嶓冢

嶓冢,山名。在今甘肅省天水與禮縣之間。古人稱是漢水上源(漢江河源頭為陝西省寧強縣大安鎮的漢王山(嶓冢山)。

bō zhǒng ㄅㄛ ㄓㄨㄙˇ
嶓冢 
山名。在今 甘肅省 天水 與 禮縣 之間。古人稱是 漢水 上源(漢江河源頭為陝西省寧強縣大安鎮的漢王山(嶓冢山))。《書·禹貢》:“導 嶓冢 至於 荊山 。”《楚辭·九章·思美人》:“指 嶓冢 之西隈兮,與纁黃以為期。” 洪興祖 補註:“指 嶓冢 之西隈,言日薄於西山也。” 南朝 梁 江淹 《扇上彩畫賦》:“空青出 峨嵋 之陽,雌黃出 嶓冢 之陰。”
嶓冢縣故城:在今縣城西20公里銅錢壩鄉銅錢壩村。位於漢江北岸,川陝公路、陽安鐵路從北經過。南對陽沔山,山、川、城池形成犄角勢。三面丘陵向東開闊,扼川陝要道口。現今地名即由西漢文帝元年(前179)鄧通在此鑄銅錢而得名。北魏延昌二年(513)分沔陽縣西設嶓冢縣,置縣治於此。隋大業三年(607)改嶓冢縣為西縣。唐武德八年(625)縣治東移白馬城。嶓冢縣故城歷經三朝112年,城垣早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