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村生活館

工人村生活館

工人村生活館是2007年6月18日開館的。該博物館位於瀋陽鐵西區贊工街2號,是由20世紀50年代7棟3層紅磚建築的蘇聯式工人宿舍樓圍合而成,這裡是原工人村的一部分,占地1.5萬平方米,是國家AA級旅遊景點。

基本信息

簡介

工人村生活館工人村生活館
瀋陽工人村生活館位於鐵西區贊工街2號,由建於20世紀50年代的7棟工人宿舍樓半合圍而成,包括一個院落、工人村宿舍舊址、鐵西人物館、勞模活動中心和美術館等,總占地面積1.5萬平方米。其中“工人村生活館”按照年代發展,在宿舍樓內,通過當年的實物、圖片和文字說明,分上下三層分別復原了工人村老住戶的居住與生活場景,保留了50、60、70、80、90等年代的集體記憶,讓人印象深刻,感慨回味。
工人村宿舍舊址全部是三層起脊悶頂紅磚的蘇式風格建築,走進掛著“工人村生活館”牌子的樓內展覽館一樓,一條蜿蜒貫通南北的公共走廊將樓內房間大致分成東西兩部分,這裡原是工人居住的宿舍,現在已改造成了一個又一個的展廳。房間都不大,所以展覽館的導館廳就占用了四個房間

景點

導館
工人村生活館
廳主要介紹“共和國崛起的第一處工人住宅區”鐵西工人村最初的概況。展品實物有工人村建設用的木工工具、瓦工工具、水泥和沙子。80年代用掛曆紙編成的門帘、居民鄭玉紅收藏的各種手帕、計畫經濟時代的各種票券。圖片有工人遷入新居的場景、在工人村地區建立家屬宿舍的企業名單、工人村郵局、工人村照相館、工人村副食商場等,其中最容易勾起人們回憶的是當年孩子們遊戲時的圖片和玩具實物。比如冰車、彈弓子、玻璃球、鐵圈、嘎拉哈等。這些遊戲曾經讓孩子們玩的過於投入而常常忘記回家。
導館廳之後是兩個50年代的兩間共用廚房和四戶家庭的室內陳設再現和復原。廚房裡,有水泥灶台,原木菜板、用切開的葫蘆做成的水瓢、高粱秸稈串成的水缸蓋兒、燒水用的鋁製尖嘴壺等廚房用具。1953年第一批入住工人村的住戶都是廠級領導、勞動模範、高級知識分子和高級技術工人,黃祿昶的“家”是第一批搬入工人村的住戶之一。房間內擺放著工廠配給他家的三屜桌,還有雙人木床、老式大收音機、椅子等生活用品。50年代的家庭一般子女多,為節省空間,多用吊鋪或在床邊加一塊帶折頁的活動木板。家庭使用的縫紉機是“飛人”牌子,拎的是寫有“上海”兩個字的黑革皮包。
50年代大合社和幼稚園、60年代居委會和抗大國小四個展廳。當時的“大合社”、“小合社”就是工人村居民的主要副食供應地。居民憑票購物,蔬菜品種單一,菜價都是幾分錢一斤,10塊豆腐2角錢,買肉都願挑肥的買。展廳內有一塊簡陋的木製小黑板,上面用白色粉筆寫著當時的蔬菜價格。工人村幼稚園展廳里放著格子木櫃,每個格子裡都放著一個白色的搪瓷茶缸或搪瓷小鐵碗、紅色亮漆的手風琴、老式的腳踏琴、刷著白色油漆的小木椅子等。當時幼稚園的孩子都是長托,吃國家供應的細糧,喝牛奶豆漿。
60年代的居委會牆上貼著毛主席像、兩個抽屜的辦公木桌、紅色鏤空鐵皮熱水瓶、木凳等物品。60年代抗大國小里有雷鋒半身像、木製算盤、黑板上寫著“第一課毛主席萬歲”。教師都是待業青年和家庭婦女,居委會提供閒置房做教室。當時條件簡陋,學生要從家裡自帶小板凳到學校上課。抗大國小是文革特定時期產物,76年撤消。
工人村第一糧店成立於1953年,一直到80年代初期都是按計畫供應。居民憑購糧本按規定的粗、細糧比例定量購糧,糧價比較便宜,一般都是1角多錢一斤。但普通人家都是錢不夠花,糧不夠吃,一月頂一月,將打將。糧店上個月底賣下個月的糧食都會排起長長的購買隊伍。為方便職工買糧,糧站24小時營業,夜晚都會亮起一盞紅燈,“文革”期間夜賣店改稱紅燈站。二樓的展廳有葉選平展廳。葉選平居室。葉選平,葉劍英元帥之子,先後擔任瀋陽第一工具機廠副廠長兼總工程師、瀋陽市機械局副總工程師。他曾經居住在工人村61棟2-2-9號。他長期堅持與工人同吃同住同勞動,深受職工民眾愛戴。當時生活條件都差不多,葉選平居室內和普通工人的家也沒什麼區別。60年代的家庭里的實物有小半導體、帶撥號轉盤的電話、沙發和茶几、柳條箱、檯燈等。60年代的廚房裡有了煤氣灶。
70年代
工人村生活館
廚房水池邊上有單桶洗衣機、70年代的劉風原家是接待外賓家庭,房間內有黑白電視機和單卡單喇叭的錄音機。李樹義家人口多,睡吊鋪,也有單卡雙喇叭的錄音機。70年代糧店內的高粱米和玉米面是當時的主食、糧店裡還有為沒帶瓶買豆油的顧客準備的流動玻璃瓶。70年代郵局內有一輛1955年郵局職工使用的綠漆腳踏車。
80年代的廚房內擺放著電打火的煤氣灶和鐵馬勺。80年代的孟凡榮家裡有了可以顯示日期和星期幾的掛鍾,電視14英寸。80年代的新婚家庭——白新家房間內有憑票購買的9寸電視、新星牌的雙卡錄音機,沈努西的雙開門冰櫃。年輕人結婚開始流行置辦“三轉一響”、“36條腿”等。90年代家庭中,擺放有壓力電水壺、彩電還有電話,帶床頭的雙人床等。展廳中還有90年代下崗自謀職業的徐風香家庭陳設。她1997年從瀋陽市華興印刷廠下崗,開辦了小賣店和縫紉點,為周圍居民服務。室內有她使用的鑽石牌瀋陽產的縫紉機、彩色電視機和縫紉使用的一些工具。二樓最後的展廳是“工人村集體改造實錄”部分,主要是文字和圖片。三樓包括圖片館、服飾館、小人書館、宣傳畫(年畫)館,尚在完善中,未開放。
工人村生活館僅其中的“工人村生活館”就復原和展出各個年代的13個家庭,老照片200多幅、各種生活實物5000餘件,幾乎全部由原來的住戶捐獻,這些老工人對博物館的感情頗深。展廳內有被人攙扶前來參觀,看到過去的舊物偷偷抹眼淚的老人。工人村現在已經變成了工人新村,過去的工人宿舍會逐漸被全部拆除,幸好還有工人村生活館,讓今天即使不曾在工人村生活過的人,也會有對那個年代的記憶和最樸素的感動。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