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蜷科

川蜷科,屬中腹足目,川蜷科,拉丁名為Pleuroceridae,主要分布在湖泊、稻田、池塘。

川蜷

名稱類別

【物種名稱】川蜷
【拉丁學名】Pleuroceridae
【科屬分類】貝類動物軟體動物門腹足綱中腹足目、川蜷科

物種簡介

貝殼塔形,厚實,螺層很多。殼表有很多細的螺肋及粗的縱肋。殼口半圓形,有一顯著的水管溝。口蓋為多旋形的圓形。本科早期被置於海蜷科Potamididae,但由於在精子及齒舌的形態及雌性生殖器官的不同,而分成不同的科。
流線型的外殼使們能夠適應於是急流之中,但是其他淡水水域如灌溉渠道、湖泊、稻田、池塘也都有分布。食物以腐爛的水生動植物與底藻為食,屬雜食性貝類,齒舌紐舌型。外殼為塔型,有四到五層螺塔,殼色淡黃色或者是淡棕色。
川蜷為雌雄異體,卵胎生,受精卵於雌性體內的育兒袋發育。雄性以精莢將精子送入雌性受精器中,經由雌性育兒袋(brood pouch)旁的精莢囊(spermatophore bursa),傳送至儲精囊(seminal receptor),精子儲存此處待雌螺排卵後在育兒囊前段部份進行受精,川蜷胚胎就在母體內育兒囊(brood pouch)中慢慢發育。
台灣的川蜷全年幾乎有幼螺產生,但由4月持續到10月為為高峰期。胚胎的發生經螺旋卵割、囊胚期、原腸期、擔輪期、披面幼蟲,然後發育成為獨立生活的小螺,平均所需的時間為18天,但是溫度會影響發育速率。此外,川蜷與大多數淡水螺一樣,都是許多特定寄生蟲的特定宿主,如衛氏肺吸蟲(Paragonimus westermain)。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