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婚俗

巴山婚俗

巴山婚俗是川陝交界地帶的一種婚禮習俗。

巴山婚俗是川陝交界地帶的一種婚禮習俗。在沿漢水上游的陝西省漢中市的寧強、 勉縣、南鄭、城固、西鄉、鎮巴一帶盛興,是千百年以來,由古老的婚禮習俗延續演變而成的一種在現代城市、平川集鎮或農村目前極為罕見的婚禮習俗,就是在交通不便的大山深溝里的山區鄉村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極具民族風俗的婚禮。
(圖)婚俗圖片婚俗圖片

概況

豪爽的巴山人在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繁忙生活中,創造了輝煌奇異婚俗文化。相比城裡人婚禮趨於同化,巴山婚禮更是歌的海洋、歡樂的聚會。
巴山山民世代居住在群山阻隔、封閉險峻的大山,從老輩們傳下的禮儀在一代代巴山人中傳承。巴山中誰家姑娘長成,就是身在深閨,也是人人皆知。哪條樑上閨女沒尋婆家,哪條溝里小伙沒找媳婦,人們是盡知盡曉。誰家要娶媳婦抱孫子,首先需請媒人牽線搭橋,正所謂“天上無雲不下雨,地上無媒不成親”。是緣分兩人一說都成,包穀掰了肥豬殺了,就該思量結親事情。巴山人結婚,首先男方擇定一個黃道吉日,背上豬後腿扛上臘肉“送日單子”時送給丈母娘,報答其養女之恩。結婚之日,新郎和親友迎親,出嫁姑娘要唱“辭謝歌”。“辭別爺爺和婆婆,年邁體衰寬懷坐。爸媽孝道有怠慢,爺爺婆婆莫記過。孫女如今辭別去,莫要時常惦記我。”情深意切令人動容。而在結婚現場,高朋滿座杯盤齊陳,知客司端立堂屋,朗聲說到:“一對紅燭亮堂堂,照見一對美鴛鴦。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高堂,夫妻對拜,男兒進書院,女兒入洞房。”隨後鞭炮齊鳴,院子架的大鍋,炒的肉、燜的雞接連端上餐桌,眾人喜氣洋洋,美酒開壺觥籌交錯。隨後獨具巴山特色的婚慶節目——公公背兒媳婦隆重推出。此時娘家人全部迴避他屋,婚宴成為歡樂的海洋。首先幾名身手敏捷後生上場,向新郎父母兄弟臉上抹上大片胭脂紅。有的不肯就範,反被抹成“花臉”,惹來一片歡笑聲。然後公公婆婆穿上寬大古戲袍,戴上寬檐古帽,背葫蘆挎吹火筒。婆婆手執蒲扇,端立台上,要新媳婦在眾目睽睽下爬在公公背上繞場倒酒,也頗有些難為情。可是在眾人要求下,公公只得彎腰屈膝,新媳婦含羞爬上公公脊背,在眾人開懷大笑中,背著兒媳婦一顛一顛繞場倒酒。婆婆在後手執蒲扇煽風,意為:你燒火有功,我煽風幫忙。這齣頗具戲謔搞笑的公公背兒媳婦的節目將眾人興致推向極致。

(圖)迎親婚俗圖片迎親婚俗圖片

特色

 在歡快酒席上,主人言詞極有韻味,聽他們殷勤勸酒,簡直是一種藝術享受。有體諒客人的主人在勸酒時說:“酒要八分,不能過頭。人分量飲,不能強求”。有熱情者則說:“幾杯淡酒,不成禮儀。多喝幾杯,略表心意。喝個六位高升,飲個桃園結義”。有豪邁者則說:“你們天寒路遠,越嶺翻山。送來財禮,花費銀錢。請諸位高台落座,扯開滿江帆蓬,開懷暢飲。量宏者喝個喜上加喜;量窄者喝個滿面春風。九九長壽,人人要乾杯,個個要明飲。提壺斟酒的上尖壺!”在勸酒者的的號召下,婚禮又進入一個歡樂的境界。
這種傳統婚禮習俗的過程需要三到四天的時間才能完成。第一天,由親朋好友、周邊鄰里上門,幫助婚家籌辦酒席、安排迎親、嫁女相關事宜;第二天,男方到女方家迎親,男方要在女方家住一宿(俗稱歇客),此日為女方家的“正酒”日。第三天,男方家迎親,招待賓客,此日為男方家的“正酒”日。同時,叩拜儀式(拜祖宗、拜天地、拜父母、夫妻對拜)是根據新郎、新娘的生辰八字在男方或男方家進行。第四天,舉行拜客儀式(即新媳婦拜認男方家門戶族及其長輩)、謝客儀式(感謝媒人及所有幫忙者)新郎、新娘喝交杯酒,泡茶(由女方送親主賓向男方家長交代女方情況,共商女子回門等事項)。至此,婚禮才算結束。

(圖)婚俗圖片婚俗圖片

儀式

迎新郎與擺禮 所謂迎新郎就是招女婿。迎新郎時必須由新娘領著七個未婚姑娘去迎,當地人稱之為七巧搭橋渡雙星,這個風俗在秦嶺巴山地區頗為流行。迎新郎的禮儀十分簡便。到男主家裡之後一切由新娘出面操辦。如勸慰男方的雙親,接收和清點陪嫁,邀請新郎一方的客人,催促新郎起程等。在新郎起程之前,還要將彩禮擺出來,讓賓客們觀賞和評論,此舉稱為擺禮。在擺禮的時候,雙方還要說個四言八句。新娘這樣唱說:
麻雀雖小肝膽俱全;
穿戴衣帽樣樣件件;
雖不夠如意卻也不失體面;
請親戚朋友都來觀看評點!
接著新郎的父母說:
山高水不斷開親整一年;
花紅綠葉墊兒媳操心又花錢;
禮物整潔美好兒子福分不淺;
有啥不周不到請大家多多包涵……
唱著唱著接親的人便把新郎迎進女家。舉行過結婚儀式之後,迎親的七巧姑娘再把新娘新郎擁進洞房。

(圖)待嫁儀式圖片待嫁儀式圖片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