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性氟病

工業性氟病由於工作中長期接觸過量無機氟化物所致、以骨骼改變為主的全身性疾病。

基本信息

簡介

工業性氟病是由於工作中長期接觸過量的無機氟化物所致,以骨骼改變為主的全身疾病。氟及其化合物在工農業生產中套用很廣,煉鋁磷肥鋼鐵農藥、化工、含氟塑膠和橡膠、提煉等多種工業。氟及其化合物主要以氣體及粉塵形態經呼吸道和胃腸道進入人體,氫氟酸則可通過皮膚吸收一部分。經常接觸低濃度氟化物可出現慢性鼻炎、咽喉炎、支氣管炎及牙齒酸蝕症,氟骨症則是慢性氟 中毒和地方性氟病的主要病變,一般先損及軀幹骨,以後累積長骨。嚴重病例可因骨骼畸形壓迫神經,影響生活和工作能力,或因關節活動受限,引起功能障礙。

發病原因

由於工作中長期接觸過量無機氟化物所致、以骨骼改變為主的全身性疾病。
骨骼改變可由X射線檢查發現。最先出現於軀幹骨尤其是骨盆和腰椎,繼而橈、尺骨和脛、腓骨亦可受累。骨密度增高,骨小梁增粗、增濃,交叉成網織狀,呈“紗布樣”或“麻袋紋樣”,嚴重者如“大理石樣”。橈骨尺骨脛骨腓骨骨盆和腰椎等處的骨膜、骨間膜、肌腱和韌帶出現大小不等、形態不一(萌芽狀、玫瑰刺狀或燭淚狀等)的鈣化或骨化等骨周改變。
在臨床上,眼、上呼吸道皮膚刺激症狀和慢性炎症出現較早,尿氟含量往往超過當地正常值。腰背和四肢疼痛、神經衰弱綜合徵以及消化道症狀(食欲不振、噁心嘔吐和上腹痛等)比較常見。嚴重者可有關節運動受限、骨骼畸形和神經受壓症狀。

診斷原則

應根據密切的職業接觸史和骨骼X射線改變,參考臨床症狀及化驗檢查等,進行綜合分析,排除其它疾病,方可診斷。

標準的適用範圍:
只適用於氟及其無機化合物所引起的疾病,不適用於有機氟化物所引起的疾病。
A.2 本病是由於長期接觸過量無機氟化物所致,故必須有在高濃度環境下工作多年的歷史,發病年限一般在10年以上,勞動條件特別惡劣的特殊情況,接觸3年者也有發病。
A.3 骨骼X射線改變是本病診斷分期的主要依據。由於骨骼X射線改變僅具有相對的特異性,故必須排除具有類似骨骼X射線改變的其它疾病,如地方性氟病、類風濕性關節炎、石骨症、骨轉移瘤和腎性骨病等。
A.4 本病的臨床表現較為複雜,幾乎累及每一個器官。這些症狀雖非特異,但卻可先於骨骼改變或與骨骼改變同時存在,是發現疾病的重要線索,在綜合分析中能提供有力佐證。診斷時應參考臨床症狀,但因其與骨骼X射線改變多不平行,且難以明確分期,故診斷與分期主要以骨骼X線改變為依據。
A.5 尿氟檢查結果不規律,波動性大,除受飲水和食物影響外,主要原因是留尿時間不一致。氟作業工人尿氟上班後隨接觸情況而升降,休息24小時後,基本上恢復到原來水平,故留脫離接觸24小時後的班前尿較能反映工人體內的實際水平。考慮到尿氟的自然波動,應每周留一次,連續三次以上,取其平均值作為衡量尿氟高低的依據。

臨床診斷要點

一、有氟及其化合物密切接觸史;
二、典型的骨骼X線改變,參考臨床症狀;
三、發病工齡一般在10年以上;
四、尿氟增高;
五、排除其它類似疾病;
六、骨骼X線改變分期:
(一)觀察對象
骨質密度在正常範圍內,骨小梁稍有增粗,骨周有輕微改變。

(二)Ⅰ期
骨質密度增高,骨小梁增粗、增濃,交叉呈“紗布樣”表現;橈、尺骨或脛、腓骨骨膜、骨間膜有明確的鈣化或骨化。在骨質或骨周改變中,如有一項顯著而其它改變輕微者,亦可診斷。
(三)Ⅱ期
除軀幹骨外其它部位亦可受累,骨質密度明顯增高,骨小梁明顯增粗,呈“麻袋紋樣”表現,骨周改變較為明顯和廣泛。
(四)Ⅲ期
全身大部分骨骼受累,骨質密度顯著增高,骨小梁模糊不清如“大理石樣”,長骨皮質增厚,髓腔變窄,骨周改變更為明顯和廣泛,椎體間可有骨橋形成。

處理原則

預防工業性氟病預防工業性氟病

治療原則
可適當加強營養,補充維生素類,並給予對症治療。
其他處理
觀察對象
定期複查,不需要特殊處理。
I期患者
一般不必調離氟作業。
Ⅱ期及Ⅲ期患者
調離氟作業,根據機體功能狀態安排適當工作或休息。

傷殘等級與勞動能力喪失程度評定

一、雙肘關節僵硬(或攣縮)固定於非功能位,或關節呈嚴重不穩,無法完成其功能活動,評傷殘一級,完全喪失勞動能力。
二、雙下肢或雙膝,踝關節功能完全喪失,或雙腕部功能完全喪失,評傷殘二級,完全喪失勞動能力。
三、雙髖、雙膝關節有一個無功能(另一個不能完成原有專業勞動、並影響日常生活活動者),或非同側上下肢功能完全喪失,評傷殘三級,完全喪失勞動能力。
四、雙膝功能完全喪失,評傷殘四級,完全喪失勞動能力。
五、脊柱30度以上側彎或後凸畸形,伴劇烈腰痛,評傷殘五級,大部分喪失勞動能力。
六、一髖(或一膝)功能完全喪失,評傷殘五級,大部分喪失勞動能力。
七、脊柱側彎小於30度,伴根性神經痛,EMC異常,評傷殘六級,大部分喪失勞動能力。
八、骨盆產道狹窄(未育者),或嚴重移位,症狀明顯,評傷殘七級,部分喪失勞動能力。
九、脊柱曲伸功能受影響,骨性關節炎伴嚴重腰痛,評傷殘十級,部分喪失勞動能力。
口腔牙槽骨損傷或牙齒酸蝕症情況,參見磷及其化合物中毒有關內容評殘。

尿中氟化物的選擇性電極測定法

1 原理
氟電極法是套用電位法測定溶液中的氟離子活度。氟化鑭單晶膜是電極的敏感元件,它對氟離子具有選擇性。由於膜內外氟離子濃度不同而在膜兩邊產生電位差,稱之為膜電位(Em)。膜電位的大小與膜內外氟離子活度有關,其關係可用能斯特(Nernst)方程式來表示。當膜內溶液的氟離子活度不變時,則電位與膜外被測溶液的氟離子活度的關係,可用下式表示:
Em=2.303×(RT/nF)×1ogaF-
式中:R—氣體常數,等於8.3148焦耳/度.克分子;
T—絕對溫度,等於273十溶液溫度℃;
N—離子電荷數,就F-而言,n=-1;
F—法拉第常數,等於96488庫倫/克當量;
aF-—氟離子活度,等於氟離子濃度(cF-)與活度係數( g )的乘積,即aF-=g.cF-。
測試時,氟電極與飽和甘汞電極組成化學電池,電池的電動勢E=Eg-Em,式中Eg為飽和甘汞電極 (參考電極)的電位。它是一個常數。所以電動勢E與1ogaF-成線性關係。上式中2.303RT/nF即為直線的斜率(又稱級差或能斯特係數)。在25℃時,對負1價氟離子來說,它等於-59.16毫伏。因此,測定電動勢E值,就可以得到相應的氟離子濃度。
2 儀器
a)氟離子選擇性電極:建議用長沙半導體材料廠生產的CSB—F—1型產品。
b)離子活度計或精密酸度計,或酸度計與高電勢電位差計聯用。
c)磁力攪拌器。
d)50ml聚乙烯塑膠燒杯。
3 試劑
a)5N鹽酸或氫氧化鈉溶液。
b)1%溴甲酚綠水溶液。
c)不含氟的總離子強度緩衝液(繪製標準曲線用):稱取氯化鈉58g,二水檸檬酸鈉10g,冰乙酸57ml,溶於蒸餾水500ml中,加入溴甲酚綠指示劑3ml,用20%氫氧化鈉溶液調節pH至指示計剛呈綠藍色,加水稀釋1L。
d)氟標準溶液:精確地稱取經105℃乾燥過的分析純氟化鈉2.2104g,溶於水,移入1L容量瓶中,稀釋至刻度,搖勻。此溶液lml內含F-1000mg,貯於聚乙烯塑膠瓶中。臨用時稀釋成lml內含F-100mg及1ml內含F-10mg的兩種標準套用液。
4尿樣的收集
用作診斷參考時,建議留取脫離接觸24小時後的班前尿,連續測定3次,每周1次。
5 分析步驟
a)於7個50ml容量瓶中,依次加入相當含F-5、10、25、50、100、250、500mg的標準溶液,每瓶各加入總離子強度緩衝液25ml,並用水稀釋至刻度,搖勻,各瓶中的F-濃度依次為0.1、0.2、0.5、1.0、2.0、5.0、10.0mg/l。
b)分別將各瓶中溶液倒出約20~25ml於50ml小燒杯中(體積不必準確量取),各放人一根鐵心塑膠管的磁力攪棒
c)由低濃度開始,將燒杯依次置磁力攪拌器上,插入氟電極及甘汞電極,開啟攪拌器,攪拌約2~4 分鐘,停止攪拌,讀取電位的毫伏值。
d)再攪拌
1~2分鐘,停止後,再讀毫伏值至不再變化時為止,記錄該數值。
e)於半對數坐標紙上繪製標準曲線。
f)精確地量取適量(10或15ml)尿樣於50ml小燒杯中,加溴甲酚綠指示劑2~3滴,必要時用0.5N鹽酸或氫氧化鈉調節pH值至指示劑剛轉變為藍綠色。
g)加入與所取尿樣同體積的總離子強度緩衝液及攪棒,插入電極,同樣測定毫伏值。
h)在標準曲線上查出該毫伏值相對應的氟濃度並乘以2,即為尿樣的氟濃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