巔峰戰役

巔峰戰役

《巔峰戰役》是2011年雲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楊少丹。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但澤之爭但澤是波蘭北部的一個港口城市,瀕臨波羅的海的維斯瓦河口。自古以來,但澤一直是波蘭的領土,但二戰前的600多年間裡,但澤一直是德意志和波蘭兩大民族之間反覆爭奪的主要焦點,原因是它地理位置優越,既是波蘭最理想的出海口,同時也是連線東普魯士地區和德國西部領土的咽喉要地。因此,波蘭和德國都將該市視為自己的禁臠。1793年以來,但澤一直被普魯士帝國占領。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後,被迫在《凡爾賽和約》中割讓了大片土地,但澤也被國際聯盟確立為“自由市”,由國聯任命的高級官員負責其行政管理,波蘭則代管其對外關係並擁有若干經濟和海關權利。如此一來,但澤雖然名義上歸屬國聯控制,但實際是重新回到了波蘭的懷抱。另外,由於波蘭缺少出海口,《凡爾賽和約》還規定從上西里西亞北端沿維斯瓦河下游西岸至波羅的海,劃出一條長416千米、平均寬128千米的地帶(包括波茲南和西普魯士),作為波蘭的出海通道,這就是“但澤走廊”,也叫“波蘭走廊”。這條走廊使得德國領土被分成了不相連線的兩塊,使得德國西部領土與東普魯士之間的聯繫被掐斷,位於“波蘭走廊”和但澤自由市以東的東普魯士成了一個“孤島”。這當然會使德國人,尤其是掌管軍事的將領耿耿於懷。希特勒上台後,對但澤一事難以釋懷。他將奧地利、蘇台德地區相繼收為囊中之物後,於1938年10月24日,向波蘭提出了收回但澤自由市的要求,並提出要在“但澤走廊”修築公路和鐵路。面對這種無理的要求,波蘭政府當然無法接受。兩國多次交涉,但仍無法在但澤問題上達成一致。1939年3月15日,希特勒兼併了捷克斯洛伐克,再次要求波蘭歸還但澤,並同意他關於“波蘭走廊”的要求,波蘭堅決予以回絕。當年4月,希特勒秘密制定了“白色方案”,準備用軍事手段奪取但澤。“白色方案”中有這樣一句話:“越能成功地以突然、猛烈的打擊開始戰爭並迅速取得勝利,就越容易使波蘭處於孤立地位,即使在戰爭爆發以後也是如此。”這句話很好地表達了希特勒一直以來推崇的“閃擊戰”戰術,同時也暗示了波蘭一戰將會是一場閃電般的行動。直到這時,英法兩國才發現,希特勒的野心如此之大,其意在占領整個歐洲。為了震懾希特勒,英法兩國先後與波蘭簽訂了《防衛互助協定》,保證一旦波蘭遭遇侵略,兩國都會出手相救。但是,在戰爭的道路上走得不亦樂乎的希特勒,當然不會因為這個協定而退縮。戰前準備按照希特勒在“白色方案”中要求“德國三軍部隊於9月1日前完成對波蘭作戰準備工作”的指令,德軍統帥部隊做出了如下計畫:以快速兵團和強大的空軍,對波蘭實施突然襲擊,閃電般摧毀波軍防線,占領波蘭西部和南部工業區,繼而長驅直入波蘭腹地,圍殲各個孤立的波蘭軍團,力求在半個月內結束戰爭。另外,德軍還出於對《防衛互助協定》的顧忌,讓計畫出兵波蘭的軍隊做好回師後增援西線的準備。在戰略物資準備方面,德軍同樣出於“閃電攻占”的目的考慮,大手筆地調出了驚人的武器裝備,共集中了62個師、160萬人、2800輛坦克、2000架飛機、6000門火炮和迫擊炮,組成了南方和北方的兩個集團軍群。可見,希特勒的確是下定了決心,要“速戰速決”。除了在戰略物資上,希特勒還在其他方面做了充分的準備。為了避免兩線作戰,8月23日,德國與蘇聯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在這個條約簽訂時,希特勒甚至答應,一旦攻下波蘭,將會和蘇聯共同瓜分波蘭領土。8月31日,希特勒下達了第一號作戰指令,命令德軍於9月1日凌晨發起進攻。他要求德國軍隊速戰速決,不給波蘭任何喘息的機會。他強調:“如果部隊停滯不前,那就是指揮官的責任。在戰爭中要不惜任何手段取得勝利,在勝利後人們是不會追究勝利者的。”閃擊波蘭1939年9月1日凌晨4時45分,德國不宣而戰,向波蘭發動了進攻。德軍的轟炸機直入波蘭境內,目標直指波蘭的部隊、軍火庫、機場、鐵路、公路和橋樑。僅僅幾分鐘的時間,波蘭軍民便嘗到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空中襲擊。而在地面,先是波蘭邊境上萬炮齊鳴,炮彈如雨點般傾瀉到波蘭駐軍陣地上,接著,德軍地面部隊從北、西、西南三個方向對波蘭發動了全面進攻。5分鐘後,停泊在但澤港外的德國戰艦“什勒斯維希一霍爾斯坦”號也突然向波蘭軍事設施開炮。德國多方面一同出擊,波蘭軍隊猝不及防,500架匆忙派出的飛機沒來得及起飛就被炸毀在機場。無數的火炮、汽車以及其他來不及撤退的輜重被摧毀,交通樞紐和指揮中心遭到嚴重破壞,波蘭立即陷入一片混亂之中。僅僅幾個小時,波蘭已經陷入了萬劫不復的深淵。當天上午10點,希特勒興奮地向國會宣布,帝國軍隊已經攻入波蘭,德國進入戰爭狀態。他宣稱:“從現在起,我只是德意志帝國的一名軍人,我又穿上這身對於我來說最為神聖、最為寶貴的軍服。在最後的勝利之前,我決不脫下這身軍服,要不就以身殉國。”希特勒的演說激起了議員們一陣陣狂熱的歡呼。突破波軍防線之後,德軍每天以50~60千米的速度向波蘭腹地突進。擔任主力進攻的是由司令賴歇瑙將軍率領的第10集團軍,其奉命直接攻擊波蘭首都華沙。以利斯特將軍率領的第14集團軍為右翼,在左翼布拉斯科維茲率領的第8集團軍掩護下,從西面和西南面向維斯瓦河中游挺進。由司令馮·博克率領的北方集團軍群以克魯格率領的第4集團軍為主力,向東直插“波蘭走廊”,另以屈希勒爾率領第3集團軍從東普魯士向南直撲華沙及華沙後方的布格河。一周之後,德軍機械化部隊巳經深入到波蘭境內數百千米,波蘭軍隊陷入了全線大潰退之中。至9月7日,司令倫德施泰特率領的南方集團軍群重創波軍“羅茲”和“克拉科夫”兩集團軍,占領了波蘭工業中心羅茲和第二大城市克拉科夫。更加嚴重的是,波蘭的首都華沙也陷入了岌岌可危的境地。德軍第10集團軍的前鋒,由軍長霍普勒率領的第16裝甲軍於9月8日抵達華沙南郊,從南面切斷了波軍“波茲南”集團軍的退路。這樣一來,華沙就處於被半包圍的危險之中。北路方面,博克的北方集團軍群全殲了波軍“波莫瑞”集團軍並重創波軍的“莫德林”集團軍,占領了“波蘭走廊”,隨後強渡維斯瓦河,奪取了從北面掩護通往華沙道路上的陣地。

目錄

波蘭戰役

挪威戰役

法蘭西戰役

敦刻爾克大撤退

不列顛空戰

大西洋之戰

昔蘭尼加會戰

基輔大會戰

列寧格勒保衛戰

莫斯科戰役

克里米亞戰役

日本偷襲珍珠港

史達林格勒戰役

中途島海戰

阿拉曼戰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