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崙關戰役博物館

崑崙關戰役博物館

崑崙關位於南寧市東北面約50公里的崑崙山和領兵山之間,崑崙關戰役博物館就座落在領兵山上。占地總面積40畝,建築總面積3353.15平方米。博物館建築總高23.176米,分地上一層、地下半層,地上一層面積3101平方米。博物館分為序廳、浴血崑崙廳、前廳與緬懷廳等四個展廳和一個待建的多功能廳,並設有接待室和辦公管理用房。博物館正門外牆的“V”字型結構,用86噸大理石製成,象徵勝利之意。博物館前廣場東面設定的“魂兮歸來”方尖碑陣,記載著國民黨陸軍第五軍陣亡約3400名將士共有220個姓氏。

基本信息

簡介

崑崙關戰役博物館位於賓陽縣思隴鎮與南寧市興寧區崑崙鎮交界處,

崑崙關戰役博物館崑崙關戰役博物館
博物館建築總高23.176米,分地上一層、地下半層,地上一層面積3101平方米,分為序廳、浴血崑崙廳、前廳與緬懷廳等四個展廳和一個待建的多功能廳,並設有接待室和辦公管理用房,地下半層,建築面積452.5平方米,設機房、庫房等,博物館前廣場東面設定的“魂兮歸來”方尖碑陣,記載著-陸軍第五軍陣亡約3400名將士共有220個姓氏,博物館正門外牆的V字型結構,用86噸大理石製成,象徵勝利之意,博物館正面外牆的五幅淺浮雕畫像,由廣西書畫家張達平先生繪畫,描述和表達了崑崙關戰役的主題場景畫面。

崑崙關戰役

1939年秋,日軍為封鎖中國後方,阻止中國取道越南運送物資,同時積極準備發動桂南戰役,以侵占中國通往西南大後方的沿海交通線。11月15日,日軍集結10餘萬人,由北部灣開拔,向廣東北海(今廣西壯族自治區)大舉進犯。日軍第五師團及台灣旅團主力在海、空軍掩護下,在欽州灣登入。11月16日登入日軍占領防城,17日占領欽州。11月24日,日軍第五師團第十二旅團在空軍掩護下,攻占南寧。隨後,日軍北犯桂南要隘崑崙關。崑崙關在南寧東北50公里處,山巒起伏,地勢險要。從南寧至柳州的公路從此通過,是由桂南進入桂中腹地必經之道,是南寧的重要門戶。從11月29日起,日本空軍出動五六十架飛機分批輪番轟炸中國守軍陣地。12月4日,日軍占領崑崙關,即以一個旅團的精銳部隊扼守,並在該關以北的仙女山、老毛嶺、四四一、六五三、六○○、羅塘南等高地,以及立別嶺、枯桃嶺等地,修築據點式的堡壘工事,企圖固守。雙方處於對峙狀態。
12月16日,國民黨第五軍軍長杜聿明奉命率部擔任對邕(寧)賓(陽)路的正面攻擊,意在先行擊破崑崙關及八塘附近之敵。其作戰部署是:以鄭洞國榮譽第一師正面戰鬥;戴安瀾二○○師為總預備隊;邱清泉新編第二十二師迂迴敵後進出南寧以北,向六塘守敵攻擊,以截斷南寧、崑崙關交通聯絡,孤立崑崙關之敵。12月18日,第五軍在戰車、炮火掩護下,對崑崙關日軍發起攻擊。鄭洞國師與日軍展開白刃戰,首先占領仙女山。當晚,各部乘勝夜襲,相繼占領老毛嶺、萬福村、四四一等高地,最後攻占崑崙關。19日午後,日軍在飛機掩護下,進行反撲,奪取崑崙關。雙方展開反覆爭奪。27日,是崑崙關爭奪戰最激烈的一天,中國空軍第三大隊出動6架飛機支援陸軍戰鬥。雙方傷亡甚重。杜聿明經過縝密的觀測,了解崑崙關周圍地形和敵陣地兵力火力,決定採取"要塞式攻擊法",逐步縮小包圍圈。其部署是:令第二○○師副師長彭壁生率部從公路左側越過崑崙關,形成包圍之勢;邱清泉師把戰車埋伏在公路兩旁的叢林地帶;鄭洞國師則加強右翼攻勢,進入崑崙關內敵軍縱深陣地,將敵指揮部及炮兵陣地摧毀,並乘勝攻擊,大敗敵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