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羅迪小姐的青春

內容介紹

內容概要:在瑪西亞·布萊恩女子學校的門口,有一群芳齡十六、七歲的姑娘正與幾個男孩子談話,她們那種戴帽子的特別方式,使人一下子就能認出是布羅迪小姐的學生。女校長把這些女孩子稱作布羅迪幫。布羅迪幫有6 個人,她們是數學很好而脾氣特大的莫尼卡,以性感出名的羅斯,身材靈巧善於體操的尤妮斯,愛幻想和分析別人的小眼睛桑迪,漂亮的珍妮和笨頭笨腦的瑪麗。女校長認
為她們太多地接受了與校方審定課程毫不相干的知識,而且作為一個學校,那些知識毫無用處。比如她們知道了許多同齡人不知道的關於歷史、文學和生活常識,還知道布羅迪小姐的愛情生活。這些正和男孩子談話的姑娘們看見校門口走來了她們過去的老師,就又象6 年前那樣跟著她走了。布羅迪小姐邊走邊說,校方正想法強迫她退休,但她絕不會辭職,她邀請姑娘們周末下午到她家討論那些反對她的人。6 年前,就是1930年,布羅迪小姐帶著她這班新生到校公園那棵大榆樹下上歷史課。孩子們豎好課本但眼睛卻看著布羅迪姐。她在講她在埃及度假的經歷,她還要講她在去比亞利茨的火車上遇到的那個法國人。她不同意學校教導的安全第一,而認為藝術第一。她告訴學生義大利最偉大的畫家不是達·芬奇而是基多,因為他是她最喜歡的畫家。在語法課上,她給孩子們講了她和青年休
的愛情故事,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死在法蘭德斯戰場。小姑娘們聽得熱淚盈眶。布羅迪小姐常對她們說,在她正當青春之際,她要把她們造就成人類的精華。瑪麗太笨了,21歲了,做事還是呆頭呆腦的。有一次她認識了兩個星期的男友甩了她,她才真正感到傷心。回想往事,她想起自己和布羅迪小姐相處的最初幾年,那是她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刻。不久,在坎伯蘭度假時,她死於一場旅館火災。不過在10歲那年,她正呆呆地坐在布羅迪小姐的學生中間,常常挨老師的罵。10歲時的桑迪和珍妮開始對性感興趣。她們認為布羅迪小姐的青春是最美好的,而她們的父母則沒有青春,只有性生活。她們倆還合寫了關於布羅迪小姐和休的愛情故事《高山小屋》。布羅迪小姐常常提醒學生們“藝術要比科學偉大”。她帶學生參觀博物館,看愛丁堡的老城,那裡居住著貧困粗俗的人們。她給學生講她在義大利見到的黑衫黨,稱讚墨索里尼消滅失業的功績。布羅迪小姐富於進取心,是個女權主義者。她為自己正處於青春時代而自豪。她對學生說她們也會因為她正當年而受益不淺。然而在國小部的同事們漸漸對她產生了敵意,而中學部的老師則忙於自己的事對她不以為然。學校里唯獨有兩位男性對她抱有好感,一個是美術老師、獨臂的勞埃德先生,另一個是音樂教師勞瑟先生。一天,莫尼卡發現勞埃德與布羅迪小姐在美術教室親吻。她把這告訴了布羅迪幫的成員。她們決定將這事保密。桑迪由此對布羅迪的認識加深了,她觀察著布羅迪小姐形體的變化,構想著她的愛情故事。戰後的一年,布羅迪小姐告訴桑迪,她拒絕了勞埃德的愛情,因為他已結婚並有了孩子。為了擺脫感情的纏繞,她和勞瑟有了愛情關係。但是學校解僱她並不是因為這方面的事情,而是有人出賣了她,而出賣她的人竟會是布羅迪幫里的一個姑娘。桑迪她們就要升到中學部了。在布羅迪小姐任教的最後幾個月里,她不告誡也不爭吵,使自己在姑娘們的眼裡變得越來越可愛了。姑娘們升入中學部後,雖然功課把她們搞得暈頭轉向,但是每逢周末,姑娘們總要去找她,桑迪和珍妮在教她希臘語。她向她們講她新教的女孩子們。然而最多的話題是談美術著師勞埃德先生。姑娘們告訴她,羅斯正在做他的模特,勞埃德為她畫了幾幅像,但每幅畫看上去都象布羅迪小姐。一次,桑迪說勞埃德為她們畫的像都象布羅迪小姐,他的這種手法挺簡便,結果他吻了她。這期間有人告發在勞瑟先生的床上發現了一件女人的睡衣,有人懷疑那是布羅迪小姐的。不久,勞瑟先生丟掉了教會唱詩班指揮的職務。在1936年暑假後的一天,布羅迪小姐對桑迪吐露了心裡話。她說她的全部抱負都集中在羅斯和桑迪身上,而對其他姑娘喪失了信心。因為羅斯有本能,而桑迪有洞察力。她計畫羅斯做勞埃德的情人,而桑迪做告密者。在以後一年多的時間裡,桑迪受著這一計畫的精神約束,她常去勞埃德家,並向布羅迪報告羅斯的那些畫像進展如何。布羅迪小姐聽後感嘆說她就是勞埃德藝術的繆斯。可是不久,倒是桑迪和勞埃德睡覺了,而羅斯把這個情報帶了回來。布羅迪小姐的教育方法與校方的衝突一年年的加深,有人抓住她和勞瑟的關係攻擊她,為了對付誹謗,她有幾個月不去勞瑟家了。後來她吃驚地聽說勞瑟和中學部的自然課老師結婚了。桑迪聽布羅迪小姐說是她鼓勵她的學生艾米莉去西班牙為佛朗哥作戰的,而艾米莉不幸在她乘坐的火車受到攻擊的意外事件中被打死。桑迪對布羅迪小姐的認識更進一步了。她認為布羅迪小姐自認為是卡爾文教派的上帝,是個沒有意識到的同性戀者,而且她還在教育新的布羅迪幫。她決定要制止布羅迪小姐。在畢業時與校長的談話中,她告訴校長布羅迪小姐是天生的法西斯。1939年夏,布羅迪小姐被迫退休,理由是她一直在教授法西
斯主義。布羅迪小姐總想知道是哪一位姑娘背叛了她。直到臨死前她才得知背叛
她的竟是桑迪。而桑迪在她發表了那部心理學著作《普通人的轉變》後就轉信羅
馬天主教,進了修道院當了海倫娜嬤嬤。她的女友常來看她,提起她們敬愛的布
羅迪小姐,莫尼卡對桑迪說,“在她死之前,布羅迪小姐說是你背叛了她。”桑
迪回答說,“在忠實應該歸屬之處才可能有背叛。”來訪者中的一個青年人問桑
迪,她學生時代受的最主要的影響是什麼?桑迪說:“有過一個正值青春年華的
簡·布羅迪小姐。”
作品鑑賞:讀完《簡·布羅迪小姐的青春》(以下簡稱《青春》),人們不
禁會想:桑迪為什麼要出賣布羅迪小姐?布羅迪小姐到底是個怎樣的人?穆麗爾
·斯帕克在這部中篇小說中,為我們描繪了一個奇特而充滿矛盾的女性形象。她,
布羅迪小姐,是個有理想、有信心的國小教師,她要把她選中的姑娘造就成“人
類的精華”,然而她又不願意她的學生學習科學知識,只是宣講她自認正確的東
西,甚至是她的偏見。如她教導她們藝術要比科學偉大,義大利最偉大的畫家不
是達·芬奇,而是基多,因為他是她最喜歡的畫家等等。她不信羅馬天主教,然
而她又最崇尚義大利文化,常去羅馬度假,她崇尚蘇格蘭的卡爾文教,但又鄙視
它的創使人約翰·諾克思,她教育學生“團體精神”與“人類精華”格格不入,
她卻崇拜墨索里尼的法西斯主義。她明白她愛的是美術老師勞埃德先生,但卻拒
絕了他,她和羞澀的勞瑟先生睡覺卻同時與勞埃德先生保持著“最偉大的”浪漫
愛情。聽起來這樣一個女強人簡直讓人難以置信,但她又那樣讓人著迷。她的學
生崇拜她,深受她的影響。應該說,布羅迪小姐的悲劇是唯我獨尊者的悲劇,也
是無知者的悲劇。這裡說“悲劇”,是指斯帕克筆下的主人公並不是一個英雄,
更不是一個惡魔。她的悲劇在於她自認為能做出一番業績。布羅迪小姐生活在愛
丁堡,在三十年代,有許多30開外的老處女象她一樣被戰爭剝奪了一切。她武斷、
自信,是因為她生活在一個狹小的天地里,無法理解世界之大以及個人對於它的
局限性,她不曉得事情的發展潛在著各種各樣的可能性。因而《青春》中的布羅
迪小姐是可愛的,又是可悲的。甚至她在布羅迪幫姑娘的眼裡,當她喪失了她的
自信,一味地追問是誰出賣了她時,竟變得讓人難以忍受。不過,即使是出賣她
的桑迪,也堅信在她所受的影響中曾“有過一個正值青春年華的布羅迪小姐”。
這句話的確令人回味無窮。斯帕克並不是一個政治小說家,然而在《青春》中,
她告訴我們當時世上正發生著什麼事:希特勒的法西斯主義、第二次世界大戰。
世上確實有一些自認為可以充當上帝的人,他們想以他們的意志來造就世界。當
然,歷史證明世上沒有上帝,然而就象布羅迪小姐確實有過一個追隨她的布羅迪
幫一樣,世界上也的確有過黑衫黨、法西斯黨。然而,斯帕克在《青春》中處處
透出她對布羅迪幫的嘲笑和諷刺。可以說,書中的人物無一不被作者畫上可笑的
一筆。這種可笑是凡人的可笑,因而它無時無刻都不可避免地顯露出來,如在人
物的言行舉止上,在人物自信諧調實則荒堂的關係中。布羅迪小姐自信那些姑娘
是她的,但最終她們各自分道楊鑣,她所信任的羅斯離開學校後就甩開了她的影
響,“就象一條狗從它的毛上抖掉池塘上的水一樣”。她自信勞瑟先生會向她求
婚,然而卻很快聽到他與另一個女人結婚的訊息。就連她最信任的桑迪,也出乎
意料地背叛了她。桑迪當認清布羅迪小姐後,曾決定走向她的反面。她破壞了布
羅迪小姐讓羅斯做勞埃德先生情人的計畫,並向校長揭發了布羅迪小姐鼓勵艾米
莉為佛朗哥作戰之事,隨後隱居修道院,決心超凡脫俗。然而正是她,在接待來
訪者時,並不能象其他修女那樣鎮定自若。她“從這個塵世接受的東西多到了難
以承受的地步”。穆麗爾·斯帕克在《青春》中實際上嘲笑了浪漫主義——那種
缺乏對自己的認識、對現實的理解而一味耽於幻想的浪漫主義。當然對於現實中
那種不可一世者也給予了嘲諷與否定。初讀《青春》·很難把握這部中篇小說的
脈絡,因為它的敘述方法很特別。小說開始於1936年,那些姑娘們16歲,隨即轉
到1930年,敘述正值青春之際的布羅迪小姐和她的新學生,而後作者又轉到1944
年,24歲瑪麗的死,不久我們又得知布羅迪小姐將被她的一個學生出賣。在第三
章我們又得知布羅迪小姐在1946年死於癌症。全書的時間跨度很大,幾乎達30年
之久,實際上故事主要集中在1930至1939年間。作者這種有意變換時間順序的
“回閃敘述”方法,使讀者自然而然地調動起自己的大腦,小說中作者頻頻出現
的前後照應,也使讀者不自覺地產生聯想,而且,雖然《青春》使人會想到作者
的經歷(因為它是唯一一部斯帕克寫自己家鄉的小說,作者在1930年到1937年也正在愛丁堡的一所女子學校讀書),但是布羅迪小姐的形象及其她的變化主要是通過她的學生的眼光展現在讀者面前的。這樣,我們不禁推測,斯帕克是否力圖避免她本人感情的過多流露,過多的直接講述以及讀者的被動接受呢?布羅迫小姐怎樣?桑迪怎樣,答案可能是多種多樣的,因而一切都留給讀者自己判斷吧。

作者介紹

斯帕克一生共創作了24部小說、幾部短篇故事集和3部頗受歡迎的傳記。但真正為她贏得聲譽的還是創作於1962年的小說《瓊·布羅迪小姐的青春》。該書主要描寫了二戰期間,愛丁堡女子學校的一位年輕女老師試圖打破
沉悶社會桎梏的經歷。
1998年7月,《瓊·布羅迪小姐的青春》與《尤里西斯》、《洛莉塔》等名著一起,榮列美國蘭登書屋《當代文庫》編輯小組選出的“20世紀100大英文小說”之中。
斯帕克出生於1918年,她在漫長的創作生涯中所體現的實驗精神有著強烈的自我風格。斯帕克的小說涉及了上世紀三十年代至今的重大歷史事件,注重反映動盪社會背景下人的精神狀態。對於生命和死亡的主題,斯帕克一貫用尖銳的諷刺視角去揭示世間的卑微和空虛。她的小說曾兩次獲得布克獎提名———1968年的《公眾形象》及1981年的《有意閒逛》。
評論家大衛·洛奇如此評價:“斯帕克很有趣,卻不失深刻思想,她的作品能讓其他作家和讀者都陷入思考之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