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昭公十三年

原文

十三年春,叔弓,弗,敗焉。平子怒,見費人執之以為囚俘冶區夫曰:“非也。若見費人,寒者之,飢者之,為之令主,而共其乏困;費來如歸,南氏亡矣。民將叛之,誰與居邑?若之以威,之以怒,民而叛,為之聚也。若諸侯皆然,費人無歸,不親南氏,將焉入矣?”平子從之。費人叛南氏。

翻譯

十三年春天,魯國叔弓包圍費邑,沒有攻克,打了敗仗。季平子發怒,下令見到費邑人就抓他們,作為囚犯。冶區夫說:“不對。如果見到費邑人,挨凍的給他們衣服穿,挨餓的給他們飯吃,做他們的好主人,並供給他們所缺乏的東西;費邑人來(我們這裡)像回家一樣,南氏就滅亡了。百姓將要背叛他。誰和南氏住在被圍困的城裡?如果用威嚴使他們害怕,用憤怒使他們畏懼,百姓痛恨而背叛您,這是替他集聚百姓了。如果諸侯都這樣做,費邑人沒有地方去,不親附南氏,還會到哪裡去?”季平子聽從了冶區夫的話。費邑人背叛了南氏。

字詞解釋

叔弓:人名,春秋時魯國大夫。
:魯國邑名,今山東魚台縣。
克:攻克。
平子:季平子,春秋時魯國正卿。
令:下令。
以為:以之為,把費人當做。
冶區夫:魯國大夫。
衣:給衣服穿。
食:給食物吃。
共:通“供”,供給。
乏困:所缺乏的東西。
南氏:費地統治者南蒯(kuai第三聲)。
憚:使......害怕。
懼:使......畏懼。
疾:痛恨。
皆然:都這么做。

左傳

《左傳》原名為《左氏春秋》,漢代改稱《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舊時相傳是春秋末年左丘明為解釋孔子的《春秋》而作。《左傳》實質上是一部獨立撰寫的史書。它起自魯隱公元年(前722年),迄於魯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為本,通過記述春秋時期的具體史實來說明《春秋》的綱目,是儒家重要經典之一。
它與《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
春秋左氏傳
《左傳》的作者,司馬遷和班固都證明是左丘明,這是目前最為可信的史料。現在有些學者認為是戰國初年之人所作,但均為質疑,因為《左傳》中某些文章的敘事風格與其他不符,並無任何史料佐證,只能歸為臆測。
《左傳》對後世的影響也首先體現在歷史學方面。它不僅發展了《春秋》的編年體,並引錄保存了當時流行的一部分套用文,給後世套用寫作的發展提供了借鑑。僅據宋人陳騤在《文則》中列舉,就有命、誓、盟、禱、諫、讓、書、對等八種之多,實際還遠不止此,後人認為檄文也源於《左傳》。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