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士快速交通系統

BRT(英語:Bus Rapid Transit),為源自南美城市的一種新型大容量快速交通方式。中譯巴士快速交通、快速公交或公車捷運等等。此系統利用巴士技術(如大容量、低底盤的巴士和先進的光學導向巴士),在城市道路上設定巴士專線或修建巴士專線,再配合智慧型交通系統技術,採用軌道交通的運營管理模式(車站買票上車),實現接近輕軌交通服務水平的新型公共運輸方式。目前中國廈門已使用BRT系統,市區採用全路段高架模式。

概述

巴士快速交通系統(Bus Rapid Transit)是一種介於軌道交通和常規公共汽車之間的新型公共運輸系統,是具有專用路權、封閉運行、智慧型信號、車外售票、水平上下車、大容量車輛等一系列特徵的地面公交系統。快速公交系統的最大優勢在於項目建設、運營和維修的成本要軌道交通低得多,同時建設周期短、見效快、靈活性高。目前,全球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約50個城市建設實施了快速公交系統,如美國的洛杉磯、加拿大的渥太華、法國的巴黎、日本的東京、巴西的聖保羅、澳大利亞的布里斯班等。
巴士快速交通系統簡稱BRT,介於軌道交通與常規公交之間的新型運營系統,它利用現代公交技術配合智慧型交通的運營管理,使傳統的公交系統基本達到軌道交通的服務水平,其投資及運營成本又較軌道交通低,與常規公交接近。
BRT的發展歷史可以追朔到上世紀六十年代,當時人們就在做這種探索,能否有一種既具有軌道交通容量大、快速等優點,又具有常規公交靈活、尤其是造價低廉等優點的介於兩者之間的新型現代化交通方式。在這一點上,巴西的庫里蒂巴市為我們做出了表率,也正因此,使它成為了世界上公認的公共運輸模範城市,並受到聯合國和世界銀行專家的一致好評,稱它的公共運輸系統是當今世界上最好和最實際的城市交通系統,是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典範。在建設初期,庫里蒂巴市政府並沒有一味的追求軌道交通,而是結合自己城市的特點,最終尋找到了一種運營成本低、服務質量好、效率高、易於實現的交通解決辦法--建立快速公交系統,也就是BRT系統。到目前為止,庫里蒂巴擁有72公里公交專用路組成的骨幹快速公交系統,其上運行著雙絞接公車,腳踏車載客量為270人,線路運輸能力可達16000人次以上,每小時運送速度可達30-40公里,被譽為"路面捷運"的美稱,其公共運輸承擔了全市出行總量的68%。
BRT系統在技術上的最大突破就是"吸收了軌道交通和常規公交的所有長處,同時摒棄了軌道交通和常規公交的缺點"。在技術上兼收並蓄,創造了一種"現代化、高等級、低費用的大容量運送系統"。正因為此,世界上許多城市決定改變原來建設軌道交通的計畫,即使在美國這樣的經濟大國也不例外,如洛杉磯市最近也停止了其規模龐大的軌道交通建設,而將軌道交通的建設資金用於建設城市快速公交網路。日本的快速公交系統,因建在規劃的軌道交通線網上,又稱基幹公共運輸。原本是作為軌道交通的過渡形式,但是到了過渡期時,人們發現許多快速公交系統完全能夠滿足要求,而不必再投資建設軌道交通,因而保留了下來。
目前,在南北美洲、歐洲、亞洲共39個城市發展了BRT系統,它已經成為現代城市改善交通狀況的戰略舉措之一。

特點

BRT系統包括7項核心內容,即現代化的公共運輸工具、專有路權、水平登降、車外售檢票、交叉路口優先通行、乘客信息、車隊管理,這7個部分的有效結合,使BRT系統具有以下特點:
(1)大容量。BRT系統採用獨特的大容量公車輛,使得公交腳踏車載客量增大。如庫里蒂巴市使用由沃爾沃公司研製的雙鉸接式公共汽車,可使其腳踏車載客能力達到270人,而且轉向靈活。
(2)低投資。BRT系統採用路面行駛的方式,不需要修建軌道以及使用專用車輛,只需對現有道路進行改進,土方工程量較小,因此系統的初期成本較低,建設速度快,建設周期較短。據有關資料,建設1公里捷運需要的資金約可建成10-20公里的快速公交線路(網路)。
(3)靈活性好。BRT系統不使用軌道,因此無需形成完備的專用道網路,所以線網可分階段實施,交叉口信號優先、乘客信息系統等技術也可以逐步引入。同時,路面行駛方式保證了線路可以被較為方便的修正或更改,甚至在所吸引的交通流量達到系統上限時,轉而建設容量更高的軌道交通系統。
(4)乘坐方便、舒適。新型的公車輛車內寬敞舒適、噪音振動減少,乘坐更為舒適;而水平登降站台系統的採用,使公交乘客能夠方便的上下車,尤其是對攜帶包裹的乘客和行動不便者更是如此。此外乘客信息系統的採用,使乘客對公交系統乃至整個交通系統的情況有更清晰的把握,減少了不確定性,有效增加了乘客對公交方式的信任度。
(5)速度快,可靠性高。BRT系統採用公交專用道(專用路權,設定道路中央),並在交叉口處具有優先通行權,因此受其它交通方式的干擾較小,車輛速度高,如庫里蒂巴市的BRT系統運送速度可達30-40公里/小時。此外水平登降站台系統和車外售檢票系統的採用,也使公車輛在車站內的停靠時間減少,行程時間縮短,車輛的平均速度提高。
(6)安全性高。公交專用道的採用和交叉口優先權的賦予,使公共運輸系統與其它交通方式完全分離,減少了公車的擁堵現象發生,同時也避免了交通事故;而車隊管理系統中車內及站內安全系統的設定,更進一步減少了搶劫等暴力行為的發生;同時車輛追蹤系統和交通事故管理系統的採用,使得在事故發生時,能夠及時迅速的施以救援,增加了對公交乘客人身安全的保護。
(7)污染小,耗能少。車隊管理系統的採用,能夠通過有效的運營管理,最優的利用現有的車輛資源;新型公車輛的設計,使得低耗能、低排放成為可能;同時公交專用道和路口優先權的引入,提高了車速,避免了擁堵時反覆的加減速和停車,也能有效的減少車輛的廢氣排放。
BRT系統適應中距離、中運量、準快速的出行要求所能提供給乘客最理想的服務就是20-30公里左右的中距離出行,運送能力大於常規公交。成功的BRT系統的運送能力可以高達2萬至6萬人次,而普通常規公交的運送能力為0.3-1萬人次,公交專用道上公交的運送能力為1-2萬人次。
世界上一些成功的BRT系統的運營車速可高達每小時20至22公里,如果全封閉的道路空間,其運營車速可高達每小時30公里以上。與之相比,常規公交的運營車速就要慢得多,普通公車速僅為10公里/小時左右,公交專用道上的運營車速為15-20公里/小時。目前北京市中心常規公交平均運營車速為15公里/小時左右。
BRT的最大優勢在於項目建設、運營和維修的成本要比軌道交通低很多,同時建設周期短、見效快、靈活性高。通常建設1公里捷運所需要的資金可以建成10-20公里的快速公交網路;快速公交線路的建設時間一般不到捷運的一半;此外,快速公交系統可以分階段實施,線路提前運營,隨城市的發展而變化,並可與其他形式公交結合形成多種快速公交模式。
根據城市的交通需求、土地使用規劃以及財政狀況的不同,BRT在城市公共運輸系統中的具體運用形式可分為五種:一是成為整個公交的主體,如庫里蒂巴市;二是套用於捷運或輕軌的延伸;三是作為今後建設捷運或輕軌的過渡交通方式;四是與捷運和輕軌混合使用(即與軌道交通共同組成城市公交系統);五是獨立式的快速公交系統(即建設一條或多條互不關聯的快速公交走廊)。

參考文獻:

王健,巴士快速交通系統指南,山東電子音像出版社,ISBN 7-89491-175-5,2005,

王健譯,巴士快速交通實施指南,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ISBN 9787112104659, 2009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