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氏大熊貓

巴氏大熊貓

巴氏大熊貓(Ailuropoda melanoleuca baconi),又譯包氏大熊貓,又名大熊貓巴氏亞種,是大熊貓已滅絕的亞種,分布於更新世的中國、緬甸及越南北部。

基本信息

名稱

巴氏大熊貓的正式中文名稱為“大熊貓巴氏亞種”,是現代大熊貓的一個史前絕滅亞種,不是獨立物種。中國一直把這個亞種翻譯為巴氏或者包氏,但它的亞種名其實是“培根”這個姓氏 。

特徵

巴氏大熊貓巴氏大熊貓
以位於中國臥龍大熊貓博物館演化廳內的巴氏大熊貓標本為例,巴氏大熊貓較現今的大熊貓大及粗壯,長約2米。它們的頭顱骨粗而且短,鼻端較短。它的四肢粗壯,趾上有爪。牙齒較現今的大熊貓大,咀嚼面則較為複雜。
巴氏大熊貓的頭骨粗短,吻部不長,軀幹粗壯,四肢強健。大熊貓雖是外表憨態可掬的植食性動物,但仍保留了食肉祖先的尖利腳爪和兇猛習性。因此比普通大熊貓體形更大的巴氏大熊貓可能也不是好惹的,當遇到食肉動物時會拚死一搏。

演化

巴氏大熊貓巴氏大熊貓
巴氏大熊貓分布在更新世早期至中期的中國、緬甸及越南北部。巴氏大熊貓很可能是現今大熊貓的祖先,並由始熊貓演化成的小種大熊貓衍生而來。巴氏大熊貓是大熊貓中最大的一個亞種。它們最早出現在早更新世晚期,到中更新世已廣泛分布在中國西南、華南、華北和華中地區,並且到達了越南和緬甸北部。這個時期可以說是熊貓家族的鼎盛時期,大熊貓與牛羚、鬣羚、劍齒象等動物組成了南方更新世著名的“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到中更新世晚期,巴氏大熊貓逐漸進化成現代大熊貓,同時它們的分布範圍和數量繼續縮減,身體也逐漸變小,最後成為今天瀕臨滅絕的“活化石”。
與其他食肉動物類群相比,大熊貓的進化過程比較單一,沒有太多分支。已發現的化石材料顯示,早在800萬年前的晚中新世,中國雲南祿豐等地的熱帶潮濕森林的邊緣,就生活著大熊貓的祖先——始熊貓,其體形猶如一隻肥胖的狐狸。由始熊貓進化的一個旁支叫葛氏郊熊貓,分布於歐洲的匈牙利、法國等地的潮濕森林,在晚中新世滅絕。而始熊貓的主支則在我國的中部和南部繼續進化,其中一種在大約300萬年前的更新世最早期出現,體形只有現生大熊貓的一半大,像一隻胖胖的狗。它們是小種大熊貓,牙齒已進化成適合吃竹子的類型。此後大熊貓進一步適應亞熱帶竹林生活,體形逐漸增大。

歷史分布

四川

在100萬-1萬年前的這個時段里,正是在重慶盛產的巴氏大熊貓繁衍的鼎盛期,同時也是人類智慧的高度發展期。在200萬年前,那時熊貓不能用“大”做前綴,因為它們的體型,就跟如今的藏獒差不多。因此,科學家給那時的熊貓,起了個名字叫“小種熊貓”。而它們就是現代熊貓的直接祖先。科學家們甚至還在重慶境內找到了6000年前的熊貓骨骼。因氣候的原因,導致熊貓的主要食物———箭竹滅絕,才讓大熊貓逐漸遷移到了其它地區。

廣西

中國廣西是南方動物群的主要化石產地之一,這裡發現過不少巴氏大熊貓的化石。它們個體較大,身長約2米,牙齒要比現代大熊貓大八分之一左右,咀嚼面的構造略微複雜些。

生物法則

大熊貓的遠祖是兇猛的食肉獸,但後來選擇吃竹子這樣的生存方式。從生態區位來看,動物很少食用竹子,大熊貓選擇吃竹子可以避免和其他動物的正面競爭;從生物進化的角度來看,大熊貓其實是一種已進入衰亡階段的動物,人類的發展只是加快了它們衰亡的速度。現在對大熊貓的保護很難說會不會真正拯救這個史前“遺老”。

人類食物

在100萬-1萬年前的這個時段里,正是在重慶盛產的巴氏熊貓繁衍的鼎盛期,同時也是人類智慧的高度發展期。考古學家考察了許多人類遺址出土的熊貓標本,結果發現,在許多標本上都留有出自古人類之手的砍痕。這些信息顯示,此時的熊貓已經成為了史前人類的餐桌佳肴。

食肉目百科(一)

食肉目(Carnivora)在動物分類學上是哺乳綱中的一個目。食肉目包括260多種胎生的動物。除主要吃竹葉的大熊貓,絕大部分都吃肉。貓科只吃肉,而熊科是雜食。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