個人必須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不願意遵循的人請發慈悲心,不要阻礙他人遵循的作為。雖然大家可以獨立自由,但也必須幫忙維護本寺的聲譽,遵守寺規,任何人來住或外出都必須得到我的同意,過去的事情就讓它過去,在我沒來之前所發生的事情一概不追究,但是現在我來了,從今天起我必須好好地盡我的職責…這番訓言猶如當頭的冷水,澆在眾比丘的頭上,也好像給了他們一頓重重的鞭刑一樣。當天夜間湛塔薩羅比丘——北欖寺住持獨自在大雄寶殿靜坐,然後發願說:願未來者速來,已來者得安樂,終生共同長住於… 北欖寺的住眾持續增加,而且每個人必須謹守自己的戒律與威儀,這也是蒙昆貼牟尼祖師維持團體和諧的憑藉。任何人如果違反紀律或妨礙他人都會受到警告,受到警告之後仍然繼續犯規的人,就會受到處罰。所以遇到有人違反紀律或威儀欠佳,第一次、第二次蒙昆貼牟尼祖師會警告他們,如果第三次再犯,就會處罰他們。若犯規者是沙彌,蒙昆貼牟尼祖師會命令糾察法師打他們屁股,或罰他們打掃佛寺、劈柴燒水。經過這樣的懲罰後,若仍不悔改者,會被逐出佛門。蒙昆貼牟尼祖師說:必須如此做,否則他的時間只是浪費在勸告交涉中,而不能用在教導靜坐的正途上。 儘管蒙昆貼牟尼祖師非常嚴格,然而他對待一切人都是出自平等的慈悲心,他教導弟子們要以慈悲友愛的精神互相對待,不要輕視任何人,他說:輕視的行為顯示出缺乏慈悲心,有這種性格的人必須反省改正。有些輕視他人而不自知,對於比自己低劣者就任意批評,言語無禮等。正如烈火能從高樓周圍的矮房燒起,向上蔓延而焚毀高樓一般。同樣道理,下層者的怨恨之火亦足以毀滅上層者。因此,不管地位比我們高或低的人,都應該以慈悲為懷,常願他們得到安樂……。遇到任何遭受苦難者來求助,蒙昆貼牟尼祖師從未拒絕,必定給予適當的協助。有一次,來學習靜坐的一個老人修行稍得成果,即生起強烈的信心,回家辭別妻兒,帶著一條幹魚來供養蒙昆貼牟尼祖師,並滿懷歉意地說:「因為家裡貧窮,只有這么一點兒東西供養師父。」蒙昆貼牟尼祖師開懷地笑道:嗯!能夠如此傾盡所有來供養,可說是已經富有了!在佛陀時代,有一個名叫本那的婢女,以她僅有的米糠餅供養佛陀,後來不久就成為一個富有的人。這條幹魚的價值比米糠餅高出不知多少倍,這項布施有很大的功德。蒙昆貼牟尼祖師談著談著,老人請求蒙昆貼牟尼祖師協助他出家,因為他無錢購買出家所必備的三衣缽具,蒙昆貼牟尼祖師於是幫助他滿足了出家的願望。 蒙昆貼牟尼祖師除了每日課誦及靜坐法會時,必定禮敬十方三世諸佛之外,對佛像極其恭敬,這可從其在素攀府古寺中阻止牛群入寺,並發心修復,以及虔誠製作紀念佛像,指導信眾恭敬紀念佛像,以此幫助修行……看出祖師非常恭敬佛像,這是禮敬外在佛。證悟內在法身佛,得以恆常禮敬,並教導眾生證悟禮敬自性法身佛……這是禮敬內在佛。蒙昆貼牟尼祖師以平等慈悲對待眾生,即使對餓狗也平分等量的食物,尊重每一個人,因為人人具有威德無量的法身……這是禮敬未來佛。 蒙昆貼牟尼祖師每逢周日或佛日,領導信眾以飯食供養十方三世諸佛,用修行的力量將飲食化成精細,變為無量食,遍供諸佛。並設立廚房、餐廳長期供養參學的僧人,無一日間斷……這是財供養。敦請明師教導巴利文藏經,自己除了講經說法,亦指導修行。設立國小讓俗家弟子人就讀,設立研究藏經學院讓僧人求學……這是法供養。醫治眾生的病痛、濟助苦難愁惱、解答困擾疑惑、乃至超度死者亡靈……這是無畏供養。 治癒老師頌列及其它善知識之疾病,請善知識住世。恭制紀念佛像令領受者恭敬禮拜,等同真佛。萬佛節持燭繞佛時,恭請諸佛現身……這是請外在佛住世。自證法身,恆憶不失,並教導他人證悟本有的法身,恆長憶念,不令或忘……這是請內在佛住世。 精深鑽研藏經,通達法義無礙……這是學佛的教…自己嚴持淨戒,並規勸他人之過失。依佛律儀,改革僧人的陋習,樹立如法修行的典範,令佛世清規儼然重現……這是學佛的律儀。精進攝心,止歇寧靜,深入禪思,七日不動……這是學佛的禪定。發掘入法身法門,深修細研,透識無邊法界,學習三明六通,開顯廣大的覺智……這是學佛的智慧。發慈悲願,供養僧眾。發精進願,誓證佛法。發攝眾願,願僧安樂。髮長遠願,恆護教法。發無上願:永度眾生,最後入涅槃……這是學佛的發願。總而言之,蒙昆貼牟尼祖師對於佛陀的十度萬行,可說無不隨學。 無論眾生有何苦難,有何需求,有求必應。並且分贈紀念佛像,幫助滿足眾生的願求。讚許眾生修善,阻止眾生造惡。善觀眾生根基,因材施教。說法善巧,應病與藥。恆念拔除眾生苦,給予眾生樂。並發掘入法身法門,讓眾生能因此法門而證悟佛法,願將真正安樂傳播給全世界的人類。 所修的一切善行無不回向於法界眾生,回向於圓滿波羅蜜行,回向於徹證究竟極果。上述所列,只是略舉事例,事實上,蒙昆貼牟尼祖師行菩薩道的事跡比比皆是,不勝枚舉!他給我們的啟示是:任何成功絕非偶然,都是要具備決心、毅力、專注、巧慧等條件,以及前世的福報才能獲得。我們亦深信,蒙昆貼牟尼祖師不只是一生兩生的修持,而是多生累劫勤修波羅蜜的成就。我們慶幸能與菩薩結此法緣,並願此善緣連續不斷,直到與法界所有眾生同證無上菩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