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心理學原理

閔斯特伯格是工業心理學的主要創始人,被尊稱為\"工業心理學之父\"。他出生於德國,師從現代科學心理學的創始人、德國著名心理學家威廉·馮特(W.Wundt)。閔斯特伯格在德國萊比錫大學的心理學實驗室中受到了正統的學術教育和訓練,於1885年獲得心理學博士學位。後來他移居美國,應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W.James)的邀請來到哈佛大學。1892年,閔斯特伯格受聘於哈佛大學,建立了心理學實驗室並擔任主任。在那裡,他套用實驗心理學的方法研究大量的問題,包括知覺和注意等方面的問題。閔斯特伯格對用傳統的心理學研究方法研究實際的工業中的問題十分感興趣,於是他的心理學實驗室就成為了工業心理學活動的基地,成為後來的工業心理學運動的奠基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歐洲爆發,閔斯特伯格因效忠自己的祖國而作為支持戰爭的非正義方的德國,因此他受到了別人的排斥,導致精神抑鬱,於1916年去世。當時人們評價他的去世造成了工業心理學上的空白。

·

詳細

伯格的工業心理學思想產生於當時特定的歷史背景之下。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使得工業企業的生產規模不斷擴大,生產效率進一步提高。為了獲得更高的生產效率,人們開始注意到如何有效地利用人的生理和心理資源的問題。泰勒的"科學管理"活動使得社會上對於科學管理的興趣高漲起來。在"泰勒制"出現之前,心理學就已經成為了一門獨立的科學,但是將心理學直接套用到工業生產領域,研究如何適應和轉變工人的心理、激發工人的幹勁,以發揮生產效率,還是20世紀初才開始探索的。閔斯特伯格指出,在當時的工業中,人們最大的注意力是放在材料和設備的問題上;也有一些人注意到了工人的心理狀態對工人工作效率的影響,如有關疲勞問司題、工作單調問題、興趣和愉快、工作報酬等等。對於這一類問題,當時都是由一些外行人來處理的,他們對此缺少科學的理解。
閔斯特伯格認為,心理學應該對提高工人的適應能力與工作效率做出貢獻。他希望能對工業生產中人的行為,作進一步的科學研究。他研究的重點是:如何根據個體的素質以及心理特點把他們安置到最適合他們的工作崗位上;在什麼樣的心理條件下可以讓工人發揮最大的幹勁和積極性,從而能夠從每個工人處得到最大的、最令人滿意的產量;怎樣的情緒能使工人的工作產生最佳的效果。
1912年,閔斯特伯格出版了《心理學與經濟生活》一書,該書在1913年被譯為《心理學與工業效率》。他在書中論述了對人類行為進行科學研究以發現人類行為的一般模式和解釋個人之間差異的重要性。該書包括三大部分內容:①最適合的人,即研究工作對人們的要求,識別最適合從事某種工作的人應具備什麼樣的心理特點,將心理學的實驗方法套用在人員選拔、職業指導和丁作安排方面;②最適合的工作,即研究和設計適合人們工作的方法、手段與環境,以提高工作效率,他發現,學習和訓練是最經濟的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和手段,物理的和社會的因素對工作效率有較強的影響,特別是創造工作中適宜的"心理條件"極為重要;最理想的效果,即用合理的方法在商業中也同樣可以確保資源的合理利用,他研究了對人的需要施加符合組織利益的影響必要性。閔斯特伯格指出心理學家在工業中的作用應該是:幫助發現最適合從事某項工作的工人;決定在什麼樣的心理狀態下,每個人才能達到最高產量;在人的思想中形成有利於提高管理效率的影響。
閔斯特伯格進行了大量的工業中實際問題的研究。他的最著名的一個研究是探明安全駕駛的無軌電車司機應具備的特徵。他系統地研究了這項工作的各個方面,並且設計了模擬電車的實驗室實驗,結果發現一個好的司機應該能夠在駕駛的過程中同時理解所有的影響電車行駛的因素。閔斯特伯格認為研究疲勞問題對提高工業生產效率非常重要。他和他的繼承者研究了許多工廠每天和每周的工作曲線。典型的日產記錄表示出,每天上午九、十點鐘產量有輕度的增加,而中午飯前產量下降,午飯之後產量又上升,但不如上午九、十點鐘的情況,下午下班前,產量急速下降。一周的產量也表示出類似的情形,星期一的產量平常,星期二和星期三是最好的記錄,然後逐漸下降,直到星期六為止。這些研究為工業心理學開闢了新的研究領域,並為後續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在閔斯特伯格開創工業心理學的時期,工業心理學的目的就是追求個人在工業中的最高效率和最適宜的環境條件。人們相信,歸根到底,個人在工業環境中的最高效率,只有確保他在那種環境中獲得最滿意的適應時才能實現。閔斯特伯格的研究成果被廣泛地採用於職業選擇、勞動合理化,以及改進工作方法、建立最佳工作條件等方面。選擇適應於工人體力、心理特徵的工作條件,在當時不僅是生產力增長的重要因素,也是減少工人同企業主矛盾衝突的重要條件。閔斯特伯格指出,"我們絕不要忘記,通過將來的心理上的適應和通過改善心理條件來提高工作效率,不僅符合廠主的利益,而且更符合職工的利益,他們的勞動時間可以縮短,工資可以增加,生活水平可以提高。"
閔斯特伯格作為工業心理學的先驅,他的研究和思想對後來的研究工作和工業心理學理論有著深遠的影響。早期的工業與組織心理學研究工作主要著重於套用心理學的思想和方法,增加企業的經濟收益。這樣,企業主從增加自己的經濟利益出發,開始在企業中僱傭心理學家,心理學家也得以進入到企業中開展套用性的研究。心理學家對研究人的因素無疑處於最有貢獻的地位。20世紀的許多重要的工業與組織心理學家的理論和研究都可以追溯到閔斯特伯格的思想和研究工作。在閔斯特伯格之後,大量的社會心理學和工業心理學著作相繼問世,產生了注重研究人的心理因素,試圖通過對人的各種需要的滿足來調動人的積極性的"人際關係學說",這一學說以著名的霍桑工廠實驗為基礎,在20世紀4O至5O年代之間頗有影響。在此基礎上又發展出行為科學理論,自20世紀50年代在西方受人矚目,很快風靡起來,至今仍在企業管理中有一定的影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