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沙星

巴洛沙星

巴洛沙星其化學名為1-環丙基-7-(3-甲氨基-1-哌啶基)-8-甲氧基-6-氟-1,4-二氫-4-氧代-3-喹啉羧酸,是一種淡黃色或類白色粉末。熔點137-140℃。臨床上用於治療膀胱炎、尿道炎等。

基本信息

化合物簡介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巴洛沙星;

中文別名: 巴羅沙星;1-環丙基-7-(3-甲氨基-1-哌啶基)-8-甲氧基-6-氟-1,4-二氫-4-氧代-3-喹啉羧酸;

英文名稱:Balofloxacin

英文別名:q35;BALOFLOXACIN EXTRA PURE;

CAS號:127294-70-6

分子式:CHO

巴洛沙星 巴洛沙星

結構式:

分子量:292.32900

精確質量:292.11000

PSA:60.69000

LogP:3.98360

物化性質

外觀與性狀:結晶固體

密度:1.4 g/cm

熔點:137ºC

沸點:608.3ºC at 760 mmHg

閃點:321.7ºC

折射率:1.639

儲存條件:Store in original container in a cool dark place.

蒸汽壓:1.19E-15mmHg at 25°C

用途

喹諾酮類新藥——巴洛沙星原料藥前體。適用於由敏感細菌和非典型病原體引起的急性支氣管炎、膀胱炎等泌尿生殖系統感染的治療

藥理作用

本品是新一代氟喹諾酮類抗菌藥,通過阻礙DNA拓撲異構酶Ⅱ和Ⅳ發揮作用,使細菌DNA無法形成超螺旋,進一步造成染色體的不可逆損害,導致細菌細胞無法分裂增殖。對細菌具有選擇性毒性作用,與頭孢類和青黴素類為代表的許多抗生素無交叉耐藥性。抗菌譜廣,對革蘭陰性菌、革蘭陽性菌及厭氧菌都有作用,特別對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及臨床上難以治療的脆弱擬桿菌、艱難梭菌和消化鏈球菌等有效;對非典型病原體,如對支原體和衣原體的感染有特效,包括對紅黴素耐藥的支原體;對分枝桿菌、軍團菌等也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對慢性感染還有抑制過度免疫反應作用。對腸桿菌、流感嗜血桿菌、脆弱擬桿菌的抗菌活性較低,對銅綠假單胞菌不敏感。由於本品在8位引入甲氧基,因此可避免或減少光過敏性和光毒性。由於本品向腦脊液的移行率低,因此對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弱。

毒理研究

生殖毒性:大鼠口服本品300mg/kg,兔口服50mg/kg,可引起骨化延遲;兔口服本品10mg/kg和50mg/kg,可增加胎兒死亡率;兔口服本品50mg/kg,大鼠口服30mg/kg和300mg/kg,胎兒體重降低;大鼠口服本品300mg/kg也可引起分娩延遲。

光毒性:光毒性研究表明,與其他喹諾酮類藥物相比,巴羅沙星幾乎無潛在的光敏反應。

急性毒性:動物單次口服本品的急性毒性試驗結果表明,小鼠和大鼠口服本品的LD50均大於5000mg/kg;本品對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較其他喹諾酮類藥物弱。

長期毒性:大鼠連續26周,一日1次口服巴羅沙星的長期毒性研究結果表明,在該試驗條件下,巴羅沙星的無毒害劑量為30mg/(kg.d),相當於人體最大推薦劑量的10倍。

藥動學

本品口服後在體內吸收迅速完全,不受食物、牛奶、抑制胃酸分泌藥(如西咪替丁)等影響,生物利用度達82%,蛋白結合率為15%,藥代動力學類似於氧氟沙星,呈線性分布,能廣泛分布於痰液、唾液、汗液、皰液、淚液、前列腺液、女性性器官組織、耳鼻咽喉組織、皮膚組織,在肺和腎臟的藥物濃度超過相應血藥濃度6~8倍,子宮藥物濃度與血藥濃度相當,在前列腺液中的藥物濃度是血藥濃度的40%,在前房水和腦脊液中的濃度僅為血藥濃度的1/10。健康成人男子單劑量口服本品(100~400mg),血藥濃度隨劑量相應升高。100mg和200mg劑量組峰濃度(Cmax)分別為1μg/ml和2μg/ml,達峰時間(Tmax)為1.0~1.2h,半衰期為7.0~8.3h,分布容積約38L,在肝臟代謝很少,主要以原形從腎臟排出,腎臟清除率約9.5L/h(口服200mg),總清除率為12L/h,主要經尿排泄,少部分經膽汁排泄,其餘經糞便排泄。老年人及腎功能不全者的腎清除率顯著降低,半衰期延長。

適應症

適用於對本品敏感的細菌和非典型病原體引起的急性支氣管炎、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及肺炎等呼吸系統感染;膀胱炎、腎盂腎炎、前列腺炎、附睪炎、淋球菌性尿道炎等泌尿生殖系統感染;傷寒及沙門菌、細菌性痢疾等消化道感染;皮膚軟組織感染、骨感染、腹腔感染等。作為新一代喹諾酮類抗菌藥物,其療效完全可以與第四代頭孢類相媲美,但其效價要比頭孢類高很多。

禁忌:

1、對本品或對喹諾酮類藥物有過敏史者禁用;

2、孕婦及哺乳期婦女禁用;

3、兒童及嬰幼兒禁用;

4、既往有因喹諾酮類藥物引起肌腱炎、肌腱斷裂史的患者禁用。

用法用量

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單純性或複雜性)和婦產科感染:每日1~2次,每次100~400mg,呼吸道感染及尿路感染用藥3~14日,婦產科感染用藥3~9日。

腸道感染 (主要是沙門菌、志賀菌和大腸埃希菌感染):每日2次,每次200mg,療程為5日,傷寒療程為7日。

本品主要以原形從尿中排出,腎功能不全者用藥應調整劑量。老年人本品吸收減慢,排泄延遲,用藥時應注意調整劑量。

1.

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單純性或複雜性)和婦產科感染:每日1~2次,每次100~400mg,呼吸道感染及尿路感染用藥3~14日,婦產科感染用藥3~9日。

2.

腸道感染 (主要是沙門菌、志賀菌和大腸埃希菌感染):每日2次,每次200mg,療程為5日,傷寒療程為7日。

3.

本品主要以原形從尿中排出,腎功能不全者用藥應調整劑量。老年人本品吸收減慢,排泄延遲,用藥時應注意調整劑量。

不良反應

本品的不良反應包括:

1 休克:比較罕見,如出現這類症狀,應中止治療並採取適當處理措施;

2 過敏反應:偶見皮疹、風疹、紅斑、面部紅腫等,在此情形下應中止治療;

3 腎功能損害: 偶見BUN、血清肌酐升高;

4 肝功能損害:罕見GOT、GPT、LDH和AL-P升高以及黃疸;在此情形下應中止治療;

5 血液學:偶見貧血、白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嗜酸性顆

細胞增多等,在此情形下應中止治療;

6 消化系統:偶見厭食,腹痛,腹瀉,噁心,便秘,腹部

觸痛,腹脹,消化不良,嘔吐,口渴等。據報導,喹諾酮類藥物可引起伴有便血的偽膜性結腸炎,如果發生腹痛以及經常性腹瀉應中止治療並採取適當處理措施;

7 精神神經系統:眩暈、偶見頭痛及失眠;

8 其它:偶見發熱、心悸。有報導,喹諾酮類藥物可引起高血糖症(老年患者、尤其是腎衰患者較易發生)。

9 文獻介紹,本品國外Ⅲ期隨機、雙盲試驗研究中,228例泌尿道感染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如下:

不良反應 試驗組(N=182) 對照組(N=101)
噁心 2.7% 5.0%
胸熱 1.6% 3.0%
便秘 1.1% 0%
眩暈 1.1% 4.0%
發熱 1.1% 0%
消化不良 0.5% 4.0%
風疹 0.5% 1.0%
腹瀉 0.5% 0%
口渴 0.5% 1.0%
腹部麻木 0.5% 0%
胸部麻木 0.5% 0%
搔癢 0.5% 0%
心悸 0.5% 0%
腹痛 0% 1.0%
頭痛 0% 1.0%
厭食 0% 5.0%

注意事項

1 嚴重腎功能衰竭患者、癲癇等間歇性發病患者、對喹諾酮類藥物有過敏史以及老年患者應慎用本品。

2 一般注意事項

1)本品可能出現癲癇樣或其他中樞神經系統反應;

2)老年患者或服用皮質類固醇患者給予喹諾酮類藥物可能較易發生肌腱炎和肌腱斷裂。如出現肌腱炎及肌腱斷裂症狀,應立即中止給藥並通知醫生。在排除肌腱炎和肌腱斷裂診斷前應保持休息,不宜活動。但迄今為止,尚未有服用本品引起肌腱斷裂的報導。

3)有報導,給予喹諾酮類藥物可能出現QTc間期延長。因為合併給予抗心律失常藥後會引起QTc間期延長,對於低血鉀、心臟病患者(如心律失常,心肌缺血性心臟病等)應慎重給藥,但迄今為止,尚未有服用本品出現QTc間期延長的報導。

孕婦及哺乳期婦女用藥

本品在孕婦及哺乳期婦女中使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尚未確立,因此,孕婦及哺乳期婦女禁用。

兒童用藥

本品在兒童中使用的安全性尚未確立,兒童及嬰幼兒禁用。

老年用藥

本品主要經腎臟排泄,腎功能低下的老年患者可出現較高的血藥濃度,應注意調整劑量及服藥間隔。

藥物相互作用

1 含有金屬鋁、鎂的抗酸劑會干擾喹諾酮類藥物的吸收,故不能與本品同時服用;

2 與非甾體抗炎藥同時使用可能幹擾本品的吸收,增加痙攣發作的危險性;

3 喹諾酮類藥物與茶鹼類合用時可能使血清中的茶鹼水平升高,因此本品與茶鹼合用時應降低茶鹼的劑量。

藥物過量

尚無本品藥物過量使用的臨床經驗,急性藥物過量時應仔細觀察病情變化,予以對症處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