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頓傳

巴頓傳

《巴頓傳》是中國社會出版社2006年9月1日出版的圖書。

基本信息

商品描述

內容簡介

“為我悲者,不知我也。和平是我的地獄。”

戰爭的歷史實際上是勇士的歷史,儘管其人數少而又少……征服世界的不是馬其頓王國,而是亞歷山大;摧毀迦太基的不是羅馬,而是西庇阿;戰勝法國的不是盟國,而是馬爾伯勒;推翻查理一世的不是圓頭黨,而是克倫威爾……在戰爭中有這樣一條真理;士兵也許什麼都不是,將領卻是一切。領袖必須是一位好演員……成功的秘訣就在於堅忍不拔地追求勇士精神,頑強不屈地追求勝或是光榮的犧牲。

——巴頓將軍

編輯推薦

用勇氣展示男子漢風采,用鐵血彰顯先鋒官本色。

巴頓是二戰史上曩具傳奇色彩的美國將軍,在朋友眼裡,他是一個開朗大度又自命不凡的人;在同事眼裡,他是一個值得信賴又麻煩不斷的人:在敵人眼裡,他是一個讓人害怕又值得尊敬的人,本書重點介紹巴頓將軍的傳奇經歷。

目錄

第1章 少年夢想

勇敢家族

“行動的楷模”

心中的偶像

“愛心”醫“心病”

英雄崇拜

第2章 西點驕子

軍校“小老鼠”

先做一個好士兵

夢想從西點起飛

失敗的考驗

“始終不渝地竭盡全力”

“不讓恐懼左右自己”

“喜歡刺激和渴望榮譽”

情感巴頓

第3章 騎士生涯

軍中劍術大師

征戰墨西哥

與坦克結緣

“我們跟著旅長穿越地獄”

“前進——勝利!”

“不怕死的跟我上”

第4章鐵血英雄

大戰前的沉寂

塑造軍魂

新舊對決

美軍“先鋒官”

血戰摩洛哥

總統眼裡的“魔鬼”

“高壓電休克療法”

解放北非

登入西西里

灘頭惡戰

“我只知道服從命令”

跟蒙哥馬利“競走”

“打耳光事件”

第5章 軍中雄鷹

諾曼第的“看客”

“眼鏡蛇”計畫

錯失戰機

解放巴黎

“你的名譽並不那么值錢”

進攻受挫

強渡萊茵河

艱難的攻防戰

長途奔襲

最後的決戰

跨越“中歐天塹”

第6章名將之死

迷失在平淡中

名將隕落

巴頓的激情演講

文摘

書摘

軍校“小老鼠”

時間如梭,無憂無慮的快樂的時光很快就結束了。這時站在我們眼前的巴頓已經儼然是一副成年人的做派了。“我一定會成為一名優秀的軍人、出色的將軍。小喬治·巴頓將軍將會創造一個時代……”懷著這樣的憧憬,17歲那年,他中學畢業準備報考聞名遐邇的西點軍校,立志當一名職業軍官,真正用自己的足跡去覆蓋祖先曾走過的征程。於是巴頓告別兒時的時光,開始了他生命中的第二個階段。

西點軍校,建立於1802年,全稱為美國陸軍軍官學校。校址位於紐約市以北50英里處的哈得遜河西岸。此地原為英國軍事哨所,是控制哈得遜河航道的戰略要點。美國獨立戰爭中被美軍於1778年1月20日占領,此後一直是

軍事要地。1802年7月4日,美國國會通過法案,正式確定在此建立美國陸軍軍官學校。它號稱“美國將軍的搖籃”,曾造就出斯科特格蘭特等一大批卓有成就的將領,是美國許許多多熱血青年嚮往的地方,自然也成為巴頓的首選。

但是西點軍校對生員素質要求頗為苛嚴,必須要有相當地位的官方人士推薦,方能入學。按照規定,美利堅合眾國總統有權推薦30名,國會參議員,眾議員和特區代表每人有權推薦1名。可以想見,他們在推薦人選時,考慮的必定會慎之又慎,因為這些入學的學子將來會直接關係到美國軍隊的未來,甚至是國家的未來。

巴頓的父母深知兒子的遠大志向,也看出他是一個可以造就的軍人材料,於是千方百計幫助巴頓如願以償。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找到一位推薦人。這對於巴頓家族而言當然不成問題,父親找到了加利福尼亞州的共和黨參議員托馬斯·巴德。這個選擇顯然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在這個選擇中這樣幾個因素對巴頓是有利的:第一,巴德參議員曾是威爾遜的合伙人,而巴頓則是威爾遜的外甥,從前輩的友情角度考慮他應該會幫忙;第二,巴德的兒子是巴頓的同學和好友,兩人的關係非同一般,從兒子的角度考慮他也應該會給予支持;第三,父親是當地的名人,又是洛杉磯加利福尼亞俱樂部(實際是富人俱樂部)的成員,結交了不少神通廣大的朋友,這種顯赫的家族勢力當然會起到很大的作用;第四,巴頓本人對軍事和戰爭具有濃厚的興趣,從外貌上看也頗具軍人氣質,這應該是決定性的因素,而巴頓是絕對過關的。

但是,巴頓的父親屬於民主黨人,並積極地參加了地方政治活動,曾競選州參議員失敗。而巴德卻是一個共和黨的參議員,這兩黨派是美國歷史上最大的政黨而且為了獲取政權往往鬥爭十分激烈,為此兩人政見不同。對於巴頓來說,這是不利因素。

不過,為了完成兒子的心愿,父親可謂是使盡了渾身解數。他動員了各種關係向巴德施加壓力,請求他提名巴頓。與此同時,各方面的來信像雪片一樣飛向巴德家。當時巴德正在華盛頓開會,他的妻弟處理了這些來信。他答覆說,必須參加競爭考試,擇優推薦。為了能夠順利通過考試,巴頓的父親決定先送巴頓到其他軍校預習一年,打牢基礎,然後爭取進入西點軍校。

經過一番選擇後,他們選中了位於美國南部維吉尼亞州的維吉尼亞軍事學院。巴頓家的許多先輩都曾在這裡就讀,父親更是這所學院優秀的畢業生,在該校自然有不少肯幫忙的朋友和熟人。同時,審慎的父親還有更深一層的考慮:假如巴頓明年春天通過了考試並能順利地進入西點,就算在維吉尼亞軍事學院多學一年也是值得的。因為遠離父母的獨立生活肯定會把孩子磨鍊得更加成熟一些。即使巴頓未被巴德選中,那么就讓他在維吉尼亞軍事學院繼續學習,日後也可以爭取進入軍界,完成孩子的夢想。

出於以上的考慮,1903年9月,巴頓終於在父母、姑姑和妹妹的陪同下第一次離開了家鄉,踏上了東去的列車。此時巴頓已年滿17歲了,1.8米高,身材修長,表情嚴肅,他現在已經開始學會擔心自己的軍事悟性了。為此他還曾虔誠的向一位牧師告白,承認自己的膽怯。而牧師則告訴他說:巴頓家的人從來就沒有膽小鬼!

在顛簸的旅途中他反覆念叨這句話,並把它轉告給了父親。父親撫著他與祖先一樣的強壯的肩膀告誡道:“長期養尊處優的生活可能會使我們家族血統的人不屑於進行一場拳擊,但同樣是這一血統也卻能使他們面帶微笑、視死如歸地對待真槍實彈的生死考驗。”他實際是在暗示自己的兒子,你要用自己的行動去實踐自己的理想,不可辱滅自己光榮的血統。對祖先有著特殊崇拜的巴頓當然心領神會,他默默的點了一下頭,而就在這一刻,一顆將軍的心已經開始跳動了。

終於到了嚮往已久的軍校,巴頓不顧旅途的勞頓就緊催著父母帶他去做學校的制服。當裁縫為巴頓量制制服的時候,他發現自己的身高、肩寬、胸圍與腰圍與父親甚至祖父當年的尺寸竟然完全一樣,他把這當作一個好兆頭,使自己對前途信心倍增。

幾天后正值星期天,巴頓穿上他的軍服首次公開亮相,對新軍服洋洋自得的巴頓注意到幾個女孩。他回憶說:“她們注意我,但等我下車以後,其中一位不屑地看了我一眼說,原來是一隻老鼠”。“老鼠”是當時對一年級新生的蔑稱,因為他們初來乍到,對一切都感到陌生,膽小如鼠。在軍校里,各年級學員之間頗有“等級森嚴”的味道。在平常的訓練中,一般是高年級學員指揮低年級學員。高年級學員常以老資格自居,用毆打、辱罵等方式欺負低年級學員的事情時有發生。就這樣,巴頓第一次邁入了軍校的門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