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地蜥

峨眉地蜥

峨嵋地蜥,屬於蜥蜴科的爬行動物,多分布在中國四川地區。

基本信息

說明

峨嵋地蜥,屬於蜥蜴科的爬行動物,多分布在中國四川地區。

簡介

基本資料

中文學名:峨嵋地蜥
中文目名:蜥蜴
中文科名:鬣蜥科
中文屬名:地蜥屬
中文俗名:無中文俗名
拉丁文名:Platyplacopus intermedius
英文名:Emei ground lizard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Stejneger,1924
模式產地:四川峨嵋山
生境: 多采自丘陵或山區林下落葉及亂石堆中或草叢中
國內分部:中國西南部 主要分布省份:廣西 四川 貴州 雲南 
分布在以下保護區:雷公山 大圍山 瓦屋山
保護級別:國家三有
瀕危等級:無危
可信度:3級可信度
野生馴化:野生
水生陸生:陸生
保存及保護現狀:自然野生
主要用途和價值:環保及生態用途
開發利用現狀:野生未開發利用

識別特徵

雄體全長(46+111)mm;雌體全長(52+131)mm。尾長為頭體長的2倍以上。頭長大於頭寬,頭長115~145mm頭寬7~9mm。吻末端鈍圓,吻鱗寬大於高,從背面僅見上緣。頭背鱗片正常,從前至後依次為額鼻鱗、前額鱗、額鱗、額頂鱗、頂鱗;間頂鱗主要在兩枚頂鱗之間。頂眼位於頂鱗上。眶上鱗4枚,中間2枚最大,其前緣有4~5枚細窄的睫鱗組成上睫嵴;頭側鱗片由前向後依次為鼻鱗、頰鱗、眶前鱗與眶後鱗。眼大小適中,圓形幢孔;眼險被鱗;耳孔小於眼徑,直立半圓形或近橢圓形,耳孔周圍是粒鱗;外耳道略下陷;鼓膜位於淺表層。上唇鱗5~7枚,下唇鱗5~6枚。頦鱗1枚,頷片4對,前1/2對頷片相切,其後則間隔有小鱗。有領圍,其游離緣有鱗8~11枚。軀幹背面有6縱行起棱大鱗、覆瓦狀排列;體側被粒鱗;軀幹腹面有覆瓦狀排列的大鱗6縱行,中央4行平滑,兩側最外行有弱棱,鱗片游離緣中央尖出。四肢較長,前肢長18~21mm;後肢長235~32mm,前後肢貼體相向時指、趾超越較多;指趾細長,各指趾末節較近端各節為細,其基部尤為側扁,與近端各節略呈一弓角;指趾均具爪,爪位於背腹兩枚鱗之間:第四趾趾下瓣23~30枚。肛孔橫裂,肛前鱗中央1枚最大;鼠蹊孔2對。尾圓柱形,基部略膨大,末端尖細,被覆的起棱大鱗排列成環而不分節。頭背暗褐色,吻端淺褐P頭腹灰褐。體背暗褐色;腹面淺褐到黑褐色。四肢背面暗褐或棕褐,散有疏密不等的黑斑;腹面淺褐或灰白色。尾背暗褐色,腹面淺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