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三傑

嶺南三傑

以革新傳統繪畫為己任的“嶺南派”代表人物是號稱“嶺南三傑”的高劍父、高奇峰和陳樹人。

基本信息

三傑簡介

陳樹人陳樹人

高奇峰(1889--1933),“嶺南派”創始者"三傑"之一。少年時隨居氏及其父兄習畫,後東渡日本,對京都畫派中名家的技藝有極深入的研究。他把傳統的筆墨功夫,以及“撞水”“撞粉”等花卉畫中的特殊技巧,運用於飛禽走獸和山水,達到形體逼真而又生氣勃勃的效果,構成了雄偉兼秀美的獨特風格,書法用筆老辣,功底深厚,自成一體,頗具影響。

高劍父(1879—1951),中國近現代國畫家、美術教育家、嶺南畫派創始人之一。漢族廣府人,名侖,字劍父,後以字行。1879年10月12日生於廣東省廣州府番禺縣(現廣州市番禺南村員崗鄉),1951年6月22日卒於澳門。與陳樹人、高奇峰一起致力於中國畫改革,後人稱嶺南畫派。

陳樹人(1884—1948),廣東番禺人,中華民國時期著名政治家、畫家。早年隨其岳父居廉學畫。東渡日本求學,先後畢業於京都市立美術工藝學校、京都美術學校繪畫科及東京國立大學文學系。歸國後與高劍父、高奇峰開創嶺南畫派,被稱為“嶺南三傑”。1917年受孫中山委任為中華革命黨美洲加拿大總支部部長,回國後歷任中國國民黨黨務部長、廣東省政務廳長、僑務委員會委員長、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等要職。從政之餘,仍不忘繪畫,以其山水、花鳥、走獸,著稱於時。1948年因病逝世。

畫風

高劍父寫意畫高劍父寫意畫

嶺南畫派崛起於上世紀初,是嶺南文化的特色之一。其創始人為“嶺南三傑”高劍父、陳樹人、高奇峰,他們主張國畫應折衷中外、融會古今,使嶺南畫派與海上畫派京津畫派並列成為國畫三大派別之一。

在藝術特色上,嶺南畫派深受西方藝術思潮的衝擊,注重寫生,融會中西繪畫之長。第二代的傑出畫家關山月、黎雄才、趙少昂等風格各異。他們的後輩楊之光、陳金章、梁世雄、林墉、王玉珏等畫家,也各有自己的風格,集體推動嶺南畫派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走向成熟。當中被稱為“嶺南畫派”第二代中最出色的畫家關山月、黎雄才,無論在審美意識上和藝術成就上,都超越了第一代的高劍父,形成各自不同的藝術風格。

陳樹人雖與高劍父、高奇峰開嶺南畫派先河,但畫風有個人面目,與高氏兄弟有所不同。因為受日本畫風影響,他在技法上將色彩與光、影的對比與傳統國畫技法相結合,創造出清新自然的花鳥畫風;在意境上則更多地側重於畫面的渲染;在題材上,大膽地將許多新事物如汽車、輪船、燈塔等引入畫中,既是對傳統國畫的一種反叛,又帶來了一股清新的氣息。他精通畫、書、、文、史,其字如畫竹,別具一格;其詩純乎天籟,少用典故;其畫則有濃郁的書卷氣。他摒棄仿古,注重寫生,融合中國傳統畫風與日本名家畫法,畫風清新、恬淡、秀雅,獨樹一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