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時症

差時症

差時症是種對時間無法做出正確評估的症狀,因電影、卡通片《李獻計歷險記》的熱播而被關注。1933年,美國心理學家哈德森·侯格蘭德發現病理學中有一種精神疾病“時間感知障礙”和“差時症”很相似。醫學專家認為“差時症”其實不是病,而是一種情緒。

簡介

差時症差時症

差時症,是一種虛擬的精神官能症,對於時間有著恍惚的不明確感知。曾出現在國內獨立製做動畫短片《李獻計歷險記》中,具體是指被愛情所傷害後的一種難以治療的心理病症,屬於藝術化的表現。現實中,這也是一種常見的心理狀態,有時覺得時間過得很快,有時覺得時間過得非常的漫長。

臨床表現

一、把一段短暫的時間,在感覺上漫長化。每秒都被延伸到無比漫長,好像永無盡頭;

二、把一段極長的時間,在感官上短暫化。

時間理論

名稱來源於卡通片《李獻計歷險記》名稱來源於卡通片《李獻計歷險記

1889年,法國哲學家柏格森在《時間與自由意志》中最早提出了兩種時間的理論。他將時間分為了客觀時間和主觀時間。客觀時間是通常意義上理解的自然時間、空間時間。而主觀時間說的是心理時間。柏格森認為傳統意義上是用空間的固定概念來說明時間。按照過去、現在和將來的依次延伸發展的。而在和其不同的心理時間中從來沒有過去、現在和將來的界線,這三者是互相滲透的。因而心理時間是具有彈性的,人越是進入意識深處,空間時間越不適用時,只有心理時間才是具有意義的。

首先對差時症這個現象進行研究的是美國心理學家哈德森·侯格蘭德。1933年他照顧患流感發高燒的妻子時,發現即使只離開一會兒,妻子也抱怨他去得太久。侯格蘭德讓妻子估計一分種的時間有多長,自己拿出秒表核對。37秒之後,妻子說一分種時間到了。她的體溫越高,對時間的估計越快。侯格蘭德懷疑這是因為大腦內有一個內在時鐘,體溫的升高會讓它的速度變快。此後一系列的實驗都說明了這一點,比如對腦袋加熱,或者讓人待在高溫房間中,都會使人覺得時間過得慢,或者說其腦內的時鐘走得快,速度可以快大約20%。

科學根據

病理學中也有一種精神疾病和“差時症”很相似———時間感知障礙。時間感知障礙是四種知覺綜合障礙中的一種,是指人體在感覺時間體驗時與自然時間存在差異。這樣的現象,一般情況下發作時間短至一兩分鐘,長則可能出現半天、十幾小時,甚至更長。
對於時間感知障礙產生的原因和機理,目前尚無明確的結論。有人認為這與人格因素有關,可能是人格本身的病態變化的反映。在病理學中時間感知障礙一般都是伴隨一些疾病出現,比如精神分裂症,在發熱、服用興奮劑之後也可能發生時間感知障礙。
人們對時間的感知出現偏差是由於大腦中的“時鐘”計時能力可分成三個“域”:一端是生理節奏“域”,控制24小時周期內的睡眠和清醒等;另一端是毫秒計時“域”,負責計算精細的運動任務;中間部分,被稱作間隔計時“域”,這是我們可以感知時間流失的系統區域。
神經學家通過對人腦的計時原理及時間感知因疾病或腦損傷而失真的病人研究發現,間隔計時是一種非常複雜的被稱作“巧合檢波”的模式。簡單來說“間隔計時系統”就是大腦中某一區域的神經元負責人們的運動、注意、記憶等活動,它們產生的腦電波被檢波識別,便整合成時間流失量的估量值。因此,神經元的信號傳遞和腦波產生便對這種評估能力產生了影響。如服用精神類藥物、發熱等情況會對人的神經傳遞有所影響,某些吸毒者由於多巴胺系統的釋放程度而產生時間感知障礙,深度睡眠時大腦所產生的腦波與清醒時比會緩慢一些。

專家釋疑

南京腦科醫院心理科副主任醫師李箕君認為,對於很多人來說,“差時”其實不是病,而是一種情緒。情緒如果焦急、鬱悶,往往會覺得時間過得很慢,而一旦心情愉悅,那當然時間就流逝得很快。最常見的“差時”,就是等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