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克拉水利樞紐

巴克拉水利樞紐

巴克拉水利樞紐位於喜馬偕爾邦印度河支流薩特萊傑(Sutlei)河上游的巴克拉峽谷進口處,印度綜合利用印度河東部支流水資源的骨幹水利樞紐工程。

簡介

巴克拉水利樞紐(BhakraProject)位於喜馬偕爾邦印度河支流薩特萊傑(Sutlei)河上游的巴克拉峽谷進口處,印度綜合利用印度河東部支流水資源的骨幹水利樞紐工程。壩址控制流域面積56980km2,年平均徑流量168億m3。水庫總庫容96.2億m3,有效庫容71.9億m3。工程的主要任務是發電和灌溉,兼有防洪作用。水電站總裝機容量120萬kW。灌區分布在旁遮普邦、哈里亞納邦和拉賈斯坦邦,總灌溉面積約266.7萬hm2。灌溉引水渠上設有一座15.4萬kW水電站。1960年印巴兩國簽訂了印度河用水條約,規定印度河東部3條支流(拉維河、比阿斯河、薩特萊傑河)水量歸印度使用。為了充分利用這3條支流的水資源,印度修建了一些水利工程。例如,把比阿斯河的部分水量調入薩特萊傑河的比阿斯——薩特萊傑引水發電工程,其引水隧洞最大流量為255m3/s。這些工程完成後,不僅擴大了巴克拉壩的效益,而且使巴克拉壩成為系統中的骨幹工程。

壩址資料

壩基為砂岩和黏土岩互層。混凝土重力壩高226m,壩頂高程518.11m,壩頂長518m,體積413萬m3。溢流壩在河床中部,設有頂部表孔和兩排壩內深孔,總泄流量8212m3/s。左、右岸設壩後式廠房,分別裝有5台10.8萬kW和5台13.2萬kW水輪發電機組。
6

技術問題

工程的突出技術問題是地基處理和泄洪消能。①河床壩段地基中有3條黏土夾層和1條剪下破碎帶通過。壩踵上游的黏土夾層寬30m~45m,向下游傾斜,傾角70°~75°。處理方法是挖除黏土岩(挖除深度43m),澆築混凝土塞;在混凝土塞與壩踵間修建混凝土支撐體。在混凝土與砂岩接觸處進行灌漿。支撐體的作用是把大壩作用力傳至砂岩,在灌漿時起壓重作用。壩基下的黏土夾層和剪下破碎頻寬度分別為9.2m和4.6m,也都挖除並回填混凝土。②下游消能曾研究過底流、挑流和面流3種形式,由於基岩強度低,最後採用底流消能。消力池護坦包括與下游壩面連線的圓弧段、1:10的傾斜段與水平段,全長156m。消力池末端曾考慮設消力坎,恐遭空蝕破壞而取消。為了便於檢修護坦,在消力池中部設有一道隔牆。壩下游的黏土岩夾層寬60m,被護坦板覆蓋,未作專門處理。

事故處理

施工時採用隧洞導流。兩條直徑15.2m的隧洞分設在左右兩岸。1954年9月截流。1960年第1台機組發電。1966年全部建成。工程運用中,消力池曾受到嚴重沖刷破壞,後用氣壓沉箱法,以環氧樹脂混凝土和混凝土進行修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