嵐安鄉

嵐安鄉

嵐安是一個典型的山區古鎮,位於瀘定縣城以北27公里處,海拔2400米,面積57.96平方公里。嵐安的地形非常獨特,四面環山,周圍山巒起伏,懷抱一片小平川,這裡居住著3000餘名村民,其中,藏民族占了97%,一色的土木結構瓦房、碉樓,古樸別致,在遠山掩映下,濃郁的藏寨民風和鄉土田園氣息撲面而來。

基本信息

四川省甘孜州瀘定縣嵐安鄉離瀘定縣城僅20多公里,卻被列為瀘定縣最偏遠的山鄉。該鄉為羌藏混居,以羌族為主,卻是瀘定縣唯一的藏族鄉。1387年(洪武二十年),在嵐安(古岩州)設立茶馬互市市場,為我國西南通往四川甘孜和西藏的“絲綢之路”上的一站。紅軍長征時期在嵐安鄉建立過蘇維埃政權,至今仍保留著紅四方軍長征時紅軍司令部和蘇維埃政權的舊址、紅軍留下的標語和漫畫等。神秘的人骨牆讓人倍感肅穆。

地理位置

山寨海拔僅2400米,而鄉內山峰多在4000米以上。莽莽原始森林古木參天,直徑1米以上的巨木隨處可見,松蘿隨風起舞如輕紗漫天。高山杜鵑分布極廣種類繁多,每到杜鵑花開的季節漫山遍野花的海洋。國慶前後正是蘋果成熟的季節,山寨中遍植的蘋果樹上結滿紫紅的果實,陣陣果香迎面而來。大概由於地理的關係以及山寨的特殊性,嵐安鄉還處於“養在深閨人未識”的狀態,絕少有外人光顧。2000年五一期間,一個偶然的機會,嵐安鄉迎來了她的第一批遊客,她的神秘與美麗才逐步為世人所曉。

概況

嵐安鄉位於瀘定縣北,是瀕臨大渡河邊的高山盆地。全鄉居民共三千餘人,其中70%為貴瓊藏族,約二千五百人。當地貴瓊人因漢化較早,故新中國建國之初將其定為漢族。八十年代初當地貴瓊人要求更改民族成分,經上級人民政府調查識別後,於1986年改定為藏族。

歷史

據當地老人傳說,貴瓊人原為古羌人遺裔,其先民先居邛雅一帶,蜀漢時代因漢羌發生糾紛,被諸葛亮派兵打敗。雅安談判時,諸葛亮要羌人不要再過單純的遊牧生活,動員羌人由高山遷居河谷壩地,從事農耕,以種田織布為業。此後,有部分羌人遷居河谷地帶,學會了耕田織布;而另一部分羌人不願改變原來的生活方式,從邛雅遷往天全,再遷瀘定嵐安一帶。老人們說從征戰中遷到嵐安的,最初只有幾戶,居住在名叫"如衣崗"的山緻上。

當時整個瀘定地區是個無人區,嵐安為高山上的沼澤地,即呈一小盆地,盆底為深泥潭,盆邊皆茂密森林,現在的嵐安壩當時不能居住,故初遷此地的人,最初只能住"如衣崗"。後來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隨著人口的繁衍和開發的進展,居民點從"如衣崗"逐步發展到"烏衣呷",再到"呷得足烏",即由高山盆地邊緣逐步向盆地底部縱深處發展。當盆地底部開發後,原先的居民點如"如衣嵐""烏衣呷"和"呷得足烏"等地,就顯得非常偏僻了,居住此地的貴瓊人到明清時代才開始學講漢語。

大約在唐代,嵐安的開發已發展到嵐安大壩中心,據說此時沼澤地已全部乾涸,人們的居住和耕作區向肥沃的壩子發展,至今尚有《金鴨子》的歷史故事流傳下來。大約從此時開始,已有一條從雅安、天全經嵐安,至瓦斯溝過大渡河,到西藏的官道(即驛道),嵐安是這條重要通道上的必經之地,此時到嵐安的人漸多。

由於西藏吐蕃崛起,其勢力向東發展,占領了大渡河、雅礱江流域,派藏兵駐守嵐安一帶。為鞏固其統治,吐蕃對其占領區的土著實行文化宗教同化,西藏本波教即於此時傳到嵐安。吐蕃崩潰後又傳來喇嘛教,藏族大喇嘛烏吉勒木齊曾到嵐安傳教。嵐安建有古喇嘛廟三座,至今遺址尚存。

唐代曾在嵐安設龍巖羈縻州,五代十國和宋代改名岩州、明代劃歸天全奴洛土司管轄,設岩州長官司。明代嵐安最興盛,開闢土地一萬餘畝,後來有些土地荒蕪,至今遺痕尚存,當時的屋基也在。明朝在嵐安設官府、今府第衙門、較場、刑場遺址猶存。明朝還在嵐安設茶馬司,在此進行茶馬貿易,今遺址屋基還在。到清代,從雅安、天全經瀘定、康定到西藏這條路通了,取代了從雅安、天全經嵐安至瓦斯溝過大渡河,到西藏這條古道。由於大道南移、嵐安逐漸衰落。宋明以來,嵐安一直稱岩州,後更名昂州。1947年國民黨考試院院長戴傳賢到西康的瀘定,以昂州山巒聳翠,時隱時現,改名嵐安。嵐安居民除土著的古羌人遺裔外,有從天全遷去的,有吐蕃統治時期戍守屯兵留下的,有漢人當兵、背茶、做小商販到此落戶的。

嵐安與康定縣東北的魚通區僅一大渡河之隔,相踞不過20多華里,兩地居民同屬貴瓊九支,婚貿關係十分密切。但1950年瀘定縣將嵐安居民定為漢族,而康定縣卻把魚通區居民定為藏族。嵐安居民與魚通區居民本為一個民族,應受到黨和國家對少數民族的照顧,故後來嵐安居民要求改定為藏族。

西南各少數民族多有同諸葛亮有關的傳說故事。嵐安貴瓊人流傳著其先民與諸葛亮作戰談判後遷到嵐安的傳說,目前尚缺史料作參證,故此說難以為據。但貴瓊人確是從雅安、天全遷到瀘定、康定的,據康定縣政協委員(貴瓊人,宗教職業者"公巴")高興武說,他的祖輩是天全高土司後裔,魚通區高姓不少均為天全土司族人,然而新中國建國後,留居天全的成了漢族、遷到康定的成了藏族。不過,遷到瀘定、康定的高姓人,都只有漢姓而無漢名。據史籍記載,宋明之際,雅安、天全、漢源一帶,尚多青羌、彌羌、五部、六番等羌人部落,這說明嵐安貴瓊人的先民從雅安、天全遷到瀘定嵐安,可能不會早到蜀漢時代。

宗教習俗

嵐安貴瓊人把石頭作為神靈崇拜,現因當地老年人不多,對此信仰的由來已說不清楚。他們崇拜天地山水風火雷等,而以對天神的崇拜最為隆重。貴瓊人對五穀也很崇拜,凡有宗教祭祀活動,宗教職業者"公巴"必撒五穀驅邪。當地雖不產稻米,但對稻米亦頗崇拜。

動物崇拜中最突出的是崇拜羊神。每隔12年有一個羊年節,時在十月秋收之後。嵐安以北大渡河沿岸的貴瓊堡子男女老少都參加此節日,由會首、喇嘛和公巴主持。會期既到,殺羊祭奠,晚上打火把,各堡子將所殺羊的羊肉互相交換,祈求清吉平安。

從前貴瓊人認為,人被"鬼怪"纏捉生病,患病須請公巴立水箸卜算,以桃或柳枝趕鬼收妖,即用桃柳枝做箭射殺鬼怪,或作法後砍一截桃柳枝裝入罐內封埋。

新中國建立前,嵐安貴瓊人供奉的家神已改為紅紙書寫的"天地君親師"牌位神、這顯系漢式神。逢年過節向祖先焚香燒錢紙祭祀,最隆重是每年農曆7月15日的中元節。春節前後須在祖墳上掛墳錢祭奠,這些與漢俗差不多。

最隆重盛大的節日是農曆9月11日的"迎會",又稱"轉山會"。所謂迎接是貴瓊人傳統神靈,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畜平安。當日以堡子為單位,男女老少皆節日盛裝,背著吃的東西,帶著祭品,到附近森林茂密,景色秀麗的山上轉山。這種活動是由堡子中幾家老往戶輪流當會首,全堡子湊集錢糧物資,經過一番籌劃後舉行。請神作法和祭祀活動由公巴主持。作法跳神時沿"神路"跳來跳去,公巴一邊唱跳,一邊撒糧食,呼喚山中禽獸來吃,表示當天讓它們吃夠,以後不準再糟蹋糧食莊稼,並請天神山神保佑全堡子人壽年豐。公巴敬神作法畢,大家即在山上吃醪糟和果子等,稱為吃"小飲食"。然後大家回堡子坐席,開懷暢飲。宴畢,群起跳鍋樁,唱歌看戲,盡歡而散。各堡子舉辦"迎會"後,還要在鄉上集中舉辦一次。如嵐安鄉共五個堡子,各堡子辦會後,鄉上再舉辦一次大型迎會。貴瓊人中的喇嘛教為紅教,雖有流傳,但並不很盛。他們主要信仰其固有原始宗教,其宗教職業者為巫師"公巴",又名"汶獻神"。公巴作法時身穿案子。案子,藏語稱"堂卡",原為藏族本波教宗教職業者作法時張掛的神像畫。但公巴的案子不張掛在牆上,而是做成法衣穿在身上,作法時以顯神威。公巴作法時頭戴錢紙紮的羊角帽,敲羊皮鼓舞蹈,用貴瓊語演唱。公巴的宗教活動本來是很獨特的,後來滲雜了念藏文經,然而並不解其意。如從前公巴做喪事法事,只敲羊皮鼓,用貴瓊語演唱,一般三天結束。後來須做三天,七天,甚至四十九天,全念藏文經,這與原來的原始宗教活動相去甚遠。公巴既有父子承傳,也有師徒相傳。為人作法後,一般可得一套衣服,或可得鞋襪衣帽。

服飾飲食

貴瓊人頭包白色或青色大帕,身著長衫,拴白布或紅布腰帶。婦女穿青布領夾,腳穿扎花云云鞋。鞋的前端有一個像鷹鼻的尖嘴。鞋面的花扎得很好,形似天上的雲彩,故稱"云云鞋"。貴瓊姑娘從開始學做針線起,直到出嫁之前,必須做若干云云鞋儲備起來,以便在結婚時贈送親戚家門。人死後必須穿云云鞋,據說不穿此鞋,祖先不認其為自己的後代。有關云云鞋的樣式、做法和傳說,與松理汶茂羌族的云云鞋完全一樣。婦女戴耳墜,領上戴銀牌,身穿蘭色長衫青布領夾和白布襯衫,兩條長髮辮垂於左右,喜歡拴圍腰。男女老幼都穿砍肩羊皮褂。青年小伙子穿麻窩草鞋。

貴瓊人現在的主食是玉米。最早是蕎子和圓根,後來引進玉米、黃豆,最後引進洋芋和小麥。玉米的吃法是先將其磨成面,調以開水,做成饃饃,在鍋邊烙後,丟入火塘燒熟即吃;或用玉米面做蒸蒸飯或餃團吃。黃豆磨後做成豆腐,做豆花或連渣菜。洋芋做主副食均可。肉食主要是豬肉。每家每年最少殺豬一頭,有的殺二、三頭。殺豬後處理豬肉有兩種辦法:一是做成豬膘,即殺豬後去頭腿、剖成兩半,吊在樓房裡吹,家有紅白喜事辦筵席時吃;二是做成小塊臘肉,逢年過節或客人來家時吃。敬神一般用最肥的豬膘肉。
貴瓊人最喜愛的嗜好是自種蘭花菸草和自釀的酒。酒有兩種:一是白酒,即是節日飲的罐罐酒;二是咂酒,又稱桿桿酒。咂酒裝在一個大壇內,從壇口插入幾根細竹管,眾人輪流吸食。由於這種吃法很不衛生,易傳染疾病,現在已改為碗喝,一人一碗。

居住情況

貴瓊人聚族而居,以姓氏為單位居住在一起,一姓人住一個堡子。瀘定縣嵐安鄉的高、王、賈、余、陶、楊、杜等姓,各住一個堡子。前四姓被稱為嵐安的四大家族,後三姓稱為三小家族。各姓氏互通婚姻外,還同大渡河對岸康定魚通區的貴瓊人通婚。

貴瓊人的住房為一種木石混合結構的碉房,一般為三層或四層,呈四角或六角形。頂上一層用以打曬糧食和供神,即供白石神或插麻呂旗(喇嘛教神靈的表征),有的還在這層設經堂(喇嘛教的)。在白石神和麻呂旗旁放一香爐("松枯"),祭神時用以熏燃檀香或柏香。中層用來堆放糧食和儲藏較貴重的東西。如果是三層樓房,則這層還要住人,為主要生活用房。底層是關牲畜的畜圈。如果是四層樓房,則倒數第二層為儲藏室,倒數第三層為住人的生活用房,包括住房、廚房兼會客室,室內有灶和火塘。底層關牲畜。這種房屋別致之處是屋內只有一根柱子,顯得很寬敞。生活用房有一間堂屋,堂屋中有個火塘,飲酒待客跳鍋樁均在此。房屋底層辟有一個廁所,直通二、三、四層,二、三、四層稱為"吊腳廁所"。新中國建立後有的已不用這種廁所,而在房屋附近另建廁所。這種房屋以石壘成,堅固耐用,不少房屋已住了幾代人,至今仍在使用。從形狀看,一般上小下大,遠望略呈塔狀。最古老的碉房修得更高,頂部也更小,其上放一大石版即可蓋頂。後來的房屋頂部修得較大,有的房頂的半邊是亮出來的,稱為"土樓"。土樓既是收割糧食的堆放處,又是喇嘛教的經堂。每家房屋大門頂部左右二角上方均繪有大氂牛角圖案,人們進出大門時,仿彿是從氂牛兩角之間來往,說明貴瓊人對氂牛是很崇拜的,表明他們是古羌人之一支,即史籍所載是"氂牛種,越西羌"的遺裔。

貴瓊人為什麼修建碉房?傳說古代常有外來侵犯,人畜和生命財產安全無保障,因而修建這種牢固的碉房,他們稱為"邛籠"。碉房的牆有兩尺多厚,用片石和泥木壘砌,中間夾以木條。木條既是一種裝飾,又使石頭與石頭之間相互拉緊,不易倒塌,不怕外面用槍打或用笨重的器械撞擊。當外面有強梁侵犯時,有一種特殊的牆眼,能從裡面窺見,並可從此牆眼射箭或打槍抵禦。碉房外面很光滑不怕火燒和水沖。新中國建立前,貴瓊人即靠碉房自衛。

生活用房內的火塘邊安置有三根石樁稱為鍋樁。其中有一根較大,兩根較小。較大的一根靠近供神方位,稱為上方,此鍋樁代表貴瓊人。兩根較小的鍋樁分別代表彝族和漢族。三根鍋樁分別代表一個民族神,說明貴瓊、彝族和漢族雜居毗鄰,相互交往的歷史悠久,以至在宗教信仰上有此明確的反映。

由於代表貴瓊人那根鍋樁的方位是上方,按照他們的習慣,這個方位的坐位是不能讓給其它民族的客人坐的。為了尊重其習俗,其他民族的人到貴瓊人家作客時,只能坐其它方位的坐位。這是其他民族的人到貴瓊人家作客時必須注意的。

婚姻制度

從前貴瓊人的婚姻不是自主的,甚至父母也無權完全包辦,而是由一姓的族長作主。一般為姑舅表婚,即舅舅家女和孃孃家兒成親。這種親上加親,又稱"竹根親"。一般本地姑娘不外嫁。整個婚姻必須經過說親、定親、開話、接親等步驟。

說親一般男家主動,如看中某家姑娘,則準備兩把面、兩瓶酒、一個豬肉,請紅爺(介紹人)前往說親。此人必須對男女兩家都十分了解,並在當地有一定聲望的人。紅爺到女家說明來意,詳細介紹男家情況,提出聯姻要求,聽聽女家反應如何。如紅爺認為可能性不大,則轉告男家說親無望。如認為可能性大,則建議男女兩家各請自己的家門房族商量決定。在家門房族商量中,族長的意見往往起決定性作用。家門房族商量時,如有較大分歧則作罷。如無較大分歧,男家再請紅爺到女家說親,這就稱為吃"定親酒"。吃了定親酒後是不能隨便翻悔的。定親若干年後才接親,舉行婚禮。

結婚前,男家請公巴算八字合婚,擇定結婚年月日時,然後請紅爺到女家正式通知何時接親。送女家的禮品為半邊豬的豬肉,一壇酒、幾升米,稱為吃"開話酒"。

辦婚事前一天,男女兩家均將家門房族請齊,推選家門中最有威望的人為總管,有的族長即為總管,整個婚事由總管主持。再推舉出支客師(專門負責接待和安排賓客),內管(專管辦婚事的錢財物資)。茶房(管煙茶)、酒房(管酒)、飯房(管廚房、炊事等)、跑堂(辦婚事中需要什麼隨時聽侯調遣)等,分工負責,包乾到底,一切聽從總管調度。舉出這些執事人員後,主人即將準備辦婚事的錢財物資交總管、內管全權支配,待三天婚事基本結束,總管、內管才將辦婚事的帳目和剩餘錢財物資交還主人。貴瓊人辦婚事分為請幫辦、正筵、謝幫辦三次。

辦婚事的費用主要由主人自負,如自家確有困難,或短缺什麼,主人可向家門房族提出,請求幫助。家門房族根據要求和自己的情況,湊集什麼。由於貴瓊人辦婚喪事都是家門房族幫辦,所以辦婚事的前一天男女兩家都請幫辦,即於當日請家門房族吃酒,商量和安排如何將婚事辦好。

辦婚事期間,男女兩家門房族都前來送禮。從前送糧食,新中國建立後送被單、被蓋、箱子、毯子、衣服等,也有送錢的。

貴瓊人的姑娘出嫁和男家接新娘到家時,都須請公巴敬神作法,所有儀式法事全由公巴主持。

新姑娘出嫁不坐花轎,而是由人背。不是夜半三更背走,而是白天背走。一般是哥哥(或弟弟)背妹妹(或姐姐)。如新娘沒有兄弟,則由新娘的表兄或表弟背到男家。男家在接親時儘管備有一匹披紅戴花的馬到女家,但新娘並不騎馬到婆家,這匹馬僅僅作為壯觀瞻的一種威儀。

男家到女家接親時,新娘要在房中哭嫁,其父母也要哭。新娘之所以哭,因父母養育之恩深重,捨不得離開父母。其父母之所以哭,因費盡心血將女兒養大,能夠做事了,捨不得女兒離開,但新娘畢竟要出嫁。此時新娘須給自己的姑孃們送帕子。貴瓊人的婚俗,新娘向姑孃們送帕子後,將來新娘生孩子打十朝滿月時,姑孃們才給她送禮,否則姑孃們不但不送禮,還可能造成新娘與其姑孃們之間的不和。

此時男方的接親人在耐心等待。敬神畢,新娘由其兄或弟背著起程,前面彩旗開路。這種彩旗是用一根竹桿懸掛著燈籠,燈籠上扎紅帶,由一人擎著竹桿走最前面。接著是一匹披紅戴花的馬,後面是被背著的新娘,魚貫而行,向男家進發。

新娘到男家後,立即由公巴敬神作法,隨即舉行婚禮。此時新娘將自己扎的花帶送給侄女,將青布或白布手巾由送給侄兒,以示長輩愛護下輩。新娘送每個長輩一雙云云鞋,以示晚輩尊敬長輩。然後男家主人舉行謝紅儀式,由一位能言會道,善說喜慶詼諧話的長者致詞,使整個婚禮達到高潮,並向紅爺獻禮、即所謂"紅爺大人跑斷腿,用個豬頭表謝忱!"

當晚為男家花夜,以新房和堂屋為中心,喝茶飲酒唱歌,男女老少圍成圈,攜手跳鍋樁。堂屋正中桌上放著酒和茶,大家繞桌唱跳一陣後,喝茶飲酒,然後又開始唱跳,這樣一直鬧個通宵。著名的婚事歌有《順臘達勒》,《阿臘約》等,可惜現在已無人將其意譯為漢語了。

花夜之後謝幫辦,因家門房族幫了忙,主家感謝他們,請他們坐席飲酒。接著客人散去。三天之後新郎、新娘一道回門,即回娘家,然後再回來。整個婚事結束。

貴瓊人辦婚事一般要辦幾十桌。婚後第一個新年節時,新郎、新娘須到家門房族和親戚長輩家拜新年。

綜觀貴瓊人的婚姻制度和整個婚俗,與松理汶茂羌族基本相同,甚至某些細節也完全一樣。

喪俗

貴瓊人家裡如死了人,死者斷氣後即鳴槍三響,稱為放"起身炮"。然後將遺體晾在家裡,讓家門親戚弔唁告別,驗看是否為正常死亡。如非正常死亡,死者為女的,其娘家要前來打喪火,即前來說理,甚至打官司。死者是男的,其兄弟姊妹也要問罪,即問死者子女虐待其父之罪
人死後,喪家立即請公巴卜算,選擇日子何時埋葬。公巴根據死者生卒年月日時辰擇定。入殮之先,遺體須穿戴一新,新衣只穿單數,不能是雙數,一般為三、五、七件。頭上須戴帽子。死者為青年人,須穿云云鞋。死者為老年人,須穿尖尖鞋,然後按擇定時日埋葬。

在行葬禮之先,喪家要給死者家門親戚中的下輩每人發一張孝布,棺材上鋪紅氈,上面放一隻雞。公巴敬神作法後殺羊一隻,剖羊腹查看內臟何處有損傷病變,即據此斷定死者因何種病去世,並據此斷吉凶禍福,決定須做什麼法事。這表明貴瓊人將人視為與羊同體,這種作法與松理汶茂羌族一樣。

新中國建立前,嵐安鄉貴瓊人已多行土葬,只有凶死者行火葬,如抹喉、吊頸、墜岩、沉水、婦女難產而死者。由公巴主持,先給死者穿好衣服、公巴請神作法後,將遺體置於柴上焚燒,將骨灰裝入壇內,再放棺材內埋葬。新中國建立前,嵐安山林為各姓氏公有,祖墳墓地亦為各家族公有。即使在新中國建立後,各姓氏的人死後,仍只能埋在本姓家族的公共墓地,而不能隨便亂埋。

社會禮俗

嵐安貴瓊人的家門親戚和鄰里之間,在農忙時皆換工互助,素無往還的人是不換工互助的。但誰家死了人,無論過去有無往來和仇怨,只要一聽到槍聲,大家都前往襄幫,認為這是行善。至於辦喜事,如結婚、祝壽、生子等等,必須有人請,才前往祝賀。

貴瓊婦女主要從事家內勞動,野外和田間勞動主要由男子擔任。新中國建立前,嵐安青壯年男子春夏季到新街(今阿壩州小金縣、過去稱懋功)趕煙會(即種植鴉片),家中無人從事田間勞動時,婦女才從事田間勞動。當時嵐安與阿壩州的大小金川一帶關係密切,並有姻親關係。

其他

嵐安的牧場很集中,無論在新中國建立前後,只有兩個牧場:一為馬方山大草坪,一是椅子山大草壩,均為大眾公有。在明代以前,畜牧業在嵐安貴瓊人經濟生活中占有很大比重,當時嵐安為茶馬貿易市場,漢官和漢商以茶葉、鹽巴交換康藏地區少數民族的牛馬。嵐安的畜牧業也很發達,毛織品如毪子裹腿非常有名。至今50歲以上的還會織毪子。

嵐安貴瓊人放牧以堡子為單位,每家養有大小牲畜數十頭,交擅長放牧的人集中管理。這樣管理既得法,又節約勞力。讓其他人專心農業和其他生產勞動,如織毪子、養蜂等。這種情況直到新中國建立後基本仍舊。

當地傳統牲畜為牛馬羊,羊有山羊和綿羊。傳說從前羊群多,羊毛織品也很多。牛肉為主要肉食,馬為主要力畜。羊的用處在日常生活中最大,如治病敬神,人死後確定死亡原因,卜算吉凶等,均須殺羊。穿的毛織品主要是羊毛。但到明代以後,畜牧業在經濟生活中的地位下降。這種衰落主要是伴隨著康藏大道南移和茶馬貿易的衰落而來。

新中國建立前,嵐安已有水磨,但很小,不開齒,而鑽"滿天星",因此磨的糧很粗。安裝繩吊的開齒大石磨,是從外面漢區引進的。

傳說明代以前,嵐安貴瓊人的土地均為自耕,當時土地也不多。明代墾地較多,但也沒有出租的。到清代,經濟比較發達,用錢作貨幣。隨著貿易交換的發展,才開始出現土地出租買賣。租子採取分莊,即對分制,租種者給出租者若干背或批(當地一種計量單位)糧食。至於借貸,其利息為加五加六,即為5%、6%。

這種租佃關係一般僅限於本民族內部。從前嵐安有對外來人不準招佃出租和買賣土地的規定。外來人必須是頂門缺戶才能耕種這裡的土地,即某戶人死絕了,外來人願頂這家的門戶,才可以耕種絕戶的土地。但耕種人心須向絕戶的族長租種並向其交租。

在明代,嵐安堡子因系茶馬貿易市場和古道要站,故堡子就是街子。後來大道南移,嵐安街子也不存在了。

嵐安的民歌民謠,傳說故事較多,如《九仙燈》、《兩個神仙鬥法》等,可惜很難譯成漢文。前幾年用藏語文整理翻譯了一些,因貴瓊語與藏語不同,將貴瓊語改成藏文就失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