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麓山風景區

嶽麓山風景區

嶽麓山風景區是湖南著名風景區之一,嶽麓山奠基於古生代,形成於中生代,發展於新生代,距今三億餘年,這裡群巒疊翠,古木參天,濃蔭匝地,林壑幽美。

歷史沿革

湖南著名風景區之一,其山脈屬南嶽衡山,古人把嶽麓山列為南嶽七十二之一,稱為靈麓峰。南北朝劉宋時《南嶽記》載:"南嶽周圍八百里,回雁為首,嶽麓為足。"故名嶽麓。據地質學考證,嶽麓山奠基於古生代,形成於中生代,發展於新生代,距今三億餘年。

景區介紹

嶽麓山瀕臨湘江西岸,海拔300.8米,連巒疊峰數十公里,有如一道天然屏障,橫亘長沙市區西面。主峰雲麓石骨蒼秀,廊殿樓閣依山畔石。憑欄遠眺,湘江如帶,桔洲浮碧江心,雙橋飛架東西,古城新廓盡在紫氣青煙之中。前有鳳凰山、玉屏山、天馬山;後有桃花嶺、綠峨嶺;南有金牛嶺;北有圭峰。這些小山依附在它的周圍,勢若眾星拱月,渾然一體。

嶽麓之勝在山川。這裡群巒疊翠,古木參天,濃蔭匝地,林壑幽美。山中植物達977種,其中,羅漢松為千年名木。銀杏、楓梓、松栗,虬枝曲乾,蓊鬱青蔥;山澗泉流終年不涸,頗有清幽之感。每到秋冬之交,紅楓叢林盡染,紅桔滿掛枝頭,麓山更加艷麗。

景區文化

嶽麓山與城市毗鄰,自漢以來,即為遊覽勝地。千百年來遊人不絕,因而名勝古蹟遍布全山。有古代四大書院之冠的嶽麓書院(連結)。還有有號稱"漢魏最初名勝,湖湘第一道場"的古麓山寺、雲麓宮、愛晚亭、白鶴泉、禹王碑、清風峽、望江閣、步虛嶺、飛來石、自來鍾響鼓嶺、蟒蛇洞、舍利塔、笑啼崖、穿石坡等,這些名勝古蹟,在民間流傳著許多美麗動人的神話故事,使遊人流連忘返,琢磨玩味。自唐以來,許多著名詩人,學者以及社會名流,都有稱頌嶽麓山的詩文,或在山中留下了他們的足跡。偉大詩人杜甫漂泊潭州時,寫了《嶽麓山道林二寺行》等詩作,以"寺門高開洞庭野,殿腳插入赤沙湖","塔級宮牆壯麗敵,香廚松道清涼俱"等詩句讚頌山中殿宇的宏偉和環境的清幽。唐代大書法家李邕在《麓山寺碑》中評述該地"幽谷左豁,崇山右峙,瞰郭萬家,帶江千里,玉水布飛,石林雲起。"宋代書法家米芾專程來此觀摩《北海碑》,碑側尚留有他的題記。相傳清代詩人袁枚遊覽麓山清風峽,取杜牧"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的詩意,提議改"紅葉亭"為"愛晚亭"。據記載,湖廣總督畢秋帆正式改紅葉亭為愛晚亭。

烈士墓碑

嶽麓山有許多革命先驅的墓葬。這些塋墓掩映在蒼松翠柏之間,莊嚴肅穆,黃興、蔡鍔墓則是其中最巍峨雄偉的兩座。這裡又是許多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早年從事革命活動的地方。毛澤東、蔡和森、羅學瓚、張昆弟等常來嶽麓山聚會,留連於愛晚亭、清風峽等外,研討國家大事,探求革命真理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