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伐利亞國立歌劇院

巴伐利亞國立歌劇院

巴伐利亞國立歌劇院又稱拜仁國立歌劇院,是一個以慕尼黑為基地的德國乃至全世界頂尖的歌劇表演團體之一。成立已經近四百年的時間了,是許多著名歌劇的全球首演。

巴伐利亞國立歌劇院

拜仁國立歌劇院(Bayerische Staatsoper,即巴伐利亞國家歌劇院),是成立於1653年,以慕尼黑為基地的德國乃至全世界頂尖的歌劇表演團體之一。歌劇院附屬樂團通常以拜仁國立管弦樂團(Bayerisches Staatsorchester)的名號見之於世。

歌劇院團現在的駐地是慕尼黑國立劇院(Nationaltheater München)。另外,院團也會定期在慕尼黑攝政王劇院(Prinzregententheater)和居維利埃劇院(Cuvilliès Theatre)表演。

歷史上不少著名音樂家都曾在慕尼黑駐足,因此歌劇院團參與不少著名歌劇的全球首演。當中包括華格納的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紐倫堡的名歌手(Die Meistersinger Von Nürnberg)、萊茵的黃金和女武神以及里夏德·施特勞斯的和平之日(Friedenstag)和隨想曲(Capriccio)。

場館介紹

巴伐利亞國家歌劇院位於慕尼黑,首建於1818年。然而,一場大火使它不得不重建,重建的歌劇院於1823年落成。這裡曾是許多重要作品的首演地,韋伯曾希望在這裡擔任指揮,但未能如願。1864年,華格納受國王路德維希二世的邀請來到慕尼黑,他的一些作品在這裡演出,由華羅指揮的《崔斯坦與伊索德》《和紐倫堡的名歌手》就是在這裡首演的,後來又陸續上演了《萊茵的黃金》和《女武神》,是尤爾納指揮演出的。自此慕尼黑就成了華格納樂劇表演的中心之一。另一個對慕尼黑歌劇有重要影響的人物是理查·施特勞斯,他的歌劇《火荒》 、於1938年在這裡首演。因此慕尼黑就成為莫扎特和華格納作品的老本營。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因華爾特、庫納貝布許和克勞斯等歷代音樂監督,使這個歌劇院名聞遐邇。但是戰爭期間這座劇院被破壞了,劇團只好到別處演出。後來這劇院重建,開啟新的時代是在1963年,劇團又有了新的大本營。那時的音樂監督是沙瓦利許。

巴伐利亞國家歌劇院是德國聲名最顯赫的歌劇院之一,它全年演出,每年夏季還要舉辦音樂節活動,專門演出對德國歌劇最有影響力的華格納、莫扎特和施特勞斯的作品。

歷任音樂總監

巴伐利亞國立歌劇院巴伐利亞國立歌劇院

* 1836 – 1867: Franz Lachner

* 1867 – 1869: 漢斯·馮·彪羅

* 1870 – 1877: Franz Wüllner

* 1872 – 1896: Hermann Levi

* 1894 – 1896: 里夏德·施特勞斯

* 1901 – 1903: Hermann Zumpe

* 1904 – 1911: Felix Mottl

* 1913 – 1922: 布努諾·瓦爾特

* 1922 – 1935: 漢斯·卡納匹茲布希

* 1937 – 1944: 克萊門斯·克勞斯

* 1945: 漢斯·卡納匹茲布希

* 1946 – 1952: 喬治·索爾蒂

* 1952 – 1954: 魯道夫·肯普

* 1956 – 1958: 費倫茨·弗里喬伊

* 1959 – 1968: Joseph Keilberth

* 1971 – 1992: 沃爾夫岡·薩瓦利希

* 1992 - 1998: Peter Schneider (署理總監)

* 1998 – 2006: 祖賓·梅塔

* 自 2006: 長野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