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全傳

巴金全傳

《巴金全傳》由文學評論家陳丹晨撰寫的長篇傳記,以翔實的史料、平易率真的文字,真實生動地再現了世紀老人巴金和他生活的時代。全書以革命的夢、文學的夢、煉獄的夢和人間的夢,貫穿與涵蓋巴金百年人生的心靈跋涉歷程,折射出一位文學大師的文化創造精神,尤其突顯出一個歷經磨難仍孜孜不倦探求真理、富有良知的正直知識分子形象。書中所觸及和揭示的人生命運、道德理想,均具有廣闊而深邃的思維空間。全書還遴選收錄了巴金不同時期的照片近百幅,圖文並茂,具有十分珍貴的資料價值。

基本信息

圖書信息

作者:陳丹晨著

出版社:中國青年出版社

ISBN:9787500686699

出版時間:2009-11-01

版次:2

頁數:602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內容簡介

《巴金全傳》以極其翔實的史料、平易率真的文字真實生動地再現了世紀老人巴金和他生活的時代。《巴金全傳》以革命的夢、文學的夢、煉獄的夢和人間的夢,貫穿與涵蓋巴金百年人生的心靈跋涉歷程,折射出一位文學大師的文化創造精神,尤其突顯出一個歷經磨難仍孜孜不倦探求真理、富有良知的正直知識分子形象。

文摘

1

夢,是屬於世界上神秘而難解的一種現象。人人都會有夢,沒有一個夢會是一個樣。有夢的人,是幸福的;沒有夢的人,是悲哀的。

有人詳夢、釋夢、說夢,但又有誰能把夢的秘密參透說清!

中外古今的許多詩人作家寫過夢,有的寫夢的作品成了千古絕唱。可見夢對於人類生活,對於詩人作家竟是這樣重要、這樣受到喜愛、這樣不可缺少。

也有這樣荒誕的時代,人們喪失了做夢的權利,也就喪失了創造、想像和幻想的能力和情趣。人變成了一具不會思考和幻想的皮囊,連夢都不會做了。

巴金愛做夢。他說,“有夢的人是幸福的”。他贊成人們製造夢,用夢來安慰自己,卻不要用夢來欺騙自己。

巴金多夢。他說,他從四歲起就做夢,至少做了七十多年的夢。他說這話是在1980年,那時他正七十六歲。他還說他這一生中不曾有過無夢的睡寐。他的夢真多啊……

巴金著作等身,成了世界著名的文學大師。他的作品以夢為題的就有將近二十篇。單是題名叫((夢》的就有一首詩、兩篇散文。還有許多題為《我的夢》、《尋夢》、《說夢》、《海的夢》、《南國的夢》、《西班牙的夢))、《長崎的夢》……一連串的夢。

巴金在他的作品中談到他的夢、描寫他的夢,多得幾乎俯拾皆是。

巴金作品中的主人公也好做夢。十多歲時,他最早寫的詩歌中就有一篇題為((夢》的小詩,描繪貧困不幸的人們昏睡不醒。他的第一部小說《滅亡》中主人公杜大心就有過好幾次夢幻。杜大心夢見家鄉的戀人,夢見革命同志被殺頭後的怪誕景象。《家》中的覺慧、鳴鳳也都有過夢。覺慧夢見自己與已經投湖的鳴鳳在出逃時,被驚濤駭浪所吞噬。《火》中的馮文淑夢見侵略者強加給中國人的戰爭災難,使無數百姓和自己在煙火瀰漫中奔突。《寒夜》中的汪文宣更是有許多古古怪怪的夢……

巴金為什麼要做那么多夢,要寫那么多夢?夢,是模糊的,混亂的,隱秘的,荒唐的,甜蜜的,可怕的,但也最真實、最坦率、最強烈……有人說,夢是生理現象;有人說,夢是心理現象,是睡眠中心靈刺激造成的。也有人說夢是人的潛意識活動引起的聯想。無論怎么說,巴金的這些夢的的確確表達了他對人類世界強烈的痴狂的美好的渴求、憧憬和希望。有時,是在現實中未能實現,被移置到這夢幻中來表現了;有時,是因為他對生活過於理想化,執著於單純和善良的企求。而當他看到人世間種種殘酷的、暴虐的、不合理的、反人性的……他無法相信,難以接受和容忍,以至覺得這是人類生活中不可能存在、不應該發生、必須堅決驅除……他想這只能是一個噩夢,一個可怕的噩夢。

於是,他每夜都做夢,有好夢,也有噩夢……

在巴金十六七歲時,當他讀了許多宣傳新思想的書報,他第一次在夢中出現了一個嶄新的萬人幸福的社會,將和明天的太陽一同升起;他還夢見,在那裡他可以愛夜空中照耀的星群,愛春天在桃柳枝上嗚叫的小鳥,愛那從樹梢灑到草地上面的月光,愛那使水面上現出亮珠的太陽,愛一切的生物,希望幸福的微笑掛在每個人的嘴邊;他還夢見為創造這樣自由和愛的世界而獻身的理想中的英雄。

這愛的夢,社會革命的夢,英雄殉道者的夢,從此成了他一生永遠不能除去的記憶,再也不會棄絕的如醉似狂的執拗追求。

有一天,這些夢竟然在他的筆下得到實現、得到傾訴、得到宣洩。在這個文學的夢裡,那愛、那革命、那殉道者,是那么自如地有聲有色地絢麗多姿地一幕一幕地演映著……他感到滿足,也感到悲傷。

兵燹、離亂、漂泊、友誼、愛情……他和普通百姓一起度過了人間苦難。他把他年輕的夢灌注到平凡的世俗的生活中去。因為他身邊的那些痛苦無告的小人物更加渴望藉助他的筆向世人呼號、控訴,希望人們變得善良些、純潔些、對人有用些……

P2-3

後記

從1979年底寫完《巴金評傳》,至今已是三十多個年頭了。該書出版後,得到了許多同行和讀者的關注和鼓勵。但我自知有許多遺憾和缺失有待匡正,特別是1949年後的巴金,在書中只用兩個章節,極為粗疏地交代了他後三十年的事跡和活動,這樣明顯的缺失和疏漏,儘管有當時主客觀條件限制的原因,但使我一直耿耿於懷。

到了九十年代才有了彌補修正的機會,這就是我重新寫作的《巴金的夢》。我希望它成為一本比較完備而有一定深度的巴金傳記。但當我重寫完巴金的前半生後,再要繼續寫他後半生時,卻又躊躇起來,感到問題多多,困難重重。我也注意了近些年出版的名人傳記,除了極少數敢於直面嚴酷的歷史,寫出了傳主的真實面貌,多數都採取淡化、迴避的態度。我也因怯懦而深感猶疑。就這樣,在只寫了巴金前半生的《巴金的夢》出版了六年之後,拖拖拉拉,終於在朋友們的多方支持和鼓勵下,才算寫完了關於巴金後半生的《巴金的夢》的後半部,即《天堂·煉獄·人間》,了卻了我多年的心愿。現在重新修訂則統一易名為《巴金全傳》。

這部書的寫作,不算前期多年積累收集材料的時間,僅後半部伏案專事寫作就花了整整兩年半,可以說是我個人寫作生涯中最長最苦的了。錢鍾書先生在《圍城·序》里有一句話曾給我極其深刻的印象,說他寫作《圍城》的“兩年里憂世傷生,屢想中止”。我不敢妄自比附先賢,只是想借用“憂世傷生”這句話來形容我斯時斯地的心境實在是十分恰切的。也可以說是我人生經歷中少有的困頓和抑鬱,以至到了心力交瘁的地步。雖說只是個人原因,卻使寫作進展遲緩,行文也難見文采,都與此有關。另一方面,倒也成了我的精神寄託所在,使我度過了生命中最艱難的一段路程。因為,我只有在寫作時,游弋其中,才得到一些樂趣和安慰、宣洩和傾訴,從而排遣憂傷和煩惱。

這是一本文學性的傳記,也是一本普及性的學術讀物。我只是想把巴金的生平、創作、思想和心靈軌跡力所能及地描述出來,把我對他的認識和理解告訴讀者,儘量用平易的文字來表述,求得更多讀者的接受。 “巴金研究”在這些年頗有進展和實績,《巴金全集》和《巴金譯文集))的出版也給巴金研究帶來了很大的方便,提供了許多重要的新的資料。這也是本書在寫作過程中得到的實惠,我真誠地感謝這些研究者和作者的勞績。如果說這本書還有可讀之處,那么至少有一半應歸功於他們,我只不過是在同行們的基礎上再壘一塊磚而已。

《巴金全傳》出版兩年後,巴金與世長辭。但是讀者卻一代一代地在讀著關注著巴金老人留存的精神財富,他們的興趣和重視都說明這份財富將繼續給人以思想藝術文化的營養。《巴金全傳》也因此得以重印多次,香港出版了繁體字本,香港的《文匯報》連續選載了三個月,北京人民廣播電台還連續廣播了八十多天。讀者的熱情對我當然是最大的鼓勵和鞭策。現在又因新版重出的機會,作了一次較大的修訂補充,使許多重要問題和史實敘述更準確、豐富、充分,增加了近十分之一的篇幅。同時校正了一些錯訛,力求在內容和文字上的完善,以報答讀者的厚愛。

在本書的寫作和收集資料過程中,我曾經得到沈從文、李健吾、柯靈、艾蕪、田濤、汝龍、吳朗西、李彩臣、魏紹昌、李存光、陸谷葦、李輝、牧惠、舒乙、周明、夢晨、劉屏、謝欣、彭新琪、曾景忠、劉錫誠、馬昌儀、羅新璋、章潔思……以及沒有提及名字的許多朋友的無私的真摯的幫助,使我深深感謝,銘記在心。我更要感謝濟生叔、小林、國燥對我長期的不斷的熱忱的支持和幫助,這已不是語言所能夠表述得了的了。我也要感謝李向晨、萬同林的鼓勵,本書責任編輯包蘭英女士的熱情支持和幫助。因此,這本書的寫作,凝聚著許多動人的友情,對我個人來說是非常寶貴的,也是我無法忘懷的。

我還要提到已故的唐達成兄對我的鼓勵和友情。在他最後的歲月里,我們之間推心置腹的思想交流和親密交往,也是推動我寫作此書的力量。我還更深深地懷念我妻金纓(顏小珍),長期以來因她的關心和支持,使我在漫長的寫作生涯中能堅持寫成這些小書。但在這次修訂時,她已故去,看不到新版的書了,我的哀痛和悲情已非語言所能表述,謹在此再次表示哀思和懷念。 另外,書中引文凡沒有註明出處的均引自((巴金全集》或《巴金文集》,不一一註明贅說。

巴老於2005年10月逝世以來,研究評論的文字不少,仍像他生前一樣褒貶都有,可見了解認識一個歷史人物,哪怕是剛剛離去的也屬不易。但是,我相信千言萬語都不及事實本身。對於一個作家來說,最重要的還是他的作品和生命歷史。巴老生前回答採訪者提出的許多問題時常常說:“請看我的《隨想錄》。”我想也正是這個意思。

熟讀巴老的書,熟知巴老的生平,再把他放到二十世紀歷史的激流中去考察,然後再來回味認識,一定會更接近本來面目。這也是我多年來讀巴金的一點心得,藉此機會奉獻給讀者。

陳丹晨

2003年5月完稿於北京

2008年3月修訂

2013年8月再次修訂

序言

2014年是巴金老人誕辰一百一十周年、逝世九周年。在這個特殊的時刻推出新版《巴金全傳》,我的心中涌動著難以抑制的感情波瀾,往事爭相奔涌在眼前,以至不能自已。多少年來,難以忘懷巴老對我的教誨和愛護,也只有親身感受過的人,才能體會到那種特有的深情厚義,惕勵和警策自己在複雜的荊棘叢生的泥濘路上做一個好人。這是我人生中意外的幸運和福分,也因此在緬懷巴老之際不致愧對。這次潛心修訂的《巴金全傳》,盡其所能地向讀者介紹一個真實準確的巴老的形象和心靈,並謹此祭獻於巴老靈前,表達一點綿薄的但也是最真誠的感恩之情。

十多年前當本書初成之際,我曾在序言中說過:“把巴金在這段歷史中坎坷不平的經歷,面對史所未有的嚴峻曲折的現實所發生的心態變化、靈魂浮沉、人格發展以至感情個性的揚抑……真實地描繪出來,希望藉此略窺一點中國知識分子的某些側影,進而感受一點近代中國的歷史氣氛,這就是筆者寫作此書的初衷。”

個人傳記本身就是社會歷史的組成。司馬遷的《史記》以至歷代的史書最重要的部分就是人物傳記。簡單地說,寫傳就是寫史。寫巴金傳就是寫二十世紀中國歷史的某個側面。忽略或沒有寫出真實的歷史面貌,就不能成為一部稱職的傳記。我在新版修訂的過程中,初衷不變,特別注意加強和補充這方面的敘寫,把傳主的心靈、思想、生活、情感和創作活動與歷史環境的變遷發展緊緊聯繫起來。也許這種研究方法和思路,為某些學者所不屑,但我不認為這個方法已經過時,更不應該隨意被輕忽,恰恰是要真正做到做好並不容易。它需要扎紮實實地掌握大量材料,從歷史事實出發,而不是隨心所欲地自以為標新立異取勝。反之,如果沒有對現實的深遠思考和對歷史的潛心研究,沒有對傳主的內心世界和文本的深入理解和探索,僅僅羅列材料也就不能真正認識傳主的真面貌真性情。

如果說巴金從少年時代開始就有了一個“愛人類愛世界的理想……相信萬人享樂的社會就會和明天的太陽同升起來,一切的罪惡都會馬上消失”。那么他的一生就是執著地在追求這樣的夢想的實現。這也是二十世紀中國先進的優秀的知識分子的共同理想和追求。但是,那是一個漫長的戰鬥歷程,也是血腥的苦難的歷程,一個荊棘叢生、艱難曲折、布滿泥濘和陷阱、令人顛仆不止的危途,其殘酷和悲壯為世界各國歷史所罕見。人們不止要獻出自己的青春、鮮血和生命,還要經受靈魂的煎熬和磨難、人格良知的拷問和沉浮……有多少人因此中途轉向、迷失、墮落、背叛……書寫巴金的一生命運,也就是探索和描繪二十世紀中國知識分子的奮鬥史、心靈史、思想文化史,寫出他們為社會改造而上下求索、九死不悔的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特別是像巴金這樣以奉獻為人生追求的目標,在於利他,在於使他人變得善良、美好、幸福,生命之花才會盛開得有意義;這樣的信念貫穿於他的一生,儘管有過短時期的迷惘、墜失,但卻從不曾改變過。直到暮年疾病纏身,也絕不退卻,依然壯心如舊,勇猛呼喚“我還有一顆心,它還在燃燒,它要永遠燃燒。我要把它奉獻給讀者”。①這樣頑強執拗的戰鬥精神在中國知識分子中是非常珍貴的。正是因為有了這樣一些傑出的思想文化英雄,才使中國在經歷了二十世紀的驚濤駭浪後仍能繼續向著自由之路奮然前行。

在探索巴金的思想心靈路程中,不可避免地會涉及到他早年思想的實質內容。長期以來曾為人們誤解或以官方意識形態為準繩來衡量解讀,結果完全南轅北轍。這就是涉及到對無政府主義的認識和評估的問題。許多善良的學者為了避免官方意識形態的高壓和批判,總是想儘量淡化巴金的無政府主義思想,或強調說是“民主主義思想”,或說是受到“無政府主義思想的影響”,或認為是“愛國主義、人道主義、無政府主義”思想的混合……如果認真地研究無政府主義代表人物的理論觀點,從巴金生平著作言行實際出發,在本書新補充的內容中可以更明確地看出,巴金對無政府主義理論上的研究和發揮、思想和實踐、著述和翻譯、信奉之堅定和虔誠、時間之漫長,直到1949年以後,中間幾經曲折,再到晚年的回歸和升華……這條思想脈絡清晰可見,是不應該迴避和淡化的。他的大量著譯活動,已使他成為中國近代無政府主義運動史上一位重要的代表性的人物。

其實無政府主義並不像有些宣傳的那么反動可怕。實事求是地說,這是一種美麗的社會理想,但又是不易實現的烏托邦空想。它所提倡的如人類自治、新村、工團以及恐怖暗殺等等方法並非那么有效、正確,甚至感化、苦行、教育等等也非萬靈之藥。但是,他們堅決反對專制強權,希望人類獲得自由、平等、互助、幸福……卻是萬分真誠的美好願望;他們總是身體力行,助人愛人。這種人文倫理思想對於無論何種形式的強權統治都是有力的衝擊和挑戰,都能喚醒呻吟在可惡的專制體制下的人民的覺悟。所以對無政府主義的積極進步作用理應有足夠的估計和評價,不必繞著走避著說。至於巴金,新版里對他各個時期的思想做了更充分的記述和分析:他在二十年代和1949年前夕的某些見解,都相當準確而精闢地指出了蘇俄模式的嚴重危害和弊病;對他的思想發展脈絡,做了更明晰的充分的梳理和解讀;對他晚年的思想提出了有別於各家的新的看法和評說,認為已不必用“主義”之類僵硬的概念套用到他頭上,藉此求教於方家。

關於巴金在藝術創造方面的貢獻,新版里也作了一些補充,以此來說明他在人物創造上的特有貢獻和意義,如中國式的“多餘人”藝術形象,李冷、高覺新、周如水,以及汪文宣等等。明確敘述他通過辦刊物、出版社等,聚集了一大批作家,形成了一個不打旗號、不發宣言,但是意氣相投、藝術政治觀點多樣的自由作家圈,包括發展提攜了一大批青年作者進入文壇,成為現代文學發展史上一股不同於左翼,也不同於其他文學流派的創作力量,其創作實績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巴金本人也無形中成為其中的“精神領袖”。

更為特別的是,巴金作品中那種悲天憫人的宗教式的人文情懷,是當代作家中罕見的。他時時祈望著人們成為好人,每個人都能夠快樂而自由地生活,得到麵包、教育、住宅和愛。他總是強調他反對的是醜惡的制度而不是具體個人。他的上帝是人類而不是威權的統治者。他寧願自己受苦而不願看到別人遭遇不幸。他追求自我道德的完善,也常常因此通過內省、苦行來洗淨心靈的污垢而對別人的罪過則予以寬恕善待。儘管他的寫作一直是“向一切腐朽、落後的東西進攻,跟封建、專制、壓迫、迷信戰鬥……”即使到了晚年,他已“十分疲乏,我可能還要重上戰場”。他就這樣始終視文學創作為戰鬥,但可貴的是他一生沒有私敵。有的研究者總是以此貶低他的作品藝術性粗糙、政治性太強,其實這恰恰是他的創作個性之所在。

新版還對許多細節史實做了訂正和補充,力求更為準確和完滿。因此全書的字數也有了相當的增加。

巴金研究在近三十多年來有了可觀的成績,值得我們欣喜。巴金遺贈給讀者的是一個富饒博大的包括文學的思想文化寶庫,在二十世紀的中國歷史中是一個特殊的文化現象,有許多值得深思探索的內涵和課題。巴金老人回答採訪者提問時常常愛說:“請看我的《隨想錄》。”也就是說,想了解他則請儘可能多地關注他的著作。作家之有價值在於他的作品,離開作品文本就無從談起。我們在研究中有時不免會離開作品和歷史事實侈談新見,諸如此類的玄秘議論雖驚世卻不實在;也有把已經早就解決的問題當作新的發現而反反覆覆、津津樂道。至於不顧作品和歷史事實隨意貶斥的,就不值得一提了。其實,現在的巴金研究有了極好的條件,已出版的他的全集、譯文全集等等雖不完全,但已大致收羅整理集中,新的資料也不斷有所發掘,給研究者提供了相當的便利和基礎。只要我們扎紮實實地下功夫研讀深思,必有新的收穫。並由此增進對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和歷史的新的觀照和了解,對推動人文倫理道德教育也將有重要的作用。

我希望通過修訂,這本“全傳”儘可能地做到豐富、準確、翔實,能成為建設這個重要的文化大廈中的一塊小磚鋪墊其間。但鑒於學術能力所限,難以避免淺陋錯謬,尚祈讀者和方家不吝指教和匡正。

陳丹晨

2013年夏於北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