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岸魔屋

左岸魔屋

左岸魔屋又名殺人不分左右,左邊最後一幢房子,是一部恐怖類型的電影,該片由丹尼斯·伊利亞迪執導,莎拉·帕克斯頓、莫妮卡·波特、托尼·戈德溫等擔當主演。羅格影業(環球旗下)出品,2009年3月13日(美國)上映。

基本信息

演職員表

左岸魔屋左岸魔屋
導演:丹尼斯·伊利亞迪(Dennis Iliadis)

主演:莎拉·帕克斯頓(Sara Paxton)

莫妮卡·波特(Monica Potter)

托尼·戈德溫(Tony Goldwyn)

加瑞特·迪拉杭特(garretDillahunt)

斯賓賽·崔特·克拉克(Spencer Treat Clark)

劇情簡介

故事講的是四個罪惡累累的惡棍劫持了兩個中產家庭的少女,把她們囚禁在離她們家不遠的一座房子裡進行輪暴,虐待,折磨,最後殘忍地殺害。隨後他們無意中逃到其中一個被害女孩的家裡躲避追捕。孩子的父母在弄清楚這些人就是殺害他們女兒的罪犯後,把他們灌醉,然後用更加殘暴的方式來懲罰這些惡棍,為女兒復仇。

青春靚麗的女孩瑪麗(莎拉·帕克斯頓飾)計畫與她的好友佩吉一起度過自己17歲的生日,雖然她的父親約翰(托尼·戈德溫飾)與母親艾瑪(莫妮卡·波特飾)對兩個女孩獨自在外慶生有些擔憂,但他們還是答應了。

兩個女孩在街上閒逛,偶遇了一個有些蒼白有些緊張的男孩。三言兩語後,幾個年輕人就像是已熟絡的老友,瑪麗和佩吉更是邀男孩一起去她家的湖邊別墅玩耍。傍晚降臨,別墅突然闖入三個陌生人,他們竟然是從監獄逃出的殺人犯庫格(加瑞特·迪拉杭特飾)和他的家人!而剛認識的男孩也和他們是一夥的,雖然他不願對瑪麗和佩吉痛下毒手,可領頭的壞蛋庫格才不管這么多,一夥暴徒殘忍的毒打虐待並強暴了瑪麗和佩吉,並把奄奄一息的她們拖到樹林裡意圖殺人滅口。

瑪麗利用最後一絲力氣逃走了;可前方卻是一片大湖,無路可退的她只好潛進湖中,喪心病狂的暴徒對著湖水胡亂開槍,可憐的瑪麗被擊中了,她的大腦一片空白,身體不聽使喚,四肢漸漸僵直,緩緩從湖中浮了起來……

暴徒們揚長而去。他們決定第二天逃離此地,因此在這深夜中需要找到一處棲身之處。前方的房屋透出微光,四人前往敲門,毫不知情的瑪麗父母熱情的將幾名罪犯招進家中,並提供給他們客房住宿。

夜深了,天上下起了瓢潑大雨,瑪麗的父母正為至今未歸家的瑪麗擔心,漂浮在湖面上的瑪麗卻突然醒了過來──原來她只是重傷昏迷了,還並沒有死去。求生的欲望支撐著她艱難的返回到家中……

電影幕後

大約40年前,一部名叫《左邊最後一幢房子》(The Last House on the Left)的恐怖片橫空出世,8.7萬美元美元的成本最終在本土賣出310萬美元的好成績,不但令這部瀰漫著壓抑窒息氣氛的電影一炮而紅,也奠定了導演在恐怖/驚悚電影界的地位──他就是人稱“恐怖教父”的韋斯·克雷文(Wes Craven)。

1972年《左邊最後一幢房子》的出世曾在北美影市掀起了軒然大波,因為它實在是太恐怖了,畫面和劇情都非常駭人。但是如今這么多年過去了,現今觀眾對恐怖片的承受力已經越來越強,因此要想重拍這部作品,最值得深思的就是:要怎么做,才能在保留外作精髓的強況下嚇倒現代的觀眾呢?

原作的導演韋斯·克雷文是最早贊成重拍自己經典之作的主創人員之一。克雷文認為,經典就該有流傳的魅力,而重拍則是幫助其流傳的渠道之一。於是老版的導演和製作人肖恩·卡寧漢(Sean Cunningham)都欣然接手新作,為這部2009年版《左岸魔屋》擔當了製片人。

有了曾經的掌舵人為新版護航,新版的導演丹尼斯·伊利亞迪也鬆了一口氣。當談及這個重拍版和老版的區別時,伊利亞迪回答說:“最大的進步,當然是在技術層面上。電影更新換代很快,在一個年代就有一個年代的觀眾,而隨著時間的發展,也許很多過去的經典就已難以被現在的觀眾所接受。這部《左岸魔屋》,就是我們重現經典的一個嘗試。老版《左邊最後一幢房子》是一部非常經典的恐怖電影,是我這代人小時候最可怕的噩夢之一,整部電影那種令人窒息的絕望至今都讓我壓抑。但是遺憾的是,很多現在的觀眾因為已經被太多的恐怖片‘寵’得‘百毒不侵’,他們再來看這部1972年的經典時,會失去很多影片想要表達的信息。因此對於這樣一部經典的恐怖片,我想如果能用最新的拍攝手法去重新製作它,不但能展現出它的十足魅力,還能完整的表達出原作想要觀眾體驗到的那種毛骨悚然。這樣做一定會是有意義的。而這也就是我們決定拍攝《左岸魔屋》的初衷。”

精彩花絮

《左岸魔屋》翻拍至1972年《左邊最後一幢房子》,而《左邊最後一幢房子》翻拍自英格瑪·伯格曼(Ingmar Bergman)1960年拍攝的《處女泉》(The Virgin Spring);

老版在公映前曾經換過至少四個名字,最終才定下來叫《左邊最後一幢房子》,而新版也曾考慮過改名,但最終還是決定延用曾經的經典片名(這兩部電影的英文名是一樣的,只是中文譯法不一致);

因為太過血腥暴力,MPAA曾要將本片定級為NC-17。對於一部商業電影來說,NC-17是絕對不允許出現的,因此最後羅格影業公司督促導演重新剪輯後,勉強換來了一個R級。

電影評語

《魔屋》算做恐怖片有些牽強了,片中對恐怖的氛圍營造的不夠。看的時候很緊張,刺激,連一秒鐘都不願意放過,看過了卻沒有什麼可留戀的。正如美國的很多類似的電影,象隔山有眼、德州電鋸殺人狂、驚心食人族、千屍屋等,血腥、殘暴,毫無人性可言。最後正義戰勝邪惡,逝去的英雄捍衛了親情、友情或愛情。以此類推,魔屋的情節也離不開這條主線。

魔屋是翻拍版的禁片《殺人不分左右》,劇中人性弱點的集中體現在賈斯丁,他痛恨自己的逃犯父親,但又無力反抗。長期受壓抑而變得寡言少語,甚至不敢正視旁人。由於目睹了父親的種種罪行,所以最後有了放項鍊的暗示、偷槍、反抗的行為,他最終站在的正義的一方。這一點是劇情需要,也是人之常情。沒想到的是,他的父親殘酷地將他殺害了。做為常人來想最後的劇情:賈斯丁殺死了他的父親,然後自殺,當是另一種感受,兒子為民除害,最後絕望自殺。

劇情是沒有什麼懸念的,緊張刺激的畫面感受蓋過了一切。只是最後的三分鐘出乎意料,本以為一家三口坐上了小艇,駛向遠方,電影就結束了。鏡頭一轉,殺人魔平躺在板子上,瑪麗的父親把他的頭放在微波爐里,開動了開關。頭爆掉了,血漿噴濺。這是為女兒所做的復仇行為,還是某種神經正在成長、滋生蔓延?不得而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