崞陽鎮

崞陽鎮

崞陽鎮,為崞縣故城,1958年遷至原平,現位於原平市北面,地勢平坦,耕地肥沃,是我市重要的糧食基地。全鎮人口28157人;總戶數9174戶。近年來,養雞,養豬漸成規模,綠色蔬菜種植髮展喜人。交通方面,鐵路京原線,公路108國道、大運高速路縱貫全境,交通便利。最新開發的大營溫泉度假村,以環境優雅、水溫高成為華北地區首屈一指的渡假勝地。歡迎八方人士旅遊觀光。

基本信息

鎮情概況

崞(guo)陽鎮位於山西省原平市區北部18公里處,地理坐標為東經112°45′,北緯38°53′,東臨滹沱河,南接大林鄉,北鄰沿溝鄉,西北是段家堡鄉,西南是大牛店鎮。是原崞縣縣城所在地,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商業繁榮,文化發達,是以商貿、物流、旅遊為主的原平市域北部中心城鎮。

面積人口

全鎮土地總面積為153.7平方公里,總人口3.2萬人,人口密度209人/平方公里。其中農業人口2.8萬人,非農業人口4千人。其中鎮區人口15261人,常住人口為10052人,耕地8.6萬畝,下轄46個行政村。

經濟數據

2007年底,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達49450萬元,人均純收入3015元,完成稅收1488萬元,其中國稅1407萬元,地稅81萬元。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25049
12718
12331
家庭戶戶數 7453
家庭戶總人口(總) 25026
家庭戶男 12698
家庭戶女 12328
0-14歲(總) 5571
0-14歲男 2753
0-14歲女 2818
15-64歲(總) 16762
15-64歲男 8671
15-64歲女 8091
65歲及以上(總) 2716
65歲及以上男 1294
65歲及以上女 1422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22550

鎮下轄村

東關村 北街村 倉街村 城西村 西街村 平定街村 南關村 小關村 太平莊村 白彪村 上合河村 下合河村 樊家莊村 泊子村 上王村 下王村 卜家溝村 上吉村 大樂溝村 西橋村 東橋村 莊頭村 鄭家營村 沙溝村 唐昌村 璜珥村 白村 沙河村 下韓村 南韓村 上韓村 曹家莊村 白家灣村 上石寺村 中石寺村 下石寺村 天晃村 上豐窪村 下豐窪村 南村 杜家口村 雷家峪口村 香菸村 平山樑村 黑溝堰村 大道口村 廣山村

自然資源

崞陽鎮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和水資源,當地黃土質地細膩,是制陶、燒磚的好材料,西部地區砂石儲量豐富,白灰、石料、砂子,耐火材料行銷各處。工業生產發展強勁,企業星羅棋布,市場繁榮,個體商業發展迅猛。全鎮商業網點達508個,銷售收入達1.5億元。

從上世紀末至本世紀初,鎮內陸續實施了國家農業綜合開發工程和國家生態工程建設,為全鎮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基礎,並於2000年建起了省級農業生態科技示範園區。

旅遊資源

崞(guo)陽鎮境內現存古建築主要有古城牆、古城門、教堂、文廟、吉祥寺、千佛寺、觀音閣和普濟橋,有經歷千年的乾隆泉、崞縣八景之一的崞山疊翠等,旅遊資源非常豐富。

崞(guo)陽歷史文化遺存景點:

★★★崞陽明代古城門及城牆。最早記載為,西晉永嘉四年(公元310年),并州劉琨遷徙陘北五縣之地民於陘南,部分分布於今崞陽城,立城城邑但當時未稱縣名。至北魏時置石城縣,隋大業二年始稱崞縣。明萬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崞陽始建城池,用磚石砌築。明崇禎七年(公元1634年),崞陽修築四座城門,東為保和門,西為臨沱門,北為定遠門(後改為寧遠門),南為景明門。

★★★★崞陽普濟橋俗名南橋,橫跨在原平市城北20公里的崞陽鎮南門外河流上。創建於金泰和三年(公元1203年),以後歷代曾予補修。至今仍保持了宋、金時期的石橋雄姿和瑰麗藝術。橋用行鏨石和雕刻石砌成,主橋全長30米,跨度8米,券高7米。兩端各有一引橋,二小券,以分洪水。 橫跨在原平市城北20公里的崞陽鎮南門外河流上。普濟橋創建於金泰和三年(公元1203年),以後歷代曾予補修。至今仍保持了宋、金時期的石橋雄姿和瑰麗藝術。橋用行鏨石和雕刻石砌成,主橋全長30米,跨度8米,券高7米。兩端各有一引橋,二小券,以分洪水。大小券口均為石料橫鏇,券口之邊均有造型精美的石刻浮雕。大券口的兩邊,中間雕有石獅頭,余者均勻分布雕有故事人物的浮雕組畫16幅;小券口邊上雕有皎龍出水及九針圖案。浮雕均典雅古樸,寓意深遠,造型優美,精巧別致。

★★★★★崞陽文廟始建於元大德年間,原占地面積近兩萬平方米。歷經明清兩朝多次修葺,建築龐大、氣勢恢弘、規制完備。計有大成殿7間,東西廊房各10間,戟門5間,欞星門坊5間,敬一亭5間,小石林亭5間,泮宮坊3間,德配天地坊3間,道冠古今坊3間,金聲玉振坊3間,庫房3間,廚房3間,宰牲房3間,守廟住房3間,崇聖祠3間,名宦祠3間,鄉賢祠3間,尊經閣上3間、下5間,文昌祠3間,樂樓3間,文昌三代祠3間,魁星樓1間,忠義祠3間,明倫堂3間,節孝祠3間,教諭署講堂3間,訓導署大門3間,講堂5間,儀門內正廳3間,儒學大門1間等百楹建築星羅棋布,構設精巧。

★★★崞陽關帝廟位於崞陽鎮東關。據碑記載,關帝廟始建於明代,清代重修。關帝廟座北向南,原有關公殿、戲台、東西配房、聖母殿、三義殿、龍王殿、山門等建築,構成總體平面為長方形。現戲台、西配房已無存,余其皆完整。 關公殿面闊、進深均為三間,前有廊子,並有磚鋪月台,四周有石質欄桿,欄桿左右各有望柱四根,前有八根。題記為清鹹豐元年重修。 關公殿後有小式木作聖母殿、龍王殿、三義殿各三間,均系晚清建築。山門有台階十四階,逐級而上,又有台階八級,並有磚鋪平台,四周有磚砌花欄。山門門額上書“關帝廟”,門前有照壁一座,石獅一座。 現存建築具有古建築及藝術價值,是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崞陽吉祥寺原來叫岱(泰)山廟,供奉的是東嶽大帝黃飛虎,解放後是鎮政府的辦公所在地,保存基本完好,現在又進行了大規模修整。大殿建於明成化年間,四柱三間,直曲翹角歇山頂,屋脊雕花,兩端有獸首,前後廳連線緊湊,渾然一體,其造型精妙獨特、灑脫靈逸。殿頂除青灰瓦蓋頂外,還有綠、黃琉璃瓦拼成裝飾圖案。殿前築有寬闊的月台,青磚鋪地,石欄桿、石欄板相圍,中間築有石條台階。據《崞縣誌》載:“岱山廟在崞縣南關路東,創建於元至治三年,趙杞施地四畝募眾建成,明成化中知縣徐壽、縣丞閻莊率耆老杜鳳捐資重修,乾隆四十年、嘉慶二年、道光二十五年、鹹豐二年屢次重修,各有碑記,邑人劉通泉施地五畝,每年三月二十八日祭祀,體制完備”。在整修大殿時拆出一根梁,上面記有“明成化十八年更修”字樣。另外還從坍塌的山牆裡挖出許多已破碎的壁畫殘片,依然可見色彩艷麗、線條流暢的特點,一方“天狗吠月”的圖畫還很完整。

★★崞陽(縣)城隍廟,位於崞陽中學內,應始建於西晉末,後歷經毀壞重建。《崞縣誌》中記載:“城隍廟在縣城東北隅,創建年代久,明宏治七年知縣陳志重修,關西薛敬之紀石。雍正二年、乾隆二十八年知縣顧弼、嘉慶二年知縣陸如岡、道光二十五年闔邑士民屢次修葺各有碑記,每年九月初九致祭。”現正大殿保存完好,東西有配房,廂房並列,大殿周圍有完整石欄桿,上有精美雕圖,下兩側兩眼古井。

★★崞陽天主堂(位於崞陽城東文廟旁),位於崞陽城東文廟旁,為晚清時西式建築,1924年義大利人由太原經崞縣傳入崞縣城,義大利公教在崞縣城後東街設立教堂,主教高毓謙。可惜教堂現在已經破敗,而今入內,夏天涼爽宜人,建築高大,壁刻精緻,仍可領略當時之神勢。

★清崞縣縣衙,慈禧西逃時崞縣的落腳地,位於原平二中內(殘存)。

★崞陽原基督教堂遺存(位於平定街,郵局旁),原平市崞陽鎮(原崞縣)基督教堂是1889年清光緒15年由英國牧師司徒購建並主持崞縣教會事工,常住崞縣城教堂。教堂坐落在南街(現平定街),占地面積10畝,建房108間,男女學校各一所(校址在教堂院)。現有石碑一座,在致遠學校門口鋪著,現在郵局北面就是“教堂巷”,門洞上還有“基督教”三個字。一九四六年英國司徒牧師賀天美等先後回國,教堂被縣政府和稅務所占用。

以下紅色革命文化紀念點:

★★中共崞縣特別支部舊址。位於崞陽鎮首舒街11號院,這裡曾是1933年中共崞縣特別支部成立時的舊址。原平市(舊稱崞縣)曾是我黨早期活動較為活躍的地方之一。1926年、1930年,共產黨兩次在崞縣建立過組織,但都遭到了敵人的破壞。1933年2月,中共河北省委交通員邢志尚由北平回到原平,秘密發展了6名黨員。同年9月,中共山西特委派李舜琴、梁膺庸、阮香蓮(女)來到崞縣,與邢志尚著手恢復和發展黨的組織。9月13日,4人在首舒街5號(今為11號)院裡成立了中共崞縣特別支部,李舜琴任書記,邢志尚、阮香蓮任委員。12月,特支領導了震驚全省的崞中學潮。首舒街5號院作為黨在崞縣的領導機關地址,召開過多次黨的重要會議,一直領導著崞縣的進步活動。

★續範亭紀念堂原址,位於原平二中(原範亭中學舊址)內,始建於1952年,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德育基地和國防教育基地。

★崞陽鎮烈士堂,位於平定街(玉皇廟巷口),紀念為解放崞縣而犧牲的將士。

歷史沿革

在過去漫長的歲月中,崞陽(原來的崞縣)無論在哪個朝代都倍受重視。有資料記載,崞縣在明朝就修建三重城牆,城內店鋪40餘家。文廟始建於元代,占地面積近兩萬平方米,殿、祠、坊、閣、亭、台、樓、榭等百楹建築星羅棋布,構設精巧,場面壯觀,氣勢恢宏,是原平歷史上一座極具魅力的儒學聖地,可想而知其昔日的繁華和歷史上的重要地位。

現在的崞陽城,最早建於晉懷帝永嘉四年(310),當時由於拓跋猗盧助劉琨大破白部劉虎,而恃功求以陘(音刑)北之地為其封地。劉琨無奈,將雁門郡的樓煩、馬邑、陰館、繁峙、崞縣(皆在今山西境內)五縣的人民遷徙到陘南,而騰空的五縣劃歸拓跋猗盧,部分置於現在的崞陽,立城邑但未有縣名。永嘉末(313)縣廢,為鮮卑族領地。十六國前期屬雁門郡原平縣境地,東晉元興二年(410)置石城縣,隸屬秀容郡。武定四年(547)改為廓州,領廣安、永定、建安三郡。北齊時為北顯州屬并州省,北周又復石城縣屬并州總管府。隋開皇五年(585)為石城縣屬代州,十年(591)改為平寇縣屬代州,屬雁門郡,至大業二年(606)正式始稱崞縣仍屬代州。唐貞觀初,崞縣屬河東道代州管,五代後一直沿襲崞縣至金初為河東北路代州管,金(1128)改為崞山軍。元太祖十四年(1220)升為崞州,屬冀寧路。至元三年(1266)屬太原府。明洪武二年(1369)改為崞縣,洪武八年(1375)屬太原府代州管。清雍正二年(1724)直隸代州,仍稱崞縣。民國屬雁門道,亦稱崞縣。抗戰時期,崞縣曾按太同(太原——大同)公路分為東西崞縣,1946年合併崞縣,解放後至1958年12月人民政府仍設縣治於此,後改屬原平縣。崞縣在此達1350年,至2010年,崞陽城曾治縣整整長達1700年!

但在整個歷史過程中,崞縣縣城在元末時遭遇了一場戰亂,致使崞縣古城全城覆滅。對這場戰亂,在民間一直有兩個傳說“盔挖崞州城”和“火燒萬家莊”。他們幾乎發生在同一時間,元末至正二十八年(1368)秋,朱元璋遣副將常遇春和傅友德為正負元帥,由太原步騎入境,分東西兩路進兵,元兵不敵撤入崞州城內固守。因城池堅固,易守難攻,久戰不決。常遇春下令東路退於樓煩城內(今大陽村),西路退駐萬家莊(今大林鄉一帶)。因戰事緊急,常遇春焦慮不安,臥床難眠。一日凌晨時分,常遇春好不容易昏昏入睡,睡夢中竟高喊一句“火燒萬家莊”!守候的軍兵誤將常的夢話當作發號軍令,立即執行。頓時千家火起,萬民遭殃。待常遇春醒來,悔之晚矣。後常、傅兩路兵馬從城外用頭盔掘土暗挖地道,城池方破。由於歷史久遠,兩個傳說自然無從考證,但最起碼說明一點,崞縣古城堅固雄偉!

行至崞陽鎮下車後,一條寬闊而繁華的水泥路通向太陽升起的地方。街道兩旁商店琳琅,人口參雜,卻不顯亂。

從中南門“明景”門拍到北門“寧遠”;從城南文廟看到城東武廟。拍了許多,也看了許多,直至走到一段土崖面前,我們幾個起了爭論,據考證,這段土崖就是元末被毀的城牆。立在文廟後面的這段元朝古城牆,一直在守護著這位飽經滄桑的文化使者:崞州文廟始建於元大德年間,為三晉大地上現存極少的州級文廟。明洪武三年知縣周英重建,明中期和清前期多次修葺。其占地面積闊大,當在百畝左右。有大成殿七楹,東廡十楹,西廡十楹,戟門五楹,欞星門坊五楹,敬一亭五楹,小石林亭五楹,禮門一楹,義路一楹,崇聖祠正殿三楹,大門一楹並殿內暖閣三座,抱廈一楹,名宦祠三楹,鄉賢祠三楹,尊經閣上三楹下五楹,文昌祠樓三楹,樂樓三楹,文昌三代祠一楹,魁星樓一楹,忠義祠三楹,明倫堂三楹,節考祠正庭五楹,以及教諭署、講堂、訓導署、射圃、宰牲所等多處。在文廟南還有牌坊三座,均勻分布在東西中三個位置,分別為金聲玉振坊、德配天地坊、道冠古今坊。試遙想當年,百楹建築星羅棋布,構設精巧;飛檐斗拱,靈動飄逸。凡空闊處,皆松柏參天,綠蔭如蓋。可如今,只剩禮門、影壁、欞星門、泮池、戟門和大成殿、小石橋,並以極快的速度在消失著。

出了文廟向南走,就可以看到被譽為“小趙州橋”的南普濟橋。與之相對應的是北來宣橋,可惜來宣橋在1952年毀於地震,雖重修,卻早已失去了當年的風采。兩橋建於金泰和三年(1203),是一名義士廣籌錢財建造的。南普濟橋,長30米,寬8米,高7米。南引橋長28.5米,北引橋長34.5米。橋邊石制護欄高約0.9米,分別置望柱20根,欄板19塊。方正的望柱頂部有仙桃、石榴、佛手等果品石雕,欄板系整石卷邊鏤花。遺憾的是,早年石橋上的兩座木質牌坊和百通碑刻已不知所蹤,空留800載風雨滄桑!

書接上文,元末被毀的崞縣古城於朱洪武八年(1375),在古城舊址處成見城池,為了防止旁邊滹沱河河灘潮濕淫浸城牆,便將東牆向西挪移了數百米,使內城變得更加小巧玲瓏,但並未脫離原中軸線。明景泰元年(1450)年,新的城池已頗具規模。萬曆二十七年(1599),巡撫魏允貞命知縣袁應春磚包城牆,新城愈顯雄姿英發。後設四門,東名“臨沱”,西名“保和”,南名“景明”,北名“寧遠”。接著在隨後幾年內的多次修葺、增大。至崇禎七年(1634),知縣馮夢熊修築四大城門城樓,古城更加完美。但在抗日戰爭時期與文革時期,古城慘遭破壞,面目全非。特別是在文革時期,更是給古城的光輝上抹了不盡的悲哀:一名“北範亭,南康傑”的範亭中學老師被殘忍的用鐵絲掛著十幾斤重的城磚吊在脖子上,讓其低頭“認罪”。最終,該已過知天命之年的老教師難忍其辱,從城樓上跳了下去。敵人沒有打敗我們的人民,因為我們有五千年的文明;而我們卻用歷史的文明去摧殘我們自己的人。嗚呼!天道之行,今兮何兮?

隨著歷史的變遷,歲月的浸漫,往昔的40多處寺觀樓閣在已煙消雲散了。只剩染著許多人鮮血的古城牆和文廟、普濟橋、關帝廟、岱山廟、城隍廟、龍王宮與天主教堂等多處景觀遺存。我們沒有理由不相信,古城牆下這些明清時的舊宅老店與寺觀樓閣曾經是多么耀眼光輝,而如今,只留下一聲聲撫古思今的嘆息…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