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族蜂桶鼓舞

蜂桶鼓舞是祖傳的一種男女集體舞蹈,舞蹈即興性很大,有兩種跳法,即賀新房和木鼓舞,賀新房男性從或塘邊稱為“父、母、兒”的三個鼓進行伴奏,男女者手拉手圍繞著伴奏邊跳邊唱邊呼喊,舞者自始至終是走一步,身府前,退一步,身微後仰動。

簡介

布朗族的蜂桶鼓舞布朗族的蜂桶鼓舞
雙江境內居住著二十三種民族,各民族有各自的風俗習慣、文化藝術,其中,邦丙鄉大南直村的布朗舞蹈——蜂桶鼓舞最具特色,獨領風騷,響譽省內外。蜂桶鼓因其形如布朗人家戶養的蜜蜂蜂桶而得名。它作為一個民族所獨有的打擊樂器,與這個民族相隨相伴了數千年的時光,與之相應而生的蜂桶鼓舞,也就作為布朗族的舞蹈一代代傳承。

蜂桶鼓簡介

蜂桶鼓直徑一般25—30厘米,高70—80厘米,以攀枝花樹或柳樹挖空樹心,兩端蒙上牛皮製成,形似蜂桶。鼓棒直徑3—4厘米,長40—50厘米,兩端系有彩色布條。
蜂桶鼓舞是布朗族的民眾性舞蹈,分為三步和五步兩種。演出時,由兩名年輕男女雙手各持一條“帕節”(即毛巾)在前面跳“帕節舞”引導,舞蹈動作主要是甩手巾。其後是蜂桶鼓隊,一般為4—6隻,後緊隨2隻象腳鼓,之後是6人敲打的大、中、小芒和鑔,最後是跟著跳舞的人們和助興的老幼。

節奏

蜂桶鼓舞的節奏明快熱烈,幾種打擊樂器相配合,“嘣咚、嘣咚……嘭嚓、嘭嚓……鏘切、鏘切……”,高、中、低音融為一爐,獨具情趣。動作大方、瀟灑、粗獷、活潑;舞姿輕盈、柔和、細膩。
大南直布朗蜂桶鼓隊多次被邀赴省城和省外演出,向人們展示了本民族豐厚的文化藝術。

來源

蜂桶鼓舞源於布朗族關於人類起源的傳說。因為人類遭受大洪災後,是蜜蜂把天神帶到了一座高山上,有兄妹倆才僥倖的救,人類才得以繁衍至今。按照天神的旨意,人類必須給蜜蜂做蜂桶,讓它住在裡面,和人類相依相伴。人們在製作蜂桶鼓的過程中受到了啟發,於是蜂桶鼓舞就產生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