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漏河組

sp.,Sin sp.,Mun tiacus

年代

N2

命名

小貫義南,1942年命名;渡邊久吉,1942年介紹。小川於1943年命名瓜漏河層。

特徵

為灰白色塊狀灰岩及含礫灰岩、白色疙瘩狀泥灰岩、黃白色鈣質泥岩及灰黃色鬆散礫石層。岩性變化大,在巴漏河沿岸觀察到的灰白色含礫灰岩和白色疙瘩狀灰岩到褚山西面分別變為紅棕色鬆散礫石層和灰黃色鈣質礫岩或角礫岩。含爬行類、哺乳類:已發現的哺乳動物總計17種,主要種類有hyaena sp.,Sinohippus zitteli,Hipparion parvum,Chilotherium sp.,Muntiacus cf. lacustris和Cervavitus demissus等,為華北廣布的三趾馬動物群中常見分子;此外尚有腹足類介形蟲及輪藻等。為一套河湖相沉積。不整合覆於二疊系石千峰群劉家溝組之上;與上覆大站組或早更新世紅土或中,晚更新世黃土為不整合接觸。厚13-30米。

同物異名

保德(紅土)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