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崙冰川

崑崙冰川

喀喇崑崙, 巴爾托洛(Baltoro)冰川位於錫卡都東北約120公里。有超過70公里長,在7天以上的徒步里,你將通過許多具有挑戰性的高峰和4座8000米山峰:K2,布洛阿特峰和加歇布魯峰群。每年平均有3000人登上Baltoro冰川,到達Concordia再上K2峰,包括受僱於探險隊作背夫的Baltistan當地居民和在東部Siachen冰川上與印度對抗的巴基斯坦軍隊。在2008年超過95人次登山探險和大約5000登山參觀了Baltoro冰川。

基本簡介

喀喇崑崙山脈以大喀喇崑崙山為主脈,綿延

崑崙冰川 崑崙冰川

數乾公里,呈西北一東南走向,聳立在中國新疆和巴基斯坦實際控制的克什米爾邊界上。喀喇崑崙山是世界中、低緯山嶽冰川最發育的地區,山勢高大、寬闊,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峰眾多,冰川規模巨大,雪線海拔5000米左右。山脈上高峰密集,包括喬戈里峰在內,這裡緊密相連地排列著4座8000米以上的世界級著名高峰:喬戈里峰東側為布洛阿特峰,海拔8051米;依次還有加舒爾布魯木I峰,海拔8080米;加舒爾布魯木II峰,海拔8028米。世界上l4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在這裡就占了近三分之一 。

“喬戈里”,塔吉克語,意為“高大雄偉”。喬戈里峰海拔8611米,它是喀喇崑崙山脈的主峰,也是世界上第二高峰,國外又稱K2峰。喬戈里峰位於東經76.5°,北緯35.9°,座落在喀喇崑崙山的中段。屬中國的一側,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葉城縣境內。峰區有音蘇蓋提冰川,長約42公里,是中國境內已知的最大冰川,其融水注入葉羌爾河。北側的冰川叫喬戈里冰川,地形複雜多變。冰川表面破碎,明暗冰裂縫縱橫交錯。冰川西側山谷為陡峭岩壁,滾石、冰崩、雪崩頻繁。

三大尖山

加舒爾布魯木峰,海拔8080米,位於

喀喇崑崙山脈以大喀喇崑崙山為主脈 喀喇崑崙山脈以大喀喇崑崙山為主脈

東經76.7°、北緯35.7°,坐落在喀喇崑崙山脈的主脊線上是喀喇崑崙山脈的第二高峰也是世界上名列第11位高峰。它距喬戈里峰東南方向26公里,是中國和克什米爾地區(巴基斯坦實際控制區)的界峰。“加舒爾布魯木”,意為“閃爍著光芒的山嶺"。主峰加舒爾布魯木I峰山體高大,溝谷陡峭,形如一座巨型金字塔。東坡陡峽谷中是阿魯爾清冰川和奧爾杜克冰川,冰川上有許多又深又大、縱橫交錯的明暗裂隙。

崑崙冰川 崑崙冰川

加舒爾布魯木爾峰,海拔8028米,位於東經76.7°,北緯35°,坐落在喀喇崑崙山脈的主脊線上。 它是喀喇崑崙山脈的第四高峰,也是世界上名列第13位的高峰。它距喬戈里峰東南方向直線距離約21公里,是中國和克什米爾地區(巴基斯坦實際控制區)的界峰。 加舒爾布魯木爾峰溝谷陡峭,峰額直插雲霄, 陡峭的坡壁上冰雪覆蓋,北側地形尤為陡峭複雜,雪崩頻繁。

在喬戈里峰東南12公里處是布洛阿特峰,海拔8051米,位於東經76.6°,北緯35.8°。布洛阿特峰是喀喇崑崙山的第三高峰,也是世界上名列第12位的高峰。布洛阿特峰山勢巍峨,常年覆蓋著冰雪。它有三條主要的山脊:北山脊、南山脊和西南山脊,其中北、南山脊為喀喇崑崙山脈的主脊線,也是國界線,在這兩條山脊上分別是中央峰(8016米)和北峰(7538米),這三座高峰挺拔突兀,直刺青天,故而當地人稱之為“佛洛青日崗”,意即“三尖山”。

崑崙山

崑崙山是中國西部一條十分重要的山脈,山體頗為壯觀。一般山脊海拔5000-7000米,分東西二段,東段又分南北二支,北支叫做阿爾金山;南支可可西里山。各山都有冰川發育,雪線由西向東升高。山嶽冰川集中分布於中西段的卡拉哈什河與科里雅河間。

慕士塔格峰,海拔7546米,位於東經75.1度,北緯38.5度,在新疆阿克陶縣與塔什庫爾乾縣的交界線上,屬西崑侖山脈,與公格爾峰,公格爾九別峰並稱東帕米爾高原三高峰。崑崙山西段與帕米爾高原東緣之間的慕士塔格峰(海拔7546米)的冰川比較發育,其山頂平緩,呈穹形隆起,出現一種特殊形態的冰帽,許多冰川從冰帽向四周溢出。這個峰區的現代冰川極為發育,冰川類型也較齊全。有大小冰川93條,總面積達1000平方公里。最大的冰園川冰川長達18公里,冰厚300米左右。巨大的冰川固體水庫為河流提供了充沛的水源,新疆最大的車爾臣河就發源於慕士塔格峰的西北冰坡。冰川的活動性很強,冰雪崩頻繁,經常發出可怕的爆裂聲。

公格爾峰是西崑侖山脈上的第一高峰。山峰呈金字塔形,峰體陡峭,平均坡度約45度,山峰主要以4條主山脊為骨架:北山脊、西山脊、南山脊、東山脊。山坡浮雪深厚,有高差達300米左右的雪崩區。

公格爾九別峰是西崑侖山脈上的第二高峰,由於山上終年積雪,猶如牧民頭上所戴的帽子, 所以當地牧民就稱它為“公格爾九別”,語意為“白色的帽子”。

公格爾山地區山勢險峻,一般在7000米以上,現代雪線約為5900米,因而冰川規模與冰川地貌都很發育。延伸幾十公里的克拉牙依拉克冰川從公格爾和公格爾九別群峰腰間傾瀉而下,冰雪厚度甚至可達百米,冰峰雪坡彎申錯落,明暗裂縫叢生其上;更有懸垂冰川,它吊臥在山體上部,似乎隨日寸都有崩塌的可能。由於多種原因,該地區雪崩頻繁,小規模雪崩隨時可見 ,大規模雪崩也常常發生。1983年5月末,該地區發生一次5.5級地震,從而引發了落差達 1000-2000米的罕見雪崩,其時地動山搖,雷霆萬鈞。

崑崙冰川的變化

全球範圍內大多數冰川的消融多少都有所加速,在高亞洲許多地方都有“正在消失的冰川”之類的報導。然而,印度河和葉爾羌河上游流域的情況卻截然相反。這裡的冰川幾十年來毫無變化,喀喇崑崙—喜馬拉雅的許多冰川開始加厚並前進。這不僅與亞歐大陸的冰川的整體情況完全相反,與喀喇崑崙冰川曾經的趨勢也是相悖的。整個二十世紀,這裡的冰川同樣在消失和退縮。毫無疑問,冰川的加厚和前進是對氣候變化一種相異的地區性反應。在大多數冰川消融的大背景下,這看起來似乎是件好事,但這也可能成為一種誤導,因為前進的冰川同樣會帶來危險。

印度河和葉爾羌河上的許多冰川存在著迫在眉睫的問題,它們的前進曾經導致了大型的冰壩和水災的泛濫。把眼光再放遠一點,現有的以及規劃中的水資源利用項目如 果依賴冰川融水的河流,或者面臨冰川洪水和淤積的危險,就會有重大問題。但是,最大的挑戰還不是這些,而是來自信息和監控的不足,以及對這些高海拔冰川有限的科學認識。那些只是基於假設而非實證的誤導性或誇大性的報告也是一個問題。一些姿態很高的報告指出冰川的消融對印度河流域的威脅近在眼前,認為其它地方的冰川危害,特別是冰川退縮相關的“危險的湖泊”同樣會發生在喀喇崑崙。在這一點上它們恰恰是錯誤的。

同時,如果說冰川退縮是高亞洲大部地區的主要趨勢,但各種證據表明不同山峰的情況大不相同,即使是在同一條山脈。2006年對中國西部和青藏高原5020座冰川進行的一項調查表明,冰川消融的情況確實差異巨大。調查還發現894座冰川(約占18%)在近幾十年是前進的。2009年印度發表的一個報告,也對之前許多報告中關於喜馬拉雅冰川退縮的極端情況以及在此基礎上進行的預測提出質疑。

但我的意思決不是說氣候變化在喀喇崑崙並不是一個嚴重的問題。每片河谷里的農民都說幾十年來冬天越來越短,雪越來越少,雨越來越多。夏天的暴風和雨水增加了。以前秋天清澈、晴朗的天氣對穀物、果實以及冬貯飼料的晾曬以及村民們收穫期間的各種活動十分有利,但這種好天氣已經一去不復返。由於乾燥日子不多,潮濕和發霉問題日益嚴重,風雨威脅著糧食收穫,毀壞了建築。實際上,在冰川所面臨的各種問題中,最為緊迫的應該就是山地聚落所遭遇的這些危害。這指的是較低海拔地區村落的問題,這裡的暴雨越來越頻繁,越來越嚴重,特別是1992年9月9日的那次。當時暴雨引發了岩崩和土石流,許多村子遭到破壞, 道路被封,遊客被困。因此,我還要再強調一次:冰川前進也是對氣候變化的一種反應,而且不一定是件好事情。

儘管從19世紀中期以來,人們一直在對喀喇崑崙的冰川進行報告和討論,但在空間和時間上都支離破碎,而且質量參差不齊。這裡的冰川從來沒有得到過持續的監測,亞洲腹地的冰川幾乎沒有哪個符合“世界冰川監測服務”的標準,也就無法被其追蹤。因此,要呼籲世界關注這些冰川,至少應該強調必須有可靠的數據以及對這座世界最高山脈上氣候—冰川的互動進行更好的把握。

高亞洲的冰川覆蓋面積達到11萬平方公里,已經被確認的冰川數量超過5萬座。這些冰川集中分布在數十座山上,構成了中亞、南亞和東南亞所有大河的分水嶺。印度河上游和葉爾羌河流域的冰川面積有2.1萬平方公里,其中較大的一片分布在大喀喇崑崙山脈,約有1.65萬平方公里。兩極地區之外,大多數最大型的谷地冰川都分布在這裡。在 5000多座獨立的冰川中,最大的12座就占據了一半的面積。冰川融水為印度河和葉爾羌河提供了40%以上的年徑流量,對下游千百萬人民的生活有舉足輕重的影響。20世紀前60年,喀喇崑崙冰川覆蓋面積減少了10%,但這幾十年卻沒有明顯減少。值得注意的是,許多冰川正在前進。

對於只有“正在消失”的冰川才會引發危險,或者與其縮小的程度成比例之類的說法,我們必須我們必須有所權衡。這當然是引起關注的一個原因,包括對現象本身以及 對其背後人類活動引起氣候變化的意義。但前進的冰川並不一定是好的。在多數冰川化的山區,當然包括喀喇崑崙—喜馬拉雅地區,近代以來最糟糕的情況就是由小冰河期的冰川面積擴大造成的,這一時期持續了大約七百年,正好在100年前終結,其間北半球所有的冰川都增大了。還能在喜馬拉雅的村鎮中聽到由此引起的種種傳 說和恐慌。1910年到1960年代發生的大規模冰川縮小,實際上只是小冰河期積存的冰消融而已,這一進程還沒有完全結束。如今的冰川仍然比幾個世紀之前要大。與此同時,喀喇崑崙冰川的前進現象也不只是說明了這裡對氣候變化有相異反應,繼小冰河期之後,它讓我們再次看到了冰川增大造成危害的可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