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文化宮

工人文化宮

工人文化宮,建於1953年。占地6824㎡,是隸屬於中山市總工會的公益型事業單位。

簡介

工人文化宮處石岐舊城區中心地帶,占地6824㎡,前門面向孫西文化旅遊步行街,後門接入太平路尾段,東倚西山公園,西望阜峰文筆,是當時城鄉文化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工人文化宮是隸屬於中山市總工會的公益型事業單位,建於1953年。建宮以來,文化宮一直積極配合黨和政府各個時期中心工作和工會的宣傳教育工作,堅持有計畫,有組織地開展各類職工教育培訓和各種文娛活動,是廣大職工民眾的“學校”和“樂園”。

工人文化宮項目

文化宮建成初期,就已經成為全市幹部職工及其子弟開展文娛活動的中心場所,有時一個晚上接待來宮活動的工會會員、職工家屬不下二、三千人次(工人劇場滿座1000多位,燈光球場看台足可容納二千人,還有溜冰場、桌球、圖書館、舞廳、電視室、象棋室、兒童樂園、茶座等服務及活動項目)。

泉州工人文化宮

概況

工人文化宮位於文廟建築群東面,九一路西端南側。百源川池原為調節水池,池東原有李氏祠堂一座,匾曰:“榕橋世第”,其周圍頹屋荒野、雜草叢生。放生池畔尚有潮音和百源宮,今已作他用。50年代,泉州市人民政府在池東建工人文化宮、工人影劇院、圖書館。整治百源川池,環池砌石岸,岸邊垂柳絲絲,池東南角處建木構八角亭,架平板石橋相通,後改為九曲橋。於工人影劇院前廣場鋪水泥地板,圖書館周圍修有花壇,以冬青為籬,花圃、綠地邊置有石桌椅,東側建有露天舞池,環文化宮步行道鋪水泥路面、土石路面。1980年,在工人文化宮影劇院西側建有3層服務大樓和4層文藝大樓,並配備各種業餘活動設施。1986年,拆原有文化宮小禮堂建3層文藝綜合樓,有電子遊藝廳、音樂歌舞廳。在百源川池中配設遊船。1990年後,工人文化宮縱橫交錯的步行道鋪水泥或石磚路面,道旁栽種合歡、玉蘭、芒果;7片綠地具以冬青分籬,其間點綴有古榕、棕櫚、雪松、蒲葵、羅漢松等。增建兒童樂園、旱冰場、健身房。百源川池文化宮是城區遊覽觀賞勝地,節假日更是遊人濟濟。

附:私家園林

唐代以來,常有官宦豪富之家修建各種類型的私家園林。明書法家張瑞圖為多處宅園書“城市山林”之匾褒之。著名的有南園、金池園、蒲家花園及施琅的“芳草園”、“苑齋”、“東園”和“松石山館”四大遊園等。解放後,逐漸廢圮。華僑大學陳允敦教授惜之,著《泉州古園林鉤沉》,收錄123處之多。
南園 位於鸚哥山南承天寺內。原為郡治內之花圃,五代清源軍節度使留從效建。園內有樓台亭榭,鑿井開池,栽榕育花。後舍為南禪寺,宋景德四年(1007年)改稱承天寺。
金池園 位於東街北側,西起相公巷,東至金池巷一帶。為宋代狀元、宰相梁克家府第之花園。園內有“銀台金池”,銀台種梅,金池植蓮。
蒲家花園 為宋末元初福建市舶司提舉、元福建行省中書左丞浦壽庚的府第園林。位於今義全后街至大隘門一線以東,直至新羅城壕,面積約0.5平方公里。園內有七八個池塘構築亭台軒榭,是當時泉州城最大的私家園林。
施琅四大遊園 清代靖海侯施琅晚年在泉州城內修建“芳草園”、“苑齋”、“東園”、“松石山館”四大遊園,寓春、夏、秋、冬遊賞之意。
芳草園(春園) 在通津橋南,門北向,通新門街,木質牌樓,門額題“陽春煙景”。芳草園後為崇正書院,民國後廢。1955年改建為青年樂園
苑齋(夏園) 在今晉光國小。額題“苑齋”,與承天寺山門相毗鄰。清光緒末,苑齋讓與清源書院,民國間曾作晉江縣建設局辦公之所。民國17年改為晉江公學(後改為晉光國小)。
東園(秋園) 在今泉州農業學校西北隅。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改為崇正書院,民國時改為民生農校,解放後改為泉州農校。
松石山館(冬園) 位於東園之東,面積約1100多平方米,該館清光緒間改為崇正學院,民國間闢為民生農校,解放後為泉州農校所用。景俱廢。
今尚可見有五處:1.晉光國小內一處;2.玉犀巷鯉城區政協內“梅花石”景;3.縣后街泉州衛生學校內一處;4.開元寺東塔側、集通政巷、會通巷三家官家,商家之私家園林之石;5.南門金剛巷陳國珍宅園(《女畫家張玉良》電視劇取為內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