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山鄉

布朗山鄉

布朗山鄉位於勐海縣城南,與緬甸接壤,國境線長70.1公里,是滇南最為地廣人稀的邊境民族鄉。

基本信息

簡介

鄉全貌 鄉全貌

勐海縣轄鄉。2000多年前,濮人首先定居於此,稱“濮滿山”。古時曼桑、曼新屬車裡宣慰使司地,其餘屬勐混土司。因以族稱,名布朗山。1950年屬勐混區,1953年設布朗山布朗族自治區,屬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區(州)。1958年置布朗山區,1969年設五一公社,1973年為布朗公社,1984年置區,1987年置布朗山布朗族鄉。位於縣境南部山區,南和西與緬甸接壤,距縣府91公里。面積1016平方公里,人口1.6萬。有公路通縣府。轄勐昂、南溫、曼果、結良、班章、曼囡、曼桑、章家等9個行政村。農作物以旱稻、玉米為主,並產甘蔗茶葉、南藥、水果等。草場廣闊,適宜發展畜牧業。森林茂密,產木材。布朗族全民信仰佛教。 布朗山是全國唯一的布朗族鄉。布朗族,歷代稱為“濮滿”、“濮人”等。解放後,國家改“濮滿”為布朗族。

地形地貌

全鄉地處山區,境內山巒起伏連綿,溝谷縱橫交錯,平均海拔達1216米,最高點在北部的三垛山,海拔2082米,方園13平方公里,孤峰高聳,可鳥瞰布朗山全境,是南部山系中最高的山峰,南部山系從三垛山開始,向南經廣壩卡一糾相正一舊桑直至中緬交界的瞭望台山止,縱貫布朗山鄉全境,將布朗山分為東西兩個部分。最低點在西南部的南桔河與南覽河交匯處,海拔535米。呈東北高西南低地勢。主要山樑有三垛山、囡丫桃、邦嘎、瞭望台山、廣三邊山、悻崗壘山、特棒囡、壘連底法山、諾米差、濃厄山、嘎臘阿波拖各腳等。

氣候

布朗山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陽光充足,雨量充沛,平均年降雨量1374毫米,年平均氣溫18℃~21℃,全年基本無霜或有霜期很短。一年有乾濕兩季,最大蒸發量出現在3月~4月,最小 蒸發量出現在11月~12月,年蒸發量大於降雨量。冬春兩季多霧,夏季兩季多陰雨,日照只有1782小時~2323小時。夏秋季受來自孟加拉灣的暖氣流控制,冬春季受來自印度半島的乾暖西風氣流控制,加之北部有哀老山和無量山的屏障作用,形成了“冬無嚴寒,夏無酷署,四季如春”的氣候特點。布朗山處於絕對高度多在1000~2200米的中山山地,相對高差500~1000米,形成了明顯的立體氣候。適宜農作物和經濟林木生長。境內曼囡、過賀、拉桿、曼邁、結良一帶氣溫較高,適宜種植熱帶作物。

地理環境

布朗山鄉位於雲南西雙版納州勐海縣的東南部,南、西南與緬甸接壤,國境線長46公里, 屬亞熱帶氣候。全鄉東西橫距38公里,南北縱距28公里,總面積101,634平方公里。境內山巒起伏,溝谷縱橫,最高海拔2,082米,最低535米,形成東北高,西南 低的地勢。

民族人口

2008年,全鄉轄7個村委會,52個自然村,63個村民小組;全鄉總戶數3986戶,總人口18737人,其中家業人口號8363人。

文化教育

國小部教學樓 國小部教學樓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布朗山鄉被省列為扶貧攻堅鄉和被國家列為全國少小民族鄉以後,國家和省、州、縣各級黨委、政府及各有關部門對布朗山鄉教育事業的發展,給予了極大的關心、支持和幫助,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加強了學校硬體設施建設,不斷改善教學環境和教學條件,合理設定校點和配備教師,完善教學制度,制定出了《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民族教育條例》,正確處理了宗教與學校教育兩者間的關係。“九五”期間,積極爭取資金,進行了學校硬體設施建設。1997年8月,總投資51萬元(其中由省交通銀行資助33萬元、縣有關部門資助10萬元、鄉上出資8萬元)的布朗山鄉中心國小希望教學樓竣工並投入使用,大大改善了鄉中心國小師生的教學條件和學習環境。2000~2002年,共爭取資金342.8萬元,修建校舍1360平方米,草棚學校由2002年的13所減少到8所,修建學生宿舍908平方米,解決了200多名學生的住宿問題,修建學校(校點)籃球場8塊,使各村委會國小學校建設有了很大的改變。
為重點培養布朗族人才,省民委撥出20萬元專款,對布朗族的困難學生進行補助,這充分體現了黨的關懷和政府的關心,為邊疆少數民族貧困戶解決了一些實際問題,讓布朗族困難學生能夠安心學習,完成學業。1999年底,省委、省政府發出了《關於進一步做好新形勢下民族工作的決定》的檔案通知,從2000年起,對全省所有邊境縣(市)的村委會以下國小實行“三免費”(免學費、免雜費、免課本費)教育。布朗山鄉邊境沿線的章家、新竜、勐昂、曼桑4個村委會以下國小及鄉中心國小共18所學校實行了“三免費”教育。2002年9月,開始在全鄉範圍內實行“三免費”教育。由於多方的共同努力,進一步加強了學校硬體設施建設,不斷改善教學環境和教學條件,促進了布朗山鄉教育事業的發展。
2008年,全鄉共有學校43所,其中,九年制學校1所;完小7所;全鄉公有教職工111人,義務教育在校學生2427人,其中初生182人,小學生2245人。

人文地理

拉祜族新米節拉祜族新米節

布朗族,自稱“烏”、“翁拱”、“布朗”。歷代稱為“濮滿”、“濮人”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統一定名為布朗族。
布朗族沒有自己本民族的文字,但多數均識傣文並使用傣文。布朗族有名無姓,男性名字前一律加“岩”,女性名字前一律“玉”。
布朗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佛寺是布朗族各種文化活動的中心,是人們接受傳統教育、舉行儀式的場所。布朗族男子七八歲到十一二歲均須到佛寺當和尚。在佛爺指導下學習傣文和簡單的佛經,系統學習教規教義。這種教育只限於男性,也有少數聰慧的布朗族婦女通過在宗教活動中聆聽佛爺誦經、講義和做佛事的過程中學到佛教的基本教義和粗淺的傣文。
布朗族能歌善舞,有著豐富的民間歌曲與舞蹈文化。傳統的音樂分為索、笙、宰、拽四類;民間舞蹈分為歌舞、鼓舞、武術舞等幾種。
布朗族的主要節日有潑水節、開門節、關門節等,每當逢年過節,他們都會聚集到固定的活動場所,載歌載舞歡度自己的節日。

基礎設施

鄉街道鄉街道

一、水電及廣播電視等設施情況
省、州、縣各級黨委、政府十分重視布朗族民眾的水電問題,投入大量資金用於解決民眾飲水、照明、生產問題,1996年—2000年,投入資金48.3萬元,解決了18個村1861戶9583人、4219頭大牲畜飲水難問題;投資65萬元,建水庫1座;投資99.23萬元,挖溝渠30條。經不懈的努力,許多邊遠貧困村寨的民眾通水通電。1998年省委下派的“村建”工作隊積極籌資19.3萬元,幫助解決了7個自然村的人畜飲水困難問題,投資40萬元,解決了過貨、拉桿、帕亮、回黃等4個村的用電問題。投資2萬元,開發了曼囡溫泉。2000年11月,上級部門投資220.46萬元,與勐海大電併網成功,較好地改善了布朗山電力缺乏的局面。至2008年,全鄉自來水受益的有7個村委會,50個自然村,通電的有7個村委會,50個自然村;通電視的有7個村委會,51個;通電話的有7個村委會,52個自然村。
二交通狀況
2008年,布朗山主要鄉村公路有9條,衛東到鄉政府公路,長12公里,路基寬4米(1974年建);章家—布朗山K47公里,長13公里;曼新竜—章家公路,長4公里;章家—布朗山老路,長15公里;曼囡—邦桑,長16公里(1988年建);南很—曼囡,長31公里(1988年建);布朗山路南桔河橋—曼桑,長23公里(1993年建)。勐昂—鄉政府道路,瀝青路面,長600米,路基寬9米,總面積4691平方米。
截止2008年底,全鄉已通公路的有7個村委會,51個自然村。

新農村建設

布朗山鄉不斷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為新農村建設打牢基礎。從2002年至2006年完成各類水利工程35件,累計投工投勞4650個,投入資金485萬餘元,解決了機關和30個村小組 12457人,2759頭大牲畜飲水問題,另有5個村寨的人畜飲水工程即將啟動,預計投入89萬餘元;紅旗小組新農村試點建設已經完成,累計投工投勞800人,總資金投入16萬元;老班章新農村起動,預計投入資金120萬元;通過扶貧攻堅,道路建設、強化農村能源建設,實施茅草房改造,整村推進工程,極大改善了農村交通、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八屆政府以來改建鄉村道路 78.8公里,投資639萬元,改造茅草房470戶,建成沼氣池34口,實施村級組織建設工程,共投資34萬多元,解決了曼果村委會,曼囡村委會辦公用房困難問題。

特色產業

老班章古茶老班章古茶

布朗山種植茶葉歷史悠久,早在1000多年前,布朗族就開始種植茶葉。班章村委會的老曼峨、老班章、新班章一帶保存至今老茶樹足以證明。解放前茶葉種植面積少,種植方法以穴播叢植為主,無規格,順山坡“滿天星”點播,每畝多則達200餘株,少則20~30株,管理粗放,茶農每年除1~2次草外,均不進行茶枝修剪、中耕施肥等管理,任茶樹自行生長。因此,茶樹高分枝少、產量低。解放後,鄉政府組織開展對老茶園進行修整,同時,組織利用荒山開闢種植新茶園,積極推廣茶葉種植新技術。1982年茶園承包到產後,實行家庭生產與管理,茶葉逐步成為布朗山農民經濟的主要來源,新茶園的發展速度加快。1988~1990年,勐海茶廠先後在布朗山的班章村開闢茶園茶地200畝,開始採用無性發育苗繁殖(扦插)技術。1992年以後,黨委書記楊文明將發展茶葉列為布朗山擺脫貧困的重要措施。之後的幾年裡,生態茶葉種植已成為布朗山布朗族的重要產業。2004年後,布朗山茶葉價格上漲,成為農民脫貧的主要產業。2008年,全鄉共有茶葉面積28005畝,產量4649百公斤,茶葉產業收入達1000多萬元。
二、班章茶 
布朗山的茶不施化肥、不打農藥,是綠色健康的生態茶。因而倍受全國各地朋友的喜愛。在布朗山的茶中,以班章茶最為有名。州、縣多位領導都曾到過班章考查、調研,品風味獨特的“班章茶”。
班章古茶園,面積約3000畝,位於布朗山鄉班章村委會老班章、新班章、老曼峨村民小組無污染的高山林區,這裡土地肥沃、風和日麗、氣溫與濕度適中,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氣候條件,所產茶葉以其條索肥碩、茶氣特別、氣味清香、回味甘爽、耐泡而備受好茶之人的青睞,是加工普洱茶的上等原料。

資源環境

衛東瀑布衛東瀑布

全鄉境內土壤主要為磚紅壤性紅壤和黃壤性兩種,而紅壤土占絕對多數,宜種旱地作物。水稻土的PH值為2.52~6.63,有機值含量為1.79%~3.89%,氮素含量為0.13%~0.23%,其土地適合種植水稻、旱谷、玉米、豆類及茶、甘蔗等糧食和經濟作物。
布朗山全鄉地處山區,土地、森林、草場資源豐富,有林地121萬畝,森林覆蓋率為78%,植被多為闊葉雜木林及針葉松林,其中松林面積居全縣第一,木材蓄積量152立方米。北熱帶季雨林分布於布朗山鄉900米以上的地區,上層多為落葉樹種,下層多為常綠樹種;布朗山鄉的主要林木為常綠思茅松林、松櫟混交林,思茅松所占比例較大。

生態林生態林

自1998年開始,國家在布朗山鄉實施天然林保護保護工程。5年間,累計完成天然林保護面積10363.49公頃,其中在南溫、班章、曼果、新竜、章家、結良、曼囡7個村委會完成封山育林面積7751.8公頃;在曼囡村委會完成森林撫育776公頃,完成人工促進天然更新1812公頃;在新班章村完成人工造林23.69公頃,成活率達96%。實施森林管護面積50032.4公頃。2002年,勐海縣被省林業廳列入退耕還林工程建設,並正式啟動。2003年,布朗山鄉完成林業種植面積4898畝。
在班章和勐囡3個村寨有大量的藤竹,是製做藤器的主要原料。在班章一帶有豐富的南藥和水果。布朗山鄉森林廣闊,夏季雨量充沛,氣候溫暖濕潤,因而腐生資源豐富,有木耳、雞棕、白生、乾巴菌、牛肝菌、紅菌、奶漿菌、谷堆菌等20多種。
全鄉有寬廣的自然草場,發展牲畜業的前景廣闊。全鄉有自然草山45~50萬畝,總產草量近10億公斤,有效產量達5億公斤,理論載畜量3.8萬個牛單位。自然草場主要分布在班章、南溫、曼果、新竜、章家等村委會一帶,發展畜牧業前景廣闊。
布朗山鄉有大小河流39條,均屬於瀾滄江水系,水資源較為豐富。主要河流有南覽河、南桔河、南阿龍河。
布朗山的地熱資源僅有溫泉,分布於曼囡村東北南享河北岸,水溫43℃,流量達到2升/秒,存在於變質岩系的片岩中,屬中溫溫泉,泉點出露795米。
全鄉在500畝以上的小壩子有6個:勐過、勐昂、勐囡、勐等、結良、曼囡,是水稻種植的主產區。
布朗山鄉境內礦產資源不多,但錳礦及錫礦在勐海縣境內儲量最高。錳礦在章家一帶有分布,經分析MnO占23.4%,Fe2O3占20.98%,P2O5占0.75%,S1O2占15.74%。錫礦位於鄉政府駐地西南,礦石礦物主要為錫石,呈黑色、棕褐色,其次為黑烏礦、黃鐵礦和毒砂。礦石的平均品位為0.51%,並含有0.5%~2.5%的鉛,儲量可達到328.72噸。煤礦點已發現的有大河溝、勐昂等處,勐昂煤礦點屬於第三系新生代構造盆地中。另外,布朗山也有石灰岩分布,石灰岩富存於瀾滄群變質岩中片岩內,呈透鏡狀夾層,並已變質結晶為大理石,可作為水泥、煤石、燒鹼的原料。其儲量未探明,未得到開發。

語言文字使用

布朗山鄉的主要居民布朗族沒有自己的文字。居住在布朗山鄉的布朗族過去屬西雙版納州的 傣族土司管轄,與傣族的交往非常密切。受傣族的影響,布朗山鄉的布朗族普遍信仰南傳佛教,各村寨都蓋有寺廟,男童到一定年齡後必須到寺廟裡當一段時間的和尚,學習用傣仂文 寫的佛經。過去,布朗族也常把寺廟與學校等同,認為只有當過一段時間和尚的男青年才算是有知識、懂道理的人。在布朗族傳統社會裡,傣文的運用還不僅限於宗教場合。在寺廟裡 精通傣文並成為二佛爺的男性還俗後被尊稱為“康朗”,意思是有知識的人。傣族土司一般 選擇他們做頭人管理村寨。在布朗山鄉,凡涉及政務的公文也是用傣文來寫的。除此以外,平時,布朗族算賬、記事等也都使用傣文。布朗族的數目字僅有一至十,十以上的數字必須 藉助傣語。這充分說明了布朗族受傣語、傣文影響的深度。20世紀50年代以前,布朗山鄉的布朗族男性大多會講傣語,部分寺廟裡的佛爺及還俗的“康朗”傣文程度還非常高。
和傣語、傣文相比,布朗山鄉布朗族接觸漢語、漢文的歷史並不長。50年代以前,國民政府 一般要藉助於傣族土司對布朗族進行管理。1956年8月,人民政府在布朗山鄉的新曼峨村設了一所學校,招收32名學生,開始了布朗山鄉有正規學校的歷史,也開始了學習漢語、漢文 的歷史。1956-1999年,布朗山鄉共培養了26個大專生,91箇中專生,248個國中生,其中女性93人;3422個小學生,其中女性1156人。隨著學校教育的發展,漢語、漢文也日漸被布 朗族所接受。
布朗族在家中主要使用布朗語,看病、交易、到政府辦事等場合則雜用布朗語、漢語、傣語 等。在做佛事、算賬等方面仍以傣語、傣文為主,在學校里及進行技術學習時以漢語、漢文為主。我們對過賀村46位15歲以上成年人進行了一次調查,有44人在上國小前最先會說的是 布朗語,2人為布朗語和漢語。有14人到現在仍不懂漢語,32人可以用布朗語和漢語進行交流。14個仍無法用漢語交流的人中有8人為文盲,6人剛脫盲。而能夠用布朗語和漢語進行交 流的32人中僅有3人為文盲,有23人脫盲,其餘6人為國小畢業水平。這說明學校是布朗族學習漢語、漢文最主要的地方。
能夠使用文字的成年人很少,我們對過賀村布朗族15個家庭的當家人所作調查表明,平時能 夠使用漢字的僅有2人,能夠使用傣文的也只有2人。另外寺廟裡的二佛爺及部分大和尚能夠使用傣文。值得一提的是,會用傣文的布朗族成年人均把傣文視為“我們的文字”,這說明 過賀村的布朗族對傣文具有深厚的感情。哈尼族過去也沒有自己的文字。布朗山鄉的哈尼族因搬遷到此地的歷史最短,在解放前社會 地位比較低,基本上沒有人識字。解放後,人民政府曾根據云南省綠春縣哈尼族的語音體系設計了哈尼文,但是,使用並不廣泛。西雙版納州的哈尼族與紅河州的哈尼族在 語音體系方面有很大區別,因此,學校體系沒有在當地推行過哈尼文的教育。由於當地哈尼 族對上學受教育的熱情比較高,因此,布朗山鄉哈尼族受教育程度反而高於當地主體居民布朗族。解放前,外國傳教士曾為拉祜族設計過拉祜文,在西雙版納州與思茅地區信教的拉祜族民眾 中有一定影響。布朗山鄉的拉祜族多不信教,因此,當地拉祜族也很少有人能夠使用拉祜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