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音西別群

巴音西別群是李璞1954年命名。命名地點位於內蒙古阿拉善左旗西北部巴音西別大山。內蒙古地礦局(1991)沿用上述名稱和時代歸屬,僅將該群內分的三組改劃為上、下兩組。

地層名稱:巴音西別群

地層名稱(英文):Bayinxibie Gr

階代碼:Jx

地區代碼1:5

地區代碼1:0

命名:

李璞1954年命名。命名地點位於內蒙古阿拉善左旗西北部巴音西別大山。

沿革:

李璞(1954)命名巴音西別層,1961年呼和浩特幅地質隊將建立的公胡同組(上)、巴音西別組(中)、南嘎休組(下)合稱巴音諾爾公群,時代為“震旦紀”;1962年內蒙古地質局103地質隊歸為“中震旦統”;1973年寧夏地質局第三地質隊稱巴音西別組為“中、上震旦統”;1974年鄭昭昌將之歸入“中震旦統”;1975年鄭昭昌、張錄易改稱薊縣系巴音西別組。其後,鄭昭昌等(1981)改稱巴音西別群,內分下、中、上三組(未命名)仍歸薊縣系。內蒙古地礦局(1991)沿用上述名稱和時代歸屬,僅將該群內分的三組改劃為上、下兩組。

特徵:

該群內分非正式地層單位上、下兩組,二者間呈整合接觸。下組與下伏長城系諾爾公群塔克林敖包組呈整合接觸。厚1800餘米。上組以阿拉善左旗侏拉扎嘎毛道剖面為代表;下組以阿拉善左旗巴音西別東剖面為代表。上組為青灰色厚層狀白雲岩夾少量黃灰色泥質粉砂質板岩及泥質灰岩,厚約700m;下組主要為泥灰岩及板岩、薄層石英岩,上部夾中基性火山岩數層,厚1160m。上組富含疊層石Colonnella bayanxibieensis, Tielingella cf tielingensis, Anabaria f., Conophyton cylindricum, C favosum, Jacutophyton alaxaense, Baicalia alaxaensis, Jurusania f., Inzeria f., Tungussia f.及Kussiella f.等。巴音西別群集中分布於阿拉善左旗西北部巴音西別山、海生哈拉、哈拉烏拉和侏拉扎嘎毛道山一帶。其岩相、岩性和厚度,在橫向上都比較“穩定”。但作者推測:巴音西別地區的巴音西別群剖面,地層恐有斷層重複或其他構造問題,有待查明。在時代上也缺少測年依據。

備考:

編撰者:張鵬遠、陳晉鑣

作者1:李璞

年份1:1954

作者2:鄭昭昌

年份2:1981

系名:中元古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