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盟釀皮

巴盟釀皮

民間叫做“釀(音:讓)皮”。是內蒙古自治區風味較濃的傳統小吃。特別是巴盟釀皮很有風格,值得品嘗!每逢炎炎的夏日,這種小吃就成了北方人消夏趨火的最佳選擇。釀皮雖是小吃,但可作主食充飢解餓,也可當菜餚,充當下酒冷盤。冷熱均宜,四季可食。

簡要介紹

釀皮是在麥面中摻和一定數量的蓬灰和敷料,用溫水調成硬麵團,再幾經揉搓,等麵團精細光滑後,再放入涼水中連續搓洗,洗出澱粉,麵團成為蜂窩狀物時,放進蒸籠蒸熟,這叫“麵筋”,再將沉澱了澱粉糊舀在蒸盤中蒸熟,這便叫“蒸釀皮”。蒸熟了釀皮,從盤中剝離,切成長條,配上麵筋,澆上醋、辣油、芥茉、韭菜、蒜泥等佐料,吃起來辛辣、涼爽、口感柔韌細膩,回味悠長。

別覺得釀皮子不起眼,綿軟潤滑、酸辣可口、爽口開胃,是巴盟特色風味小吃中最受歡迎的品種之一,男女老少都愛吃,對喜歡喝酒的人來說,是一道必不可少的美食,尤其是受到女人們的青睞,一年四季生意紅火,夏天更是旺季,釀皮子不但是一張桌子,幾條板凳的街頭小吃,而且也是登得上大雅之堂的各種大飯店、飯莊、酒樓宴席常設的涼盤品種。外地來蘭州的人們,若要乘飛機返回,定要帶上幾份回去再拌作料的釀皮子,讓親朋好友或家人品嘗一下。進入夏暑期,品嘗一盤黃亮柔韌、細膩爽滑、清涼舒心的釀皮,一定會感到胃口大開,回味無窮。如此能上能下,皆因其獨特的風味。

種類各異

釀皮除有“蒸釀皮外”,還有“餾釀皮”。餾的釀皮,金色發亮,薄細柔脆;而蒸的釀皮,色褐沉著,渾厚肥大,兩者色形各異,而味道基本一致。釀皮雖是小吃,但可作主食充飢解餓,也可當菜餚,充當下酒冷盤。冷熱均宜,四季可食。

若論及西北的特色小吃,“釀皮”是首選之一。吾鄉人讀“釀”作“讓”音。然而,進了陝秦之地,稱做“麵皮”;入了嘉峪關,又道“涼皮”。其實無論是哪一種稱法,都只概括了這種美食的一個方面。

在蘭州的市面上,有著不同流派的釀皮,蘭州釀皮如筷子粗細,除了放醋、鹽、味素、辣椒油外,還要多放芝麻醬,吃起來別有風味,叫做麻醬釀皮;還有很有名的高擔釀皮,因最初的賣主挑著高高的擔子叫賣而成名,口感酥軟,少韌性,英國攝影家博雅斯基1875年到蘭州拍攝時,對蘭州的地方特色小吃高擔釀皮子產生了興趣,的確,產麥地區的麵食精品釀皮子是全城獨一無二的大眾食品,形如軟玉,半透明又顫抖悠長的形象加上多彩的調料,外形絕妙稀奇,食者就地而吃津津有味,方便快捷,對西方人而言實在是難得的民俗風情景觀,攝之入鏡而冠名“蘭州街頭的流動快餐”;而甘肅武威用小麥面加大量蓬灰做成的釀皮,呈茶色,條狀粗大,風味獨特。

配製選料

所謂釀皮,其實是用麵粉漿汁蒸出來的麵皮。有兩種,一種是普通釀皮,一種是高擔釀皮。

第一種雖為“普通”(其實是普遍的意思),卻更具有特色:用紗布包了揉好的麵團,在清水裡搓洗,最後清水變成了蒸麵皮的漿汁,而紗布里剩下的就成了一小團韌性和延展性很強的東西,其實是麵粉里蛋白質,蒸熟後就變成了多孔勁道的麵筋,而因加鹼後變得金燦燦的麵皮與麵筋配以十多種調味品,就變成一碗普通釀皮。其實這些調料也是經過精雕細琢的,醋里浸著幾個草果。而芝麻醬也不知用什麼稀釋開了便於食用時攪拌,還有許多連名字都叫不上來。

第二種高擔釀皮據說也是歷史悠久,好象是一姓高的創始人挑著扁擔創下的基業,而且無論怎樣,每日只售一擔,遲到的好食者只有等待次日了,在當時的生產力條件下,盲目擴大產量只會以質量為代價,現在不這樣了,已經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自然不會讓每個顧客失望。高擔釀皮沒有麵筋,但也同樣勁道,色澤較淡,配以綠豆芽等少量嫩菜,調料的講究是比普通釀皮有過之而無不及的。

製作方法

〔原料〕(制100碗)麵粉10公斤,精鹽500克,鹼面10克,綠豆芽(焯熟)、熟菜籽油、醬油、香醋、芝麻醬、油潑辣子等各適量。 ?

〔工藝〕分為制麵漿、籠蒸、切條、調味四道工序。

(1)制麵漿。將麵粉放入盆中,分次加水,第一次加水10公斤,用木勺攪拌成稠漿糊,加入精鹽250克,繼續加水5公斤,再用力攪拌成稀漿糊,最後再加水1公斤,同時把鹼面10克化成水倒入盆中,再繼續攪拌均勻,用勺揚起,能拉成條,即成麵漿。

(2)籠蒸。蒸籠里舖上淨屜布,臼入薄薄一層麵漿,旺火蒸10分鐘即成。

(3)切條。將麵皮翻倒到案上,抹上熟菜籽油,摞放到案上,晾涼。切時把麵皮平鋪到案上,左手展平,拇指拳回,輕摁住釀皮,右手持刀直切。左手挨住刀不停移動,右手所持的刀不停地切著。1張釀皮一般可以切100-150刀。

(4)調味。一般按每碗100克裝。將焯熟的綠豆芽放入碗底,再放入釀皮,然後調入芝麻醬、精鹽、醬油、香醋、油潑辣椒即成。

相關傳說

唐朝開元間,玄宗李隆基執柄國政,天下太平。天水西南稍子坡上有玄宗的祖墳,坡下西頭有戶柳姓人家,祖孫三代守護著唐皇祖墳,遠在長安的唐皇后裔感念柳家護墳之恩,每年來天水祭祖,都要賜賞一些錢物給柳家,一來二往,交情日深。柳家護墳盡心盡力,唐皇祖墳安然無恙。稍子坡東頭有個何家窯,有何姓父子二人燒炭為

生。這一年臘月頭,何老漢請人說媒,將柳家的小女柳蘭娶過門,給兒子何林做了媳婦。父子砍柴燒炭,媳婦張羅茶飯,小日子還算滋潤。

過完正月的一天,何林隨父上山砍柴,晌午時分,柳蘭揉面準備擀麵。突然地聲隆隆,頃刻間地動山搖,一場大地震發生了,柳蘭隨手將麵團扔進水缸,蓋上,抽身跑出廚房一看,三間瓦房不見了,接著身後嘩啦一陣響,茅草廚房也塌架了,一看這景象,柳蘭頓時癱在地上。

冒著餘震的危險,何家父子跌跌撞撞趕回一看,家院夷為平地,媳婦倒在院中,何林撲上前,搖著媳婦的雙臂大喊:“柳蘭,柳蘭,你不能走啊!”這一喊,柳蘭醒過來了,父子破涕為笑,三人幸免於難。這次地震,柳家全家遇難,何家父子幫柳蘭安喪了親人後,回到何家窯。重建家園要吃飯呀!從土裡刨的一點兒白面、雜和面很快吃完了,柳蘭一籌莫展。忽地一下她想起來那天揉的一塊面還在缸里,便急忙伸手去撈。然而麵團沒有了,撈上來一把滑溜溜的面串,缸里是一些稀糊糊湯,一聞還有點兒酸,麵團被泡發酵了。

想烙饃,沒有乾麵摻和,這咋辦呢?柳蘭在酸糊湯中加了些土鹼,攪和時一股麥香溢出,她索性架起炭火,將麵糊舀在蒸籠屜布上蒸了起來,不料蒸出的麵餅十分香潤,放涼吃更是筋柔適口。不大一會兒,麵糊全被蒸成了薄麵餅,擺滿了大案板。最後,柳蘭見那滑溜溜的面串扔了怪可惜,她如法炮製,竟蒸出了全身是大蜂窩的發麵饃,吃起來醇香筋道。

何家父子從窯上回來了,柳蘭端出兩碗飯來。這飯的上面擱著黃蔥蔥的大蜂窩片和煮熟的灰菜乾,為了讓父子倆多吃幾次麵餅,柳蘭多放了些灰菜乾,上面調了鹽、蒜泥和辣椒,父子攪拌後吃得眉開臉笑。何林邊吃邊問:“啥飯這么好吃?”柳蘭說:“這是白麵糊糊蒸的釀皮兒。”“這片片是咋做的?”“麥子快熟時,捋上一把放

嘴裡嚼,嚼到最後剩下能吹泡泡的,不就是麵筋嗎!”

後來,何林想吃釀皮了,柳蘭特意和好一塊面,泡在水中,又覺得泡麵費時,她乾脆挽起袖子,伸手搓洗起來,這樣洗出的釀皮和面精更加好吃。柳蘭又在調料和配菜上做了改進,認為釀皮應以芝麻醬為主,突出香味。她將炒好的芝麻磨細,加水酌量,用炒鍋炭火煎熬,等麻香溢出時,水油渣分離冷卻備用;油辣子中加入小茴香粉、姜粉、花椒、大料粉;醋中浸泡草果、桂皮。配菜方面她用菠菜、葫蘿蔔、綠豆芽、黃瓜等,增色不少,口感不錯。

柳蘭在情急中發明的釀皮很快傳遍稍子坡一帶,一時風靡天水城,麵筋還成為寺廟庵院素齋首選,一些窮苦百姓還以賣釀皮為營生,從而在互相摸索學習中總結出一首順口溜:

天水釀皮香,作料有秘方:

水鹽配蒜芥,辣椒拌茴香;

香醋點晴蜓,砂鍋熬麻醬;

菜蔬牛肉片,食後餘味長。

再說強震發生後,柳蘭何林小兩口擔起守護唐皇祖墳的責任。第二年清明節一早,柳蘭做好釀皮,往竹籠里放了兩碗,同何林一起給父母墳前獻上一碗後,來到唐皇祖墳獻上釀皮,二人坐等唐皇后裔祭掃祖墳。

晌午,秦隴王李玠一干人馬奉玄宗之命到了稍子坡,他們已是人困馬乏,祭奠過程中,早被那奇香四溢的釀皮勾得直咽口水。叩過頭後,十幾人你一口我一口品嘗了釀皮,都說天水釀皮好吃。當下,秦隴王李玠決定送柳蘭進宮。不多時日,柳蘭把自己做釀皮的技藝悉數傳授給了後宮廚子。

這時,玄宗的元獻貴妃楊氏正懷著肅宗李亨,吃啥吐啥。一天中午,小太監頭頂玉盤,盤內玉碗玉筷,碗中是紅綠鮮艷,奇香飄溢的釀皮,跪獻了上來,楊氏食後大喜。此後,楊氏每餐必食釀皮。受元獻貴妃的影響,九重禁宮的皇后、妃嬪、公主、才人、侍女,甚至親王駙馬及三品以上的官員都以食釀皮為快事,玄宗御宴上,釀皮成為不可或缺的佐酒佳肴。不久,釀皮從宮內傳到市井,在秦晉一帶興旺起來。這時,柳蘭回到闊別一年的天水,她在家做釀皮,何林在稍子坡下賣釀皮,何老漢頤養天年。後來何林的兒子繼承父業,乾脆到天水城定居,何家釀皮聲名大噪。

話說到了天寶年間,玄宗沉迷於酒色之中,國相弄權、安祿山作亂,國勢日衰,他把一切煩惱推給了肅宗皇帝。又在他七十多歲時盡行遣散了後宮三千佳麗,這樣,釀皮從天水傳到長安,又從長安傳到大江南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