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幀

崇幀是我國明朝時期最後以為皇帝朱由檢的年號。

原名:朱由校

性別:男
朝代:明朝
民族: 漢
生卒年:生於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
享年: 39
執政參政時間: 公元1627至公元1644
廟號:崇幀
諡號:朱由檢在位17年,甲申國變,以身殉國,弘光朝追謚為思宗,清朝則追謚為懷宗,因此史稱思宗、懷宗。

生平簡介

史書里對他評價綜合一下就是:“他在位十七年,一直勤政理事,雞鳴就起床以至夜晚都不睡覺,往往焦勞成疾。節儉自律,不近女色,宮裡從來沒有宴樂之事。”崇禎是一個優點與缺點都突出的人 崇禎曾把宮中萬曆時所儲藏的上等遼參在集市上買掉,換回數萬兩銀子聊補國用。

某日思宗聽講官給他講書時,所穿內衣袖子已破損,留在外面很不雅觀,不時的把它塞進去遮掩。 崇禎十五年七月初九因為“偶感微恙”而臨時傳免早朝,遭到了內閣輔臣的批抨。崇禎感激而又羞愧,特親 筆寫了手敕,對輔臣進行褒獎,對自己進行了虛心的批抨。

但崇禎性格上的缺點也是強烈和極端的,“剛愎自用,急躁多疑”。

崇禎期間內閣輔臣走馬燈似的換了五十個,換了十四個兵部尚書,一直未形成一個穩定的內閣.所殺大臣不計其數,僅總督就有七人,巡撫十一人。

我認為他還有一個重大性格缺陷,就是極度過於自尊,也就是死要面子。這從三件事就能看出來。這三件事是“南遷”,“與後金議和”,“冤殺袁崇煥”,三件個個都是能置他於死地的重要事件。

1.南遷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五日,明總兵唐通以居庸關降,李自成的農民直接對京城形成包圍之勢,崇禎明白大勢已去,遂謀劃南遷。本來南遷之事,直接關係到皇帝本人生命是否能存活,這種事情,只要皇帝一人拍案定奪就可以實行,縱使有人提出反對意見也無所謂。但崇禎死要面子,認為南遷就是逃跑,置祖宗宗廟,江山社稷於不顧,恐遭後世恥笑。過於自矜,非要召集群臣商議此事,他的意思希望大臣合力懇請他南遷,他在力辭幾次,最後不得不接受群臣好意,體面地寫開京城。可這層意思他又不能直接說,那當然大家不明白啦。群臣還以為皇上真的是讓他們討論留京與南遷那種戰略好呢,結果就有不少人提出各種冠冕堂皇的理由,認為不可南遷。三月初四崇禎最後一次提到“南遷”,仍然有些大臣建議固守京師,還說出,讓太子監國南京,崇禎無奈在被逼出了一句慷慨之言“國君死社稷”,然後他緊跟著快忍不住哭似地又說了一句:“朕想往哪裡去!”。

三月十七日早朝,崇禎懶得再說任何的廢話,北京在李自成猛攻下眼見守不住了,他召集文武百官商議,君臣相對而泣,束手無策。看著哭天抹淚的諸臣,這時想跑也來不及了,只是用手指在桌案上寫下“文臣個個可殺”,讓身邊的司禮太監看了看,隨手抹去。這明顯是針對文臣阻他南遷而有感而發的。崇禎沒有南遷,所導致的直接結果是明末政局中的明朝、農民軍和後金三股勢力制約相持局面過早崩潰,本來明最基本的是可以劃江而治。由於崇禎(包括太子)這個神經中樞自我毀壞,餘下力量分散,內部矛盾重重,自相殘殺,南明朝廷很快滅亡。

2.與後金議和

因為南宋岳飛秦燴事件,導致以後的朝代若與蠻幫議和,“皆背認為賣國”。

到了崇禎十四年年底,洪承疇孤軍困守松山,松山,錦州形式日益吃緊,正月初一,他接受了兵部尚書陳新甲之建議,與後金秘密接觸、私下議和,然此事不慎外泄,外廷一時間輿論大嘩,所謂“言者皆雲,堂堂天朝,何至講款?”面對如此“朝議”,視面子如生命的崇禎為了表明清白,將一切責任推到陳新甲身上,指責他秘密議和,冤殺了陳新甲。本來己和皇太極達成的友如停戰協定就此不了了之。這樣一來遂喪失了結束兩線作戰的機會。以後一直在攘外與安內兩手作戰,疲於奔命。

3.冤殺袁崇煥

崇禎殺袁崇煥使後世人衍最為迷惑不解的一個如此精勵圖志的皇帝卻自毀長城,大家只好盡力翻找袁崇煥的所有過失和錯誤來解釋這個問題,猶未能令人徹底信服。甚至於還有人從崇禎的心理是否有問題來考慮。我想從崇禎愛面子方面來解釋一下。

1.計五年,全遼可復 2.誅殺毛文龍3.徹底摧毀東林黨4.與後金議和

擅自誅殺大帥毛文毛,讓崇禎的權威與面子何處放?崇禎授袁崇煥於尚方寶劍,也只是讓他在緊急時刻能夠自作主張,先斬後奏。但誅殺毛文龍,袁在出京前就已在謀劃了,處死一個如此重要的人物居然是在一直瞞上皇上偷偷進行。

崇禎最忌恨黨爭,手握重兵的總督居然與東林黨有些暖味,讓崇禎面子何處放?

私下與後金議和,讓崇禎面子何處放?
一開始崇禎默許同意,但後來因為朝臣譁然反對,崇禎就禁止他不許議和,但袁為了能有時間修築邊防,就仍於皇太極私下秘密來往書信,以求得寶貴時間。殊不知,此乃皇太極一計也,在圍困北京時,皇太極將這些書信突然公布與眾,以至袁崇煥於死地。
袁崇煥無罪被殺,對於明朝整個軍隊士氣打擊非常沉重。從那時開始,明朝才有整個部隊向滿清投降的事。袁崇煥既忠且能,可惜生不逢時,最後還落得一個凌遲。經歷過袁崇煥的凌遲,以為無論誰投降滿清都是可以理解的,想想以袁崇煥如此忠心耿耿,尚且是這樣下場,何況其他人。
崇禎在農民軍攻城時,他望眼欲穿的吳三桂走了半個多月還沒有從寧遠趕來,在他上吊前的那一時刻,他是否想起了當年袁崇煥兩晝夜急馳三百餘里來救他的事呢 ...

崇禎為了自己的面子而置整個國家利益於不顧,置自己的江山與性命不顧。前有宋襄公,後有崇禎帝啊!
崇禎如此一個愛民勤政,自強的人卻因為自身許多嚴重的缺點而落得個亡國下場,實是令人嘆息。

崇禎皇帝思陵安葬始末

李自成攻陷昌平之後,火燒了明皇陵的享殿,接著打到北京城下,開始攻城。崇禎皇帝急得面對大臣哭泣。己經投降起義軍的太監杜勛和崇禎皇帝的心腹太監一起進宮去見崇禎,告知他外面情況嚴重,崇幀下令親證,但己經組織不起兵馬,傍晚,崇禎寵信的太監曹化淳將彰義門打開,起義軍占領了外城。祟幀得知外城己破,便在乾清宮寫下了讓成國公朱純臣負責軍事、輔佐太子的上渝,但此時已沒有收朱渝的人了。
接著崇禎安排後事,他派人將三個兒子分別送到外戚周家和田家,然後示意周皇后自盡,隨後把15歲的公主找來,祟幀見後嘆日:“汝何生在朕家!”說完,左手以袖掩面,右手持劍欣殺她,但因心軟手顫而未砍死,事後被人背出宮去;袁貴姐也是自盡後又甦醒過來,崇幀用劍再傷其肩部,還殺了幾名親近的妃嬪。然後,叫王承恩陪他飲了幾杯酒,換了鞋,手持三眼槍,帶了幾十名手持斧頭的太監,騎馬出東華門,轉向安定門,但此時門己封固,不能打開。天快亮時,走投無路的崇禎又帶著王承恩同到乾清官,敲鐘召集大臣議事,大臣沒有一一個來的。完全絕望了的祟幀最後帶著王承恩離開紫禁城,來到萬壽山壽皇亭下自縊而死,死時身著藍衣右腳穿一隻紅鞋,左腳光著,衣上用指血寫了幾行字,指責大臣們誤國,才落得這樣的下場。王承恩也陪主子一起上吊。
李自成進人皇宮之後,尚不知崇幀皇帝已死,在宮中搜查,也沒有找到,很著急。其部下講,崇禎皇帝一定藏匿民間,不出重賞和重罰不可能找到。於是下令,交出祟幀皇帝者賞萬兩黃金,封為伯爵;有膽敢藏匿不報者禍滅其族。後來,才發現崇幀己吊死在萬壽山。
李自成下令將崇幀的屍體連同自縊在宮中的周皇后的屍體一起送往昌平,葬到田貴妃的墓中。田貴妃是祟幀皇帝最寵愛的妃子,死於1642午7月,其墓是崇幀皇帝專門為她建造的,規模很大,頗為講究。崇幀皇帶萬沒想到,他死後竟也葬在這裡。
主持崇禎屍體下葬的是昌平州吏趙一桂。據他記載,田貴妃墓的地宮隧道長十三丈五尺,寬一丈,深三丈五尺。地宮分為前後兩層,各有考究的石門。第一層是享殿,共三間。殿內陳設各種祭器,正中是石香案,兩旁排列著用五色綢緞製作的侍從宮人,殿內還有幾個大紅箱,箱記憶體放著田貴妃生前使用的器物衣服等。中間掛二盞“萬年燈”。第二層石門內是安放棺槨的大殿,共九間。內有石床,高一尺五寸,闊一丈,上面安放著貴妃的棺槨。
崇禎皇帝和周皇后的棺材運到昌平之後,先停放在祭棚之內,棚內陳設了豬、羊、金銀紙紮等祭品。趙一桂和大家一起舉哀祭奠,然後,由趙一桂領著夫役進人地宮,將田貴姐的棺槨從石床正中移放到右邊,再將周皇后的棺材放到石床左邊。最後把崇幀皇帝的棺材安放到石床正中。趙一桂又讓人將田貴妃的槨取下,放到崇幀皇帝的棺上,然後點起“萬年燈”。關閉石門,結束了安葬活動。
崇禎皇帝生前尚沒建造陵墓,這是因為,他認為天壽山陵區已無現想的古地,他想建陵於馬蘭峪,就是後來成為清東陵的地方,但即位後,國事繁亂,尚沒付諸實施。所以,死後只好入田妃墓。田妃墓當時尚沒建地上享殿,清軍人關之後,為籠絡人心,下令以帝後禮重新為,崇幀帝後安葬,並改田姐墓為思陵,還冒造了園寢建築。於是,田姐墓升格為帝陵,成為明十三陵的最後一陵。

人物傳奇

在明朝皇帝中,崇禎皇帝是堅決主張禁菸的。崇禎皇帝主張禁菸的原因很特別,在宗禎看來,吃“煙”意味著京都“燕”的陷落。表現出這位末代皇帝的多疑、忌諱和恐懼心理。據明崇幀進士楊士聰所寫的《玉堂薈記》記載:“菸酒古不經見,遼左有事,調用廣兵,仍漸有之,自天啟年中始也。二十年來,北土亦多種之,一畝之收,可以敵田十畝,乃至無人不用。已亥(按1639年),上傳諭禁之,犯者論死。庚辰,有會試舉人未和其已禁也,有僕人帶以入京,潛出鬻之,遂為邏者所獲。越日而僕人死西市矣。相傳上以煙為燕,人言吃煙,故惡之也。壬午,余入京,鬻者盈衢,初以為異,已而知為洪督所請開其禁也。”崇幀皇帝忌吃煙,有人犯忌而殞命。不過崇禎皇帝禁菸並不成功,以致後來不得不採取洪承疇的意見,解除禁令並允許民間種植和商人販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