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安地蜥

崇安地蜥

崇安地蜥(學名:Platyplacopus sylvaticus)為蜥蜴科地蜥屬的爬行動物,是中國的特有物種,分布於福建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福建崇安。

基本信息

發現

1926年4至9月間,美國專家C.H.Pope在中國福建省崇安發現,故名崇安地蜥。C.H.Pope先生於1928年正式向世界公布了他的驚人發現。此後數十年間,世界上再也沒有該物種的採集報告。而C.H.Pope先生所採獲的5條珍貴標本均存於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

2002年,中國學者在安徽黃山的一座峽谷內發現了6條崇安地蜥。 

2008年,廣東丹霞山和江西陽際峰也相繼發現其存在。

2012年10月,在浙江也發現該物種。

形態特徵

背鱗較小,僅略大於側鱗,且不成明顯縱行,領圍不發達,通體翠綠。頭長為頭寬的兩倍,吻窄長,四肢短,尾細長。

舌腹面黏膜光滑,背面黏膜粗糙,由絲狀乳頭和輪廓乳頭組成。絲狀乳頭錐體形,數量較多,排列成行,分布於舌體背面兩側和側翼的腹面。在舌的橫切片上有3~7個輪廓乳頭,其表面平整,周圍有環形溝,舌腺開口於環形溝中。舌肌肉發達。超微結構顯示,舌上皮細胞間具有緊密連線,舌乳頭細胞表面具有豐富的微絨毛。舌腺為單管泡狀腺,分泌管由單層柱狀上皮構成。柱狀上皮細胞有兩種,一種為分泌細胞,一種為暗細胞。分泌細胞內有典型的分泌顆粒,可協助食物的吞咽。

習性

喜歡生活在溝谷附近的茂密灌木草叢之間,經常與環境融為一體,很難被外界發現。而且崇安地蜥行動非常迅速。崇安地蜥由於極其稀少,學術界對其各種研究資料掌握並不多。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斷尾求生是崇安地蜥的逃生絕活,一遇到危險或受到攻擊,它會以自動斷尾巴方式迷惑對方,乘機跑掉;另外其尾巴可以反覆自動地生長。

科學研究

在實驗室條件下觀察了崇安地蜥(Platyplacopus sylvaticus)的斷尾再生和產卵行為。結果顯示,雌雄地蜥斷尾再生速度都呈邏輯斯諦曲線狀。崇安地蜥為多次產卵型,窩卵數2~4枚,產卵前1天就表現焦躁不安,不食;每窩生殖投入分別為0.313、0.152、0.159和0.198,平均為0.206,其中後三窩是在斷尾再生的同時產出的。斷尾再生時減少生殖投入,斷尾生長速度不受生殖投入的影響。

保護措施

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2004年以易危(VU)等級被列入《中國物種紅色名錄》。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