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里亞特蒙古人

布里亞特蒙古人

(英語:Buriats 俄語:Буряты),西伯利亞南部的居民,也叫布拉特人。約35.3萬人(1979),主要分布在俄羅斯聯邦布里亞特自治共和國,部分分布在赤塔、伊爾庫茨克等地。屬蒙古人種西伯利亞類型。是俄羅斯少數民族,使用布里亞特語,分東西兩大方言,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

概況

(圖)草原草原

布里亞特蒙古人(英語:Buriats 俄語:Буряты),西伯利亞南部的居民,也叫布拉特人。約35.3萬人(1979),主要分布在俄羅斯聯邦布里亞特自治共和國,部分分布在赤塔、伊爾庫茨克等地。屬蒙古人種西伯利亞類型。是俄羅斯少數民族,使用布里亞特語,分東西兩大方言,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18世紀起使用老懞文,於1931年創製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新拼音文字,1938年改用斯拉夫字母。原信薩滿教,東貝加爾湖地區的居民則多信喇嘛教,名義上信仰東正教,實際上仍保留薩滿教殘餘。19世紀後期,東部地區的布里亞特人主要從事遊牧業,飼養綿羊、馬和駱駝;西部的多為半遊牧民,兼種少量大麥和黍子,並從事狩獵和捕魚。由於較早掌握了煉鐵技術,製作鐵器是他們的主要手工業。20世紀20年代以來,多由遊牧轉為定居,文化和生活深受俄羅斯人影響。

分布

布里亞特蒙古人有35.3萬(1979年),主要分布在布里亞特自治共和國(20.69萬人),其餘居住在赤塔州的阿金斯克布里亞特民族區、伊爾庫茨克州的烏斯季奧爾蒂恩斯克布里亞特民族區等地。在蒙古國和中國東北也有。內蒙古呼倫貝爾也有分布。

歷史

(圖)布里亞特蒙古人的婚禮布里亞特蒙古人的婚禮

布里亞特蒙古人的遠祖可追溯為新石器時代就已分布在貝加爾湖沿岸的居民扶餘。中世紀時名不里牙惕,13~14世紀時,他們又吸收了一些北方蒙古部落的成分。17世紀,由貝加爾湖西岸的布拉加特人、埃希里特人、杭戈多爾人與東岸的霍林人等相結合,形成布里亞特部族。17世紀末,其住地被沙俄兼併,布里亞特人曾多次起義反抗。1918年2月建立蘇維埃政權,同年8月被日軍占領,1919年4月又被美軍占領。1920年恢復甦維埃政權,1922年初成立布里亞特-蒙古自治州,1923年改為自治共和國。17世紀中葉,布里亞特人父系氏族制度解體,早期封建關係開始發展,但長期保留著血族復仇、氏族互助等殘餘。19世紀後期,東部地區的布里亞特人主要從事遊牧業,飼養綿羊、馬和駱駝;西部的多為半遊牧民,兼種少量大麥和黍子,並從事狩獵和捕魚。由於較早掌握了煉鐵技術,製作鐵器是他們的主要手工業。20世紀20年代以來,多由遊牧轉為定居。傳統的住屋是圓錐形的氈制蒙古包,西部地區已轉入定居的農民則住壁桁式的木架帳篷。穿著與蒙古人類似,男女都穿右開襟的豎領長皮袍,束寬腰帶,穿翹頭氈靴。
布里亞特蒙古人是13~14世紀進入貝加爾湖地區的蒙古部落與當地居民混合而成的,其民族形成過程在17世紀基本完成。17世紀布里亞特人的土地併入俄國。1921年4月27日和1922年1月9日分別成立了布里亞特—蒙古自治州和蒙古—布里亞特自治州。1923年5月30日將上述兩州合併為布里亞特—蒙古自治共和國,屬俄羅斯聯邦。1958年改名為布里亞特自治共和國。布里亞特人以畜牧業為主,狩獵和捕魚業也很重要。
布里亞特民族從種族上是厄魯特蒙古人近支。其祖先原遊牧於外貝加爾地區,後來向北發展到葉尼塞河與勒拿河之間地區,與當地居民混合而形成現代的布里亞特人,其民族形成過程在17世紀基本完成。1631年,俄羅斯人到達葉尼塞河支流通古斯卡河上游,立即與布里亞特人發生衝突。經過25年的戰爭,布里亞特人被完全壓服,才臣服於俄國。但其中一部分反抗俄國到底,向南移入喀爾喀領地。另外一部分,當清軍在黑龍江以西打敗俄人時投向中國,被賜名巴爾虎人,編入八旗,並安置在呼倫貝爾地區。目前居住在俄羅斯的布里亞特人,至今仍保留著完全蒙古式生活的村寨部落,有的已被闢為“民俗文化村”供人參觀,其民族語言、風俗習慣等與現在的蒙古族相近,建築也表現著不同於俄羅斯其他城市的風格。賈息,戴蒙說布里亞特人是世界上最接近大和族的民族,與蒙古人在基因上反而不接近

語言

通用布里亞特語,分東西兩大方言,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18世紀起使用老懞文,1931年創製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新拼音文字,1938年改用斯拉夫字母。自1939年起使用俄文字母的文字。 他們的語言之前可能與高句麗語,百濟語有關的扶餘語系,但到蒙古時代,可能說突厥語,到被成吉思汗降服後,說蒙古語。

宗教

多信奉傳統薩滿教,東貝加爾湖地區的居民則多信喇嘛教,現名義上信仰東正教,實際上仍保留薩滿教殘餘。錫尼河廟是他們的宗教活動場所。

習俗

目前在俄羅斯布里亞特共和國有50餘萬布里亞特人,一些地區至今仍保留著完全蒙古式生活的村寨部落,有的已被闢為“民俗文化村”供人參觀,其民族語言、風俗習慣等與現在的蒙古族相近,建築也表現著不同於俄羅斯其他城市的風格。

(圖)風景風景

在生活上,他們較早地開始定居或半定居,房舍多為磚木或土木結構,有的人家還鋪設地板、瓷磚或地板革。住屋旁邊,是鐵蓋磚木結構的牲畜棚舍。即使居住蒙古包,包內也是十分清潔,家具齊全,擺放井然有序。幾乎家家都有收錄機、電視機,有的人家還有電冰櫃。他們講究生活的舒適,在鐵床或木床上睡眠。他們使用絞肉機做肉類食品,使用牛奶分離器加工奶食品;家家有麵包烤爐,烤出的麵包色鮮味美,鬆軟可口。去布里亞特蒙古人家裡作客,好客的主人會以奶食品和麵包熱情款待您,並在麵包上塗抹“希米丹”(稀奶油)和白糖。布里亞特蒙古人的奶茶與其它地區不同。用壺將磚茶沏成濃漿,開水裝在另一暖瓶中,牛奶單放容器內。喝茶時,將茶漿、開水、牛奶以每個人的習慣兌成不同成色的奶茶,一般不加鹽。用羊肉、羊下水和草原上野韭菜做餡的“布里亞特包子”香味撲鼻,並成為一道知名的地方風味。
布里亞特蒙古人的服飾別具特色,樣式美觀大方。男人春、夏、秋三季頭戴呢子尖頂帽或前進帽,身著長袍,腰束綢帶,足蹬馬靴。女子則頭系綢巾,未婚女子多身穿溜肩式長裙,前胸打褶。已婚女子身著肩部打褶的長袍。肩部是否打褶,成為女性已婚、未婚的醒目標誌。兩種袍服均不系腰帶,與常見的蒙古袍樣式相比,別富韻致。冬季,男女均頭戴尖頂紅纓帽,腳蹬馬靴,身著皮袍或長裙。男子腰束綢帶,女子則在長袍之外再罩一件皮、棉坎肩。外地遊人置身於布里亞特蒙古人中間,無不對其服飾的藝術性和高超、精湛的剪裁、縫製技術發出由衷的讚嘆。
布里亞特人的房屋 布里亞特人樸實無華,熱情好客。許多布里亞特人仍保持著較為傳統的生活方式,主要食品自給自足,每個家庭都有一個小院,種植蔬菜、水果,養著豬、雞等畜禽。一百多年前,布里亞特女孩最小的十三四歲就結婚,現在她們要18歲以上才能結婚。布里亞特蒙古人的婚禮仍保留著北方遊牧民族古老的傳統風俗。婚禮大致分為訂親、送親和結親三個步驟。訂親由男方的使者牽線搭橋。訂親儀式上,女方家長常以假意推辭或一時靜默來考驗對方的智慧,場面詼諧、風趣。女方家長接過男方使者呈獻的“哈達”,即表示應允婚事,男方使者將隨身帶來的奶食、糖果鄭重地放入主人家的果盤內,表示兩家已締結“秦晉之好”。此後,男方雙親擇日來女家認親,兩親家母合用羊皮縫被,備兒女新婚之用。婚禮舉行的前一天晚上,女方家舉行隆重的送親儀式,當地人稱“訥利祥”。親朋、村鄰在包外毛氈上圍圈坐定,男的按輩份分長幼坐於東,女的坐於西;兩半圈銜接處,即將出嫁的姑娘衣飾一新,面南而坐,旁有女伴相陪。她們的面前擺放著盒裝的熟羊頭。年長的歌手舉杯祝福,用高亢動聽的歌聲對出嫁的姑娘諄諄叮囑。歌兒結束的時候,人們燃起篝火,圍著火堆翩翩起舞,舞姿奔放,場面熱烈。翌日清晨,新娘跨上接親使者牽來的駿馬,由十餘名男女青年簇擁著,向男方家馳去,綠野之上盪起陣陣笑語、串串蹄聲。以馬送親,是牧民的傳統,不論男方家近在咫尺,還是遠隔百里,都要乘馬相送。伴娘均為已婚婦女。婚禮的第三部曲是舉行結婚盛典。新郎家原有的舊蒙古包旁,搭起潔白的新包,上系七色彩條,成為草原上特有的洞房。女方送親人擺放完嫁妝後,要舉行"搶枕頭"儀式。女方家四個壯漢,抱著枕頭蹣跚而來。枕頭形狀奇特,兩頭粗細不同,長約一米。男方家四名壯漢迎上前去,將枕頭圍在中間,雙方你拉我拽,互不相讓,圍觀的人們叫好助威,十分熱鬧。難解難分之際,有長者出面勸解,方才罷手,雙方對視一笑,共同將枕頭放於新人的婚床上。新娘卸下閨妝,換上婦人裝束:頭戴圓筒帽,其上珠玉熠熠閃光;足蹬高筒馬靴,烏黑髮亮;婚前梳起的七根髮辮合為兩根,分別裝入黑金絲絨縫製的辮套內,其下綴有鑲珠銀鏈。袍肩密褶聳起,腰部纖瘦,裙擺四散,猶如孔雀彩屏半開。盛妝的新娘雍容華貴,艷麗中透出幾分聖潔。布里亞特人的婚禮此時新郎還在包外幹活,按牧民習俗,新郎被眾人請回後,新娘拜見父老尊長,逐一向人們敬酒。酒過三巡,小伙子們跳起“鷹舞”,摔起蒙古跤,婚禮氣氛達到高潮。
許多人平日主食一半以本民族的手擀麵、各類肉排等為主,一半是俄羅斯餐。逢年過節時,布里亞特人還要穿上本民族艷麗的布里亞特袍(外形款式與蒙古袍相似)。布里亞特聚居地有自己的學校,傳授本民族的語言和風俗知識,但現在年輕人平時已很少用本民族語言交流。
布里亞特人祈求神靈的方式也很獨特。在土著村附近,記者看到有許多樹上掛著五顏六色的布條,一位村民正站在樹邊,一邊喝酒,一邊往樹上灑酒、掛布條、扔錢幣。每逢重大節日以及家庭中有結婚、生子等重要事情時,他們會以這種獨特的祭祀神靈方式,來祈求保佑自己和家庭成員平安、健康、幸福。

走近布里亞特蒙古人

約16世紀起,古代蒙古人的一支後裔就在貝加爾湖流域一帶生活。他們與現在的中國蒙古族有著相近的習俗。中俄2005貝加爾湖科考隊生態環境考察組,昨天來到距烏蘭烏德100多公里的土著村,探訪這裡的布里亞特人,感受了他們獨特的民族風情。
當考察隊來到布里亞特土著村時,令考察隊員驚訝的是,這裡的建築風格和村民的長相、服裝等,與俄羅斯其他地方有著天壤之別。接待我們的是村民亞克汗。如果不是在異國他鄉,僅從外形打扮看,他與我們黃種人沒有太大的區別。亞克汗介紹說,俄羅斯布里亞特人是古代蒙古人的一支後裔,現在蒙古國、俄羅斯布里亞特共和國和中國的內蒙古等地,都有布里亞特人聚居。布里亞特人的先民,約16世紀起就已在貝加爾湖、色楞格河流域一帶的草原上過著遊牧、狩獵生活。

(圖)風景風景

亞克汗說,目前在俄羅斯布里亞特共和國有50餘萬布里亞特人,一些地區至今仍保留著完全蒙古式生活的村寨部落,有的已被闢為“民俗文化村”供人參觀,其民族語言、風俗習慣等與現在的蒙古族相近,建築也表現著不同於俄羅斯其他城市的風格。
走進布里亞特土著村記者看到,村裡有10餘戶布里亞特人家,村民樸實無華,熱情好客。許多布里亞特人仍保持著較為傳統的生活方式,主要食品自給自足,每個家庭都有一個小院,種植蔬菜、水果,養著豬、雞等畜禽。
亞克汗家的裝修與陳設相對簡單,與我國北方農村的家庭風格極其相近。亞克汗說,一百多年前,布里亞特女孩最小的十三四歲就結婚,現在她們要18歲以上才能結婚。許多人平日主食一半以本民族的手擀麵、各類肉排等為主,一半是俄羅斯餐。逢年過節時,布里亞特人還要穿上本民族艷麗的布里亞特袍(外形款式與蒙古袍相似)。布里亞特聚居地有自己的學校,傳授本民族的語言和風俗知識,但現在年輕人平時已很少用本民族語言交流。布里亞特人祈求神靈的方式也很獨特。在土著村附近,記者看到有許多樹上掛著五顏六色的布條,一位村民正站在樹邊,一邊喝酒,一邊往樹上灑酒、掛布條、扔錢幣。亞克汗告訴記者,每逢重大節日以及家庭中有結婚、生子等重要事情時,他們會以這種獨特的祭祀神靈方式,來祈求保佑自己和家庭成員平安、健康、幸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