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西中學

市西中學

市西中學(Shanghai Shixi High School,SSHS)位於上海市靜安區,是上海市實驗性示範性高中。學校前身為 “尤來旬學校”, 於1870年由具有中英混合血統的邦妮夫人創辦,校址在虹口美租界的密勒路,主要招收在滬的歐亞混血僑童。藉由英籍商人漢璧禮爵士所捐贈的大筆款項,尤來旬學校得以擴大和改善,校名先後改名為“漢璧禮蒙養學堂”、“漢璧禮男童/女童公學”、“公立暨漢璧禮西童男學/女學”、“公立暨漢璧禮僑童男校/女校”。抗戰勝利後,於1946年在“公立暨漢璧禮僑童男校/女校”的基礎上,留美博士趙傳家建立了市西中學。 今址在愚園路404號。 市西中學以“好學力行”作為校訓,倡導“三格、三雅”校風。學校辦學水平一流,師資力量雄厚,校園活動豐富。作為靜安區的領頭學校,市西中學的高考一本率一直保持在80%以上,位列上海市公立學校前茅。在本部之外,學校另設提供IB國際課程的國際部。 市西中學目前為上海市市區占地面積最大的公立高中,與市西初級中學共用校區。校園環境優雅、建築古樸,學校除各類基礎設施齊全外,另有“思維廣場”等多功能教學場所。 作為上海市率先試點課程改革的公立高中之一,市西中學於近年開設多種選修課程(拓展課、研究課、榮譽課程),並首創“思維廣場”自主學習課程,開設“微型講座”,擴展校內新型學習空間。市西中學學生積極參加各類創新比賽、自立興趣社團。學校亦頻繁開展校園微型講座、學術研討、交流活動。

基本信息

校史

建校歷史

1870-1946

漢璧禮男童公學校舍 漢璧禮男童公學校舍

市西中學的校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870年在虹口美租界由凱薩琳·邦妮夫人(Catherine V. R. Bonney)所創立的“尤來旬學校”,“尤來旬學校”即“Eurasia School”(“歐亞僑童學校”)的音譯,該名稱起源於學校招收年幼喪父的歐亞混血僑童的辦學宗旨。最初的校址設在虹口密勒路(即今峨眉路)上。邦尼女士創辦“尤來旬學校”的善舉獲得了中外人士的讚譽,其中英國商人托馬斯·漢璧禮爵士(Sir Thomas Hanbury)更是在1871年為學校提供了新校舍和資金,令“尤來旬學校”得以擴張和改善設施。1882年,漢璧禮提出將學校贈予工部局管理,遭工部局回絕後改為由工部局捐款以維持經營。1889年,學校在蘭寧女士的管理下和一所新建的幼稚園合併,改名成為“漢璧禮蒙養學堂”。1890年,在漢璧禮爵士的委託下,學堂由工部局接管。1891年,學校在蓬路(後改為文監師路,即今塘沽路)15號設址,招生對象從歐亞混血僑童逐步擴至在滬各國貧困兒童。

1911年,工部局在滬西越界築路,愚園路位列其中。

1912年,工部局同意作為”漢璧禮養蒙學堂“的唯一捐款者,接受管理該學校的責任,並把該校教員接納為工部局正式職員。

托馬斯·漢璧禮爵士 托馬斯·漢璧禮爵士

1914年,“漢璧禮蒙養學堂”由早年的男女學生合校分裂成為男校和女校。其中,男校稱為“漢璧禮男童公學”,於1917年從蓬路校址遷往赫司克爾路63號;女校則駐原蓬路校區直至1943年與西童公學女校蓬路分校合併後遷往愚園路西童女公學總校,三校合併後稱為“公立暨漢璧禮僑童女校”。

1923年7月,西童女公學在市西中學愚園路今址修築校區,最初的校址為愚園路18B,次年改為愚園路70號(今愚園路404號市西中學正門地址)。該校起源於1885年由共濟會上海分會成立的上海公學,該校1893年在工部局決議下改稱西童公學。原西童公學於1914年分裂為男女校。男校最初校址在蓬路28號,次年遷至北四川路200號(今復興初級中學)。西童公學女校自1923年於愚園路設總校校區後,又下設蓬路分校(始於1924年)和公平路分校(始於1926年),後公平路分校遷至榆林路17號。1935年,西童公學女校蓬路分校於蓬路15號的“漢璧禮女童公學”合併,更名成為“公立暨漢璧禮西童女校”,設址于海南路10號。1942年,緊隨太平洋戰爭的爆發,日軍進駐上海公共租界。彼時,位於蘇州河以北的學校紛紛遷入滬西。“公立暨漢璧禮西童男校”遷至地豐路(即今烏魯木齊北路)10號,與原址上的西區西童公學(原西童公學男校初級分校,建於1924年,1937年改稱此名)合併,改稱“公立暨漢璧禮僑童男校”。1943年,“公立暨漢璧禮西童女校”併入愚園路的西童女公學本部,合併後改稱“公立暨漢璧禮僑童女校”。至此,今日市西校址的雛形業已形成。同年,日軍強征公立暨漢璧禮僑童男校與女校校區,改制成為“滬西第一集中營”用於收押盟國僑民。於此期間,“公立暨漢璧禮僑童男校”分裂成為國小部和中學部,分別遷往愚園路851號和巨福路178號;“公立暨漢璧禮僑童女校”遷往愚園路851號。

1945年,抗戰勝利,集中營解散,公立暨漢璧禮僑童男校與女校遷回原址復校。

1946年,國民政府將原公立暨漢璧禮僑童男與女校合併後更名成為市西中學,留美歸來的趙傳家先生成為首任校長。

1946-2016

市西中學首任校長趙傳家 市西中學首任校長趙傳家

1946年,市西建校初期沿用英國公學教學模式,直至1949年上海市人民政府成立,學校劃歸政府管理後改為現制。1953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將市西中學命名為上海市首批市重點中學,文革期間該名稱受到影響而被取消,直至1978年上海市政府再次確認市西中學為市重點中學(今市實驗性示範性高中)。1980年,市西榮獲“上海市教育先進單位”稱號。1986年,市西中學建校40周年之際,上海市市長江澤民題詞:“發揚‘好學力行’優良傳統。” 以勉勵廣大師生。1991年和1998年,學校先後成為上海市教材改革和二期課改的首輪試點學校和實驗基地。進入新世紀之後,市西繼續在教育改革的道路上進行探索,尤其是在2012年市西改擴建工程完成、學校的基礎設施得以完善之後,市西中學率先推出了“思維廣場”的課程改革試點,引導學生利用課堂時間自主學習。市西中學於2006年、2011年分別舉辦了市西中學命名60、65周年校慶活動,並定於2016年舉辦70周年校慶。

2014年,市西中學首次設立“好學獎”“力行獎”校級獎學金、獎教金。同年9月8日,美國前總統卡特訪問市西中學。

2015年,市西中學校友會理事會成立,並召開首次會議。同年7月,市西中學教育發展基金會成立。

不能忘卻的市西校史——滬西第一集中營時期

滬西第一集中營歷史(1943.1.20-1945.12.18)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即於次日進占上海公共租界(原歸工部局管轄)。

1943年1月24日,日本駐滬領事館制訂《在滬敵國人集團生活所實施要綱》,決定將與日本處於交戰國關係的英美等國在滬僑民收容進集中營。 在上述所謂《在滬敵國人集團生活所實施要綱》出台之前四天,在1943年1月20日日本總領事館就已經以“上總秘第一一號函”向工部局強征愚園路404號、地豐路8A號、10號的區域(當時為公立暨漢璧禮僑童男校及女校校址)設為滬西第一集中營。

1943年2月7日,滬西第一集中營開始使用。開營首日先行關押了23名英美僑民的幹部。日軍強占兩校校址作為集中營時期,一共收押了877人,占日軍在上海九個集中營關押總人數的14%。其中,大英國協842人(英國821人,澳大利亞20人,南非1人),加拿大2人,美國12人,比利時8人,荷蘭10人,無國籍人士3人。 被關押者,年齡最小的為6個月,最大的為88歲。被關押者的職業,有商人、工人、警察、教師、傳教士、工程師、建築師、設計師、會計師、速記員、話務員、引水員、海關職員、海員、銀行職員、醫生、出版商、記者、售貨員、油漆工、學生、家庭婦女、無業人員等,應有盡有。

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日軍將原校舍中的電線、電話電燈,煤氣、自來水盡行破壞,,設備亦全被搬空。

同年12月18日,原漢璧禮僑童男校與女校返回愚園路復學,翌年兩校在國民政府訓令下合併。直至1959年市西中學仍以12月18日為校慶日。

大事年表

1870-1946

公立暨漢璧禮西童男校(今四川北路上) 公立暨漢璧禮西童男校(今四川北路上)

1870年凱薩琳·邦妮夫人在虹口美租界成立“尤來旬學校”,收留歐亞混血僑童就讀。

1871年 托馬斯·漢璧禮爵士提供捐助,學校擴建校址。

1882年 工部局開始捐助“尤來旬學校”用於管理。

1885年 工部局成立上海公學,1893年改稱西童公學。

1889年 “尤來旬學校更名為“漢璧禮蒙養學堂”。

1891年 “漢璧禮蒙養學堂”遷至蓬路(今峨眉路),並逐步擴招學生。

1893年 由工部局決議後,西童公學在原上海公學基礎上成立。

1894年 西童公學新校舍建在蓬路和乍浦路口。

1895年 西童公學在新校址開學。

1907年 漢璧禮於義大利逝世。

1911年 工部局越界築路,修建愚園路。

1912年 工部局成為“漢璧禮蒙養學堂”的唯一捐助者,學校教職人員遂成為工部局正式員工。

1914年“漢璧禮蒙養學堂”分為男女校,男校遷往赫斯克爾路,更名為“漢璧禮男童公學”;女校即”漢璧禮女童公學”仍在蓬路校址。同年,原西童公學分成男女校。

1921年“灰樓”(原第一師範學校大樓,今國中部大樓)修建,於翌年建成並成為西童女公學總校校址。

1923年 西童女公學總部擇址愚園路18B(今愚園路404號),原蓬路校區改成分校。

1930年西童公學男校與漢璧禮男童公學合併,改稱“公立暨漢璧禮西童男學”。

40年代的傳家樓(公立暨漢璧禮僑童男校) 40年代的傳家樓(公立暨漢璧禮僑童男校)

1934年“紅磚樓”(今傳家樓)建成,西區西童公學擇址於滬西地豐路10號(今烏魯木齊北路98號)。

1935年 西童女公學(蓬路分校)和公立暨漢璧禮西童女校合併,成為“公立暨漢璧禮西童女校”。

1942年 “公立暨漢璧禮西童男校”從虹口校區遷往地豐路10號,和西區西童公學合併,改稱”公立暨漢璧禮僑童男校”。

1943年“公立暨漢璧禮西童女校”遷至愚園路,和西童女公學合併,改稱“公立暨漢璧禮僑童女校”。同年,日軍徵用“公立暨漢璧禮僑童男校”和“公立暨漢璧禮僑童女校”的校址作為“滬西第一集中營”,關押在滬盟國僑民。兩校分別遷往別處辦學。

1945年 日本投降,12月18日原漢璧禮僑童男校和女校復校,男校校長由趙傳家擔任,女校校長由楊聶靈瑜擔任。

滬西第一集中營 滬西第一集中營

1946年8月 國民政府在漢璧禮僑童男校和女校的基礎上合併兩校,成立市西中學,趙傳家任首任校長。

 

1946-2016

1953年 上海市人民政府將市西中學命名為首批市重點中學(即今市實驗性示範性高中)。

1974年 趙傳家校長卸任,同時擔任名譽校長至1993年。

市西中學舊大門 市西中學舊大門

1978年 市西中學被再次確認為上海市市重點中學;陳孟昭校長就任。

1980年 市西中學獲“上海市教育系統先進單位”稱號。

1986年 市西中學建校40周年之際,上海市市長江澤民題詞:“發揚‘好學力行’優良傳統。”以勉勵廣大師生。

1987年 孫志文校長就任。

1989年 楊安瀾校長就任。

1991年 市西中學被上海市教委確定為上海市首輪課程教材整體改革試點學校。

1993年 首任校長趙傳家先生逝世。

1998年 市西中學被上海市教委命名為上海市二期課改實驗基地。

2001年 顧正卿校長就任。

2006年 市西中學60周年校慶。

2008年 市西中學改擴建工程開始。

2011年 市西中學65周年校慶。

2012年董君武校長就任;市西中學改擴建工程完成,與市西初級中學完成合併;“思維廣場”揭牌。

2014年 “好學獎”“力行獎”獎學金、獎教金揭幕;美國前總統卡特訪問市西。

2015年 市西中學校友會理事會成立;市西中學教育發展基金會成立。

上海市市西中學 上海市市西中學

2016年 市西中學70周年校慶。

校訓

拉丁語校訓

Doctrina et Labore

中文校訓

好學力行”語出《禮記·中庸》:“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1946年建校初期即由趙傳家先生所倡導。半個世紀以來,學校不斷地發揚優良傳統,開拓、求實、創新,形成了勤於學習,努力實踐的優良校風,培養了具有完美的人格、堅實的學力、富有創新精神,求真、務實、個性得以健康發展的學生,在社會上得到了極高的聲譽。市西教師崇德敬業,以“奉獻師愛,弘揚師德”為準則,以科研為先導,對教學業務精益求精,形成了良好的育人氛圍。

學校標誌

校徽

市西中學校徽 市西中學校徽

市西中學校徽主體為豎直放置的矩形,四角稍鈍,底色為橙紅色到橙黃色漸變。居中正中為兩個經過變形處理的英語字母“S”,交織形成英語字母“X”,三個字母(SSX)即代表上海市西中學的英語名稱縮寫“ Shanghai Shi Xi High School”的前三個字母。

同時,抽象化的字母也分別象徵了火焰、樹苗與海鷗。火焰代表了市西中學教職人員的熱情與敬業精神;樹苗代表了市西中學樹人育才的辦學理念;海鷗代表了市西學子的遠大理想、無畏精神和對社會、國家的奉獻品質。

市西中學校徽普遍出現在市西中學的校服(常服、禮服),學校檔案和紀念品上,對外代表市西中學。

校歌

《市西中學校歌》,創作於1946年建校初期。作詞者為汪麗芳,譜曲者為市西師生。進行曲速度,混聲四部唱法。市西辦校初期具有教會背景,故校歌具有宗教音樂風格。

20世紀80年代,原歌詞第二句“源塑西童墊出擊,凱歌聲中新開張”改為今“匯集四方眾精英,師生團結情誼長”。

校歌是市西中學形象的重要代表,在學校的重大場合(如升旗儀式、四大節日開閉幕式)上均會隨國歌后演奏。

學校代表色

市西藍。因市西校常服主色調為藍色(男生為深藍,女生為淺藍),故市西中學以藍色為校園代表色。

校園建築

傳家樓

傳家樓 傳家樓

傳家樓是市西中學最早建造的大樓之一,建於1934年,為四層紅磚建築。傳家樓最先為西區西童公學校舍,後成為“公立暨漢璧禮僑童男校”校舍。二戰期間,傳家樓被日軍徵用成為集中營,關押在滬盟國僑民。1946年市西中學成立時,傳家樓即成為市西中學首棟建築。2012年,市西中學改擴建工程在保留傳家樓整體結構不變的基礎上恢復了傳家樓裝飾風格(Art Deco)的內部裝潢。

傳家樓的得名於市西首任校長趙傳家,亦因在地理方位上毗鄰市西中學前門而稱作“前大樓”。由愚園路觀瞻傳家樓,紅色磚牆掩映於樹蔭之中,別有學院風致。

現時傳家樓為高一教學樓(1-2層),同時亦為市西中學思維廣場、創新實驗室所在地。

好學力行樓

好學力行樓 好學力行樓

好學力行樓建於20世紀末期,全樓高8層。好學力行樓原為紅磚外立面,在2012年市西中學改擴建工程中改為灰色鵝卵石外立面。好學力行樓亦因靠近市西中學後門而俗稱“後大樓”。

好學力行樓分成好學樓及力行樓兩部分,兩樓通過走廊相連線。現時好學樓為高二(2-3層)及高三(5-6層)教學樓,7層全層為行政樓層;力行樓設定有大禮堂(8層)、各學科實驗室(3-5層)及計算機機房(6層)。好學樓一層為市西中學圖書館。好學力行樓頂層為屋頂花園。

市西中學的重要典禮儀式均會在好學力行樓禮堂舉行,同時好學力行樓亦為微型講座的主要場所。

人文藝術樓

人文藝術樓 人文藝術樓

人文藝術樓建於2012年,是市西中學目前為止最新的一幢大樓。人文藝術樓主要設定有藝術教室(美術教室在地下1層,音樂教室在地上3層)、音樂廳及排練室(地上2層)和校史館(地上1層)。

現時各音樂教室配備有先進音響設備;音樂廳除接納各類表演活動之外,亦為市西中學校友理事會、團代會與會場所。

其他建築

市西中學 市西中學

市西中學國際部中心坐落在校園北部,為市西中學國際部(International Division)教學場所。該中心為一組底層建築,內設國際部教室、辦公室與會場。同時,市西中學物業、體育組、醫務室及市西中學紅十字會亦設於中心內。

2012年市西中學完成改擴建工程後,在原有的地下籃球館的基礎上增設了地下體育中心,囊括了新地下籃球館、桌球房、健身室、舞蹈房及游泳池。地下學生食堂亦完成翻修,教工食堂目前則位於傳家樓東翼的裙房內。

作為部分寄宿制的學校,市西中學在校區東側設有宿舍樓,為校內少量住校生提供住宿。

辦學特色

在“辦學育人為本,發展以校為本”的理念指引下,學校堅持“高質量、有特色、創一流”的辦學目標,努力將“三格引領”(國格、品格、性格)、“三課聯動”(課程、課堂、課題)、“三名並舉”(名師、名學科、名校)、“三維拓展”(視野、領域、資源)作為學校推進優質教育發展的強大動力。學校在校園文化建設方面形成了自己獨有的特色,其中“綠”“紅”“金”“藍”四色校園節日就是一個例證。綠色的春風——市西之春藝術節,紅色的夏雨——市西之夏科技節,金色的秋海——市西之秋體育節,藍色的冬浪——市西之冬文史節,不僅豐富了校園的生活,也為學生的人格塑造提供了良好的氛圍。

學校“創新型人才培養基地實施工程”已經啟動。相信不久的將來,生物技術與環境保護、光學套用與感測技術、機械系統與機器人、新型能源和汽車、社會學等一系列課程都將激發學生的創新潛能。此外,為了與拓展型課程、研究性課程的學習相互融合、促進,學校成立了om頭腦奧林匹克社團、機器人製作、籃球隊、管樂隊、合唱團等五十餘個學生社團和協會,並多次榮獲全國、全市冠軍。

學校重視培養學生的國際合作意識。聯合國“青春健康項目”的實驗研究、瑞典與環保總局聯合舉辦的“環保小碩士”等項目,在增強學生國際交流能力的同時,也強化了學生的實踐研究能力。此外,學校還廣泛開展國際交流活動,與德國、英國、澳大利亞、日本的學校均建立了友好的合作關係。

市西中學以培養高素質人才為驕傲。學校每年為全國重點高校選送大批人才,還出現過多位上海市高考狀元。最近幾年,學生在各類競賽中,獲得國際、國家和市級獎項達數百項。

學校國際部

市西中學引進IB-DP國際課程,致力於課程教學變革,著眼於學生多元發展要求。學校積極推進教育國際化,重視拓寬學生國際視野,培養學生的國際意識,先後參與了聯合國“人口教育”項目、“青春健康”項目、瑞典與我國環保總局聯合舉辦的“環保小碩士”項目、荷蘭領事館和荷蘭文化館發起的“The Third I(Eye)”設計項目的研究。引進美國“面對歷史與未來”課程、美國德克薩斯州TI合作課程、開設 A-level + AP國際課程實驗班。學校還廣泛進行國際交流活動,與德國、英國、澳大利亞、日本、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學校建立了友好合作關係。

師資力量

學校具有良好的校風和雄厚的師資力量,擁有5位特級教師,17位區學科帶頭人。市西中學現有高級教師48人,中級教師37人,初級教師37人。

課外活動

科技實驗室接待活動 科技實驗室接待活動

九十年代起,市西人全力投入上海市首期課程教材的改革,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學校課程。該校課程分為:基礎性課程,拓展性課程和研究性課程。所開設的“自研綜合課”、“社區志願者實踐課”、“信息學課”、“藝術課”,受到了學生、家長、社會的高度評價,也為學校開展上海市二期課改奠定了紮實的基礎。學校注重教法改革,建立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學方法系列,引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全面開展“自習、自研、師生互動式”和“問題解決法”的教學策略研究,形成了體現主體化、人格化、創新化的教學模式。

學校以學生髮展為本,全天候開放實驗室、圖書館、電腦房、運動場地,學校還成立了學生有線電視台等各類學生社團。

學校的各類校園活動是學生展現自我的舞台,每年的體育節、歷史節、科技節、藝術節等四大傳統節日總能吸引全校同學的參與;籃球聯賽及“三雅”形象大使評選活動及其他由學生會和勞委組織的活動也不時在學校引起熱潮。近年來,市西中學又新增了各類社團活動和校外考察,充分拓展了學生的視野。

市西中學於2012年總體完成改擴建工程,在對現有的好學力行樓、傳家樓進行翻修的基礎上,新增兼具教學及演出功能的人文藝術樓,並增加了新地下籃球場、桌球房、游泳池等基礎設施。市西中學現已成為上海市市中心環境一流的花園學校。

錄取和升學

錄取情況

每年市西中學通過自主招生與中考志願兩種方式錄取新一屆高一學生,包括以上海市普通高中教材授課的本部與以IB-DP(國際學士文憑)課程授課的國際部。通過中招招生進入市西中學的新生,通常在其畢業國中排名在A檔次。

以下為市西中學2012-2016中考最低錄取分數線。

2012年,585.5

2013年,586.5

2014年,583.5

2015年,583.5

2016年,589

升學情況

作為上海市實驗性示範性中學,同時亦為靜安區首屈一指的重點中學,市西中學在高考升學方面始終名列區內前茅。市西中學的一本率常年維持在80%以上,本科率則接近100%。

每年從市西中學畢業的優秀畢業生,均能被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及醫學院)和上海交通大學(及醫學院)錄取。剩餘的學生大多數選擇本埠重點高校就讀,例如上海財經大學、同濟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等。亦有部分學生選擇前往內地其他地區高校及港澳台地區高校就讀。

市西國際部建立以來,學校每年均有一定數量前往海外就讀的學生。本部及國際部選擇出國留學的學生之中,曾有被美國的康奈爾大學、萊斯大學、華盛頓聖路易斯大學、聖母大學、南加州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紐約大學、維吉尼亞大學和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英國的劍橋大學;日本的早稻田大學及澳大利亞的悉尼大學錄取的情況。

學校榮譽

市西中學榮譽 市西中學榮譽

市西中學1953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命名為市重點中學,1978年被再次確認為上海市的重點中學。

1980年獲“上海市教育系統先進單位”稱號,1991年3月被上海市教委確定為上海市首輪課程教材整體改革試點學校,1998年被上海市教委命名為上海市二期課改實驗基地。

1994年以來先後獲“全國中學實踐教育活動先進單位”、“上海市中國小德育工作先進單位”、“上海市中國小日常行為規範示範校”、“上海市教育科研先進集體”、“全國民眾體育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連續三屆被評為上海市文明單位。

知名校友

厲聲教

厲聲教(52屆校友) 厲聲教(52屆校友)

厲聲教,男,外交家、國際法學家、中美問題專家、雙語作家。1935年生於南京市,1937年舉家遷居上海。上海市市西中學49屆國中畢業生、52屆高中畢業生。1952年考入南京大學地理系。1956年進入外交部工作,深度參與了中緬、中印、中朝、中蘇等邊界談判及聯合國海洋法會議等重大國際談判,先後擔任聯合國海洋法會議中國代表團顧問、聯合國大會中國代表團顧問、中國駐巴貝多代理大使、中國駐加拿大多倫多副總領事、外交部參贊、外交部顧問等職。被公認為國際海洋法和中國領土、邊界問題權威專家,是《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中文本的主要起草人與定稿人之一,並參與了英文本的起草與定稿工作。為國家的外交事業作出了傑出貢獻,受到周恩來總理的肯定與兩次接見。

俞立中

俞立中(86屆校友) 俞立中(86屆校友)

俞立中,男,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1949年9月14日生於上海。上海市市西中學68屆高中畢業生,1969年上山下鄉,赴黑龍江省長水河農場務農。1978年9月考入華東師範大學地理系,1982年本科畢業,獲理學士學位,進入英國利物浦大學地理系深造並獲得利物浦大學博士學位。1990年回國,任華東師範大學副教授。1997年任華東師範大學副校長,兼研究生院院長。2003年任上海師範大學校長。2006年任華東師範大學校長。2012年4月,擔任上海紐約大學第一任校長。2015年1月,在中國地理學會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當選第十一屆理事會副理事長。

曹景行

曹景行(66屆校友) 曹景行(66屆校友)

曹景行,男,歷史學學士。1947年生於上海。上海市市西中學66屆高中畢業生,1968年到安徽南部“上山下鄉”,務農十年。1978年考入復旦大學歷史系。1982年畢業獲學士學位,到上海市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研究所工作,主要研究美國農業及美國與亞太地區經貿關係,任助理研究員。1989年移居香港,在中文《亞洲周刊》工作八年,歷任撰述員、編輯、資深編輯、副總編輯,兼任香港《明報》主筆。1998年進入香港鳳凰衛視至今,作為鳳凰衛視時事評論員,先後主持及主講《時事開講》、《總編輯時間》、《口述歷史》、《風範大國民》、《景行長安街》等節目。也為香港《明報月刊》、新加坡《聯合早報》、馬來西亞《南洋商報》等報章撰寫文稿。 曹景行2005年起在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擔任高級訪問學者,先後主講或聯合主講《電視新聞評論》、《電視新聞專題》、《大眾傳媒與國際關係》、《高級新聞評論》《鏡頭下的戰爭與國際關係》等課程。2009年加盟浙江電台FM93交通之聲,主持節目《曹景行有話說》。2012年9月加盟江西衛視,主持《深度觀察》。2013年曹景行宣布正式加盟亞洲聯合衛視(UNB),就任總編輯一職。

歷任校長

趙傳家於1946年至1974年時任校長,於1984年至1993年任名譽校長。

趙傳家 趙傳家

陳孟昭於1978年至1985年時任校長。

孫志文於1987年至1989年時任校長。

楊安瀾於1989年至2001年時任校長。

楊安瀾 楊安瀾

顧正卿於2001年至2012年時任校長。

顧正卿 顧正卿

董君武於2012年任校長。

董君武 董君武

現任校長

董君武,男,1968年生,碩士。1987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9年7月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數學系,2000年12月評聘為中學數學高級教師,上海市靜安區領軍人才,靜安區名校長。曾任上海曹楊中學團委書記、上海育才中學副校長、育才國中校長、華東模範中學校長。2012年2月起任上海市市西中學校長。現任上海市靜安區教育學會副會長,教育部中學校長培訓中心兼職教授,華東師範大學教育管理系兼職導師。1993年和1999年兩次獲上海市園丁獎,2005年獲上海市教育科研先進個人,2009年評為上海市先進教育工作者,2010年評為上海市勞動模範。

董君武 董君武

在教育、教學、管理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思考與實踐,主編了《育·才——促進國中學生自主性發展的實踐與研究》、《“一課多教”的實踐與探索》,編著《現代學校的持續發展》、《學校變革與教育領導》,範圍涉及數學教學、課程改革、德育工作、學校管理等方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