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林國旗

巴林國旗

1932年在靠旗桿一邊增加鋸齒形白色部分,以便區別於其他波斯灣國家國旗。由於波斯灣沿海地區各酋長國的旗幟上多數都以紅底色為主,所以為了更突出的分明,巴林政府採取了在國旗左側加上了三角鋸齒形線的白底的做法。特別是從1932年到1972年期間,國旗上的鋸齒數目更是多到了28個。巴林國旗是代表 巴林王國政府的旗幟。起初,各地區給旗幟上增添的三角鋸齒數不一,最終政府於1972年把它定為八個鋸齒,代表巴林是第八個和 英國簽署保護國條約的阿拉伯酋長國。2002年,“巴林國”改名“巴林王國”,王國政府又把鋸齒個數從八個改為五個,象徵著 伊斯蘭教中所教導的 五功。

設計特點

巴林國旗是代表 巴林王國政府的旗幟。巴林王國已往用的是一面簡單的紅色旗幟。由於 波斯灣沿海地區各酋長國的旗幟上多少都以紅底色為主,所以為了更突出的分明,在 十九世紀中期,巴林政府在國旗左側加上了三角鋸齒形線的白底。起初,各地區給旗幟上增添的三角鋸齒數不一,最終政府於1972年把它定為八個鋸齒,代表巴林是第八個和 英國簽署保護國條約的阿拉伯酋長國。2002年,“巴林國”改名“巴林王國”,王國政府又把鋸齒個數從八個改為五個,象徵著 伊斯蘭教中所教導的 五功。代表巴林王國皇權的皇旗在國旗的基礎上增加了兩個白條,一條置於頂端,另一條置於底端。

歷史沿革

十九世紀初葉, 波斯灣許多國家與 英國簽約規定在陸海使用紅旗,巴林是其中之一。1972年巴林獨立時,國旗上的鋸齒數目改為8個,寓意世界上的八個方位。再後來巴林王國執政時,把白色鋸齒從8個減少到5個,即成今天的樣式,用以象徵伊斯蘭教的五大支柱。使用國旗的紅白兩色,為歷史原因造成,無象徵意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