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姓

己姓,與為少昊所得的正姓。與紀、績、暨、吉姓是四種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義的姓氏。

己姓與為少昊所得的正姓。與紀、績、暨、吉姓是四種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義的姓氏

簡介

黃氏,族最蕃,其先系所傳不同。一曰贏姓,出帝高陽之後陸終。陸終之後,受封於黃,即春秋所書黃人者,後並於楚,子孫散處江南,以國氏。一曰已姓,帝少昊之後台駘,封於汾川,亦為黃國,後並於晉。子孫仕晉者有黃淵,仕衛有黃夷。或又謂贏之始得姓於伯翳,祖皋陶,而本金天。三者之說,曷取衷哉?蓋伯翳與高陽同出,而黃國近楚,自漢以來,黃氏顯者多江夏郡,意者江南諸黃,皆同出乎此。而其族在北者,容或別出金天不可知也。若吾宗之所自出,相傳為蜀漢將軍忠之裔。唐末有騖者,隱居有奇操,石晉征拜諫議大夫,值亂,乃徙筠州。入宋,子孫益衍,巍科膴仕,往往而有。其昭然可據者,則諫議裔孫,度支員外郎漢卿為一世。舊有家乘,蠹漏過半,名字多缺略。其可見者,雖文節公庭堅,亦以為出諫議後。既與山谷之譜不合,矧其所載,又或與傳志相牾,豈成都之黃,實流於金華耶?是又不可知也。
此段考述黃氏得姓之來歷及先世歷史,似乎與本文討論主題無甚關涉。但明清以降人士,大多喜作如此追溯。近世治譜之人,或信其為古史而不吝筆墨,或斥其虛妄而棄置不理。宋明以後稍成體系之族譜,多不憚累贅,侃侃連篇,亦表露著一種文化的風氣。在討論黃佐述其先世人粵後的歷史之前,先稍就這種族姓歷史的敘述意義略作討論,對於了解黃佐後面敘其元明間之祖先歷史的真相,或不無必要。宋明以後族譜編撰,一般以蘇洵、歐陽修所撰之譜為典範。蘇洵嘗言其編撰《族譜》之宗旨曰:
古者,諸侯世國,卿大夫世家;死者有廟,生者有宗,以相次也,是以百世而不相忘。此非獨賢士大夫尊祖而貴宗,蓋其昭穆存乎其廟,遷毀之主存乎其太祖之室,其族人相與為服,死喪嫁娶相告而不絕,則其勢自至於不忘也。自秦漢以來,仕者不世,然其賢人君子猶能識其先人,或至百世而不絕,無廟無宗而祖宗不忘,宗族不散,其勢宜亡而獨存,則由有譜之力也。蓋自唐衰,譜牒廢絕,士大夫不講,而世人不載。於是乎,由賤而貴者,恥言其先;由貧而富者,不錄其祖,而譜遂大廢。
由是可知,在唐代以前,貴族階級或尚能記錄其先世歷史,但到蘇洵的時代,即使士大夫階級,亦失其先世世系的歷史記憶。對於大多數庶人出身的新興士大夫家族來說更是如此,故蘇洵編《族譜》仍只能記其高祖以下世系。然而,當時的士大夫階級,對追述先世來歷懷有濃厚的興趣。把自己的遠祖來歷追溯到三代甚至更早時代,至少也要把得姓來歷以及漢唐之前的名人羅列一番,成為宋明士大夫編撰族譜時熱衷的做法。但士大夫對待這類歷史記述,態度常常暖昧,黃佐在撰寫《先世行狀》時,既羅列了傳聞,又提出質疑,存其‘不可知也‘,就表現出這種曖昧的態度。不過,從這段討論可以知道,黃佐撰其先世行狀,並沒有多少可靠的文字記錄可據,其聲稱手頭持有的舊本‘家乘‘,不但‘蠹漏過半,名字多缺略‘,而且記載亦多有闕疑。可以說,黃氏家世的歷史,是到了黃佐或其祖黃瑜的時代,才開始有專門的文字記錄。[4]所以,下一段有關黃佐先世在宋元間幾代祖先的歷史記載若真若偽,若隱若現,虛實難辨,亦不足為奇了。
漢卿生某,某生某,二世皆闕其名。某生處士文敬,文敬生迪功郎重載,重載生朝奉,即(萬曆本亦同,《黃氏家乘》作‘郎‘,若做‘郎‘,則此字應斷為上句之末—引者)楚州監稅雍,雍生元西台御史憲昭,以直諫馳聲朝署。會禁漢人、南人不得蓄兵器,犯者論死。乃上疏言:天生五材,誰能去兵,苟以南北異視,人人疑懼,為變非小。忤虜(《黃氏家乘》‘虜‘改為‘當時‘—引者)君臣意,貶嶺南,卒於途。子從簡藐然孤孑入廣,留家南海之西濠,是為始遷祖也(南海縣中隅第十圖民籍)。元末左丞何真起兵衛鄉閭,眾推奉為副,累有功,官至宣慰司副使。
此段列述黃佐家族之始祖以下八代之事跡,事雖簡略,然有可論者數點,於本文論題有重要意義。茲先就黃氏入廣之始遷祖從簡之事實略加考辨,推及明初廣東地方勢力起伏之跡,或可裨於了解當時史事之一斑。《郡志自述先世行狀》有關黃從簡的記述,所據史料為黃佐祖父黃瑜撰寫的《雙槐歲抄》卷1‘何左丞賞罰‘條。以吾眼見,此為傳世史籍中有關黃從簡之最早記載,姑先將全文引錄於下:
郯子(生卒年月不詳),已姓,子爵,春秋時期郯國國君,約公元前十一世紀,少昊(姓已,名摯,字青陽,建都窮桑,故號為窮桑氏,也稱金天氏)後裔中的炎族首領就封於炎地,稱炎國。屬人方。炎,古音亦讀談(Tan),春秋前後,國名多加“邑”字,從而炎國演化為郯國。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周王室漸趨衰敗,諸侯大國之間相互爭戰侵吞,天下動亂。郯國,雖是區區小國卻頗有名氣,這其中主要原因是國君郯子的政績、才華和仁孝之德,贏得了人心。
郯子治郯講道德、施仁義、恩威有加,百姓心悅誠服,使郯地文化發達,民風淳厚,一些典章制度都繼續保持下來,對後世的影響十分深遠。郯子的才華,問官一事即可證明。魯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郯子第二次朝魯時,昭公盛宴款待。席間,魯大夫叔孫昭子問起遠古帝王少昊氏以鳥名官之事。郯子數典述祖侃侃而談。他說:少昊是我的祖先,我當然知道。我的祖先少昊摯初立位時,恰好有鳳凰飛來,這被當成吉祥的徵兆,因此就拜鳥為師,以鳥名來稱呼各種官職。郯子進一步解釋說:少昊是我們的高祖,我知道這是什麼道理。從前黃帝以雲來記事,因此他的百官都以雲命名;炎帝以火來記事,因此他的百官都以火命名;共工氏以水記事,他的百官都以水命名;太昊氏以龍記事,他的百官都以龍命名。我的高祖少昊摯即位的時候,恰遇鳳鳥飛來,因此便以鳥記事,他的百官也以鳥命名。如鳳鳥氏掌管曆法。所說鳳鳥氏,就是歷正。鳳凰是吉祥的神鳥,它一出現天下就和平安定,它是知道天時的。歷正是主管歷數正天時的官,故叫鳳鳥氏;玄鳥氏掌管春分、秋分。玄鳥即燕子,它們春分飛來,秋分離去,故名掌管春分和秋分的官為玄鳥氏;伯趙氏掌管夏至、冬至。伯趙就是伯勞鳥,它夏至開始鳴叫,冬至停止,個官職以它命名;青鳥氏掌管立春、立夏。青鳥就是鴿鸕,它在立春開始鳴叫,立夏停止,故這個官職以它命名;丹鳥氏掌管立秋、立冬。丹鳥即雉,它立秋來,立冬離去,故以它命名。以上這四種鳥都是鳳鳥氏的屬官。祝鳩氏就是司徒。祝鳩非常孝順,故以它命名主管教育。從顓頊之後,因為無法記錄遠古時代的事情,就從近古時代開始記錄。作為管理百姓的官職,就只能以百姓的事情來命名,而不像從前那樣以龍、鳥命名了。滿座人無不佩服郯子的學識淵博孔子當時年二十七歲,在魯國做個小官,他聽說了郯子這番話之後,就前去拜見郯子求教,“見於郯子而學之”。韓愈《師說》中“孔子師郯子”這句即出於此。至今保存在曲阜孔廟內的《聖述圖》內有一幅插圖叫《學於郯子》,講的就是“孔子師郯子”的故事。孔子“問官”之後,不久就告訴別人說:“我聽說‘天子那裡推動了古代官制,但有關古代官制的學問都保存在四方的蠻夷小國’這話很對”。“問官”這個與郯國有關的歷史典故,二千五百多年來一直為人們所珍視,至今仍是研究古代官制形成和遠古民族演變的重要資料。
郯子的仁孝之德,歷來為海內外稱道。在我國歷史上傳頌不衰的“二十四孝”中,郯子“鹿乳奉親”的美德一直被視為楷模。《增訂繪圖孝經白話句解》卷首《二十四孝圖》第五幅中載:“周郯子,性至孝。父母年老,俱患雙眼,思食鹿乳。郯子順承親意,乃衣鹿皮,去深山,入鹿群之中,取鹿乳以供親。獵者見欲射之,郯子具以情告,乃免。”《二十四孝》是元郭居敬編撰的一部宣揚封建孝道的書。此書集歷史上24個人物的“孝行”編成,粗些印本朽上了圖畫,通稱《二十四孝圖》。
《二十四孝圖》由於封建統治者的宣揚,在民間廣為普及。因此,歷代統治者視郯子為德、才、威、雅的化身。使郯國名聲大噪的還有一件事。孔子周遊列國時到郯國,在城北十里舖遇到晉國的學者程琰本,“傾蓋而語,終日甚親”,兩人的車蓋都傾斜了。談論禮樂詩歌難捨難分,一直到桑樹影子移動了位置,最後贈送絹帛表示情誼,為離別而悲傷。據《孔子家語》記載:孔與程子臨別時,謂子路曰:“取束帛以送先生”。孔子來郯時曾登郯城東南三十里之馬陵山峰望海。後人為紀念孔子來郯,在城北十里舖建一“傾蓋亭”;稱其所登山峰為“孔望山”,峰頂石樓為“望海樓”,列為古郯八景之一。郯子死後,後人建郯子廟、郯子墓、問官祠聊以憑弔。據有關資料載,當時郯子廟中塑有“三聖”、“四賢”像,其中“三聖”像為孔子老子郯子。人們對郯子的崇拜之情由此可見。郯子廟為歷代文人墨客所禮拜,不少人前來遊覽瞻仰,留下很多膾炙人口的詩文。在郯子廟大殿前精雕石柱上的楹聯:“居郯子故墉縱千載猶沾帝德,近聖人傾蓋雖萬年如座春風”,至今仍為人們詠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