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武穆祠

岳武穆祠

武穆王隸宗漢,為許虎侯書;行書宗王與顏,為某通判學士書也。 岳武穆祠落架修繕復原工程二零一零年春上全部竣工。 錢塘曾作帝王州,武穆遺墳在此丘。

江蘇泰州岳武穆祠

岳飛手跡碑刻岳飛手跡碑刻
岳武穆祠位於泰州海陵區泰山公園內岳阜(也稱泰岱,俗稱泰山)之巔。明萬曆十年(一五八二),泰州兵備副使舒大猷以原泰山祠改建而成,奉祀岳飛(曾任通泰鎮撫使兼知泰州。謚武穆。後改謚忠武。遺有《岳武穆集》)。
大殿前有月台,殿外東、北、西三面有迴廊相通。殿中供岳飛塑像兩尊。萬曆三十一年(一六零三),泰州兵備副使張鳴鶚重建。因泰山山體滑坡、白蟻侵蝕,加上年久失修,相關部門經檢測確定岳武穆祠為危房,二零零九年六月對該祠進行落架修繕復原,將沿用朱門、黃牆、筒瓦的江南寺廟風格,重塑祠內原供奉的十九尊岳王及其部下的塑像,碑廊上刻岳飛生平故事。岳武穆祠主體建築被架空,其下新建占地四百八十平方米的單層建築,內設文物展廳,展示岳飛父子自畫像,及鄭板橋、高鳳翰等歷代文人雅士的手跡墨寶。
工程由蘇州香山古建有限公司承建,先拆岳武穆祠地面方磚和大堂佛台,接著是屋頂瓦片,然後是木架,最後拆四周牆壁。二零零九年十一月十四日,泰山嶽王廟修繕施工人員拆到大殿東牆時,在鏟去表面的紙筋灰後,在南北向的中間離地約零點五米高的位置發現了品字形嵌在牆裡的三塊石碑。大小相似,長約九十厘米,寬約三十厘米。石刻字跡經專家認定,其中兩塊為岳飛手跡,另一塊為清順治年間石刻。這一發現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地方文史專家認為,應是文革中有關人士怕其被破壞,將它們藏在了岳廟牆的泥灰裡面。因年代久遠,石碑表面模糊,所刻的具體內容難以辨認。古碑進一步清理後,經文物工作者多方研究、考證,確認石碑上刻文字均為行書,第一塊一半空白一半刻有岳飛手跡;第二塊右半部所刻內容與字跡與第一塊碑相同,左半部為清代書法家王鐸所寫的跋文的上半篇;第三塊則刻有王鐸跋文的下半篇。
民國《泰州志》、《吳陵野紀》載有《清武穆岳王手跡跋》全文:
武穆王隸宗漢,為許虎侯書;行書宗王與顏,為某通判學士書也。書中若勉力王事,又洪井營寨畢始入長沙,且見平敵記遜謝不敢言功三牘,予自大金吾文蓀王君處閱宋秘帖覯焉,移札匡六詞林岳君鉤勒之 (匡六岳王后裔)。字勢古雅剛正無 甚工。然岳王為人足耗星磨日,不當以字論也,予前所撰論覈矣。使武穆不蚤亡,高宗蚤薨,收死灰以噓之,起斃一檜如腐田鼠,黃龍一方將□□不遑矣。蓋天不欲興宋若觀火不愛宋不愛武穆。假如當時即不生奸檜,岳王詎能綿國活人掣天意不割宋於渡江百餘年哉!今晰遺牘王事勉勉,洪井亦不暇逸記文不欲言功,嗚呼,泰岱將折一石,豈能牢扶歟?雖然武穆之人社稷培覆存沒之人也。山無虎,山下且轂交蹄劘;水無龍,舟子飽稻飫豕,視水無有恐栗。故亡宋不待海颶沉舟之時,王死之日根穿皮蠹,天意已自明白矣。夫王手跡夫矯霆震之氣,尚勃勃有生存者焉。彼弄柔翰修詞家何論乎?
順治八年辛卯三月二十三日齋沐趙敬豫州王鐸
王鐸跋文證實了岳飛行書字跡是寫給某通判學士的信札,同時透露了岳飛手跡的來源。原來王鐸平生景仰岳飛,一次在王文蓀處的宋朝秘帖內發現岳飛信札密帖,趕緊通知岳飛的後人岳匡六勾描下來。隨後王鐸特地寫了跋,以紀念和說明此事,後與岳飛手跡一道刻碑。據史書記載,泰州岳武穆祠共有七塊古石碑,加上此次修繕中新發現的兩塊岳飛的墨跡石刻,目前已發現其中的六塊。岳飛信札究竟是什麼內容?王鐸、岳匡六與泰州有什麼關聯?古碑如何為泰州岳廟所藏?有待專家進一步發掘、研究。
岳武穆祠落架修繕復原工程二零一零年春上全部竣工。大門上方兩側為麒麟送子磚雕。檐頭圖案為虎,滴水上的花紋是鯉魚跳龍門。在西側的扁鵲殿院內出土的“朝暉”、“夕月”兩塊漢白玉門額,現分別鑲嵌於岳王殿迴廊東、西兩側拱門上方。下一步,岳王廟將布置內部的佛台、塑像、匾額、對聯等。重塑岳飛、岳雲、周侗以及岳家將等塑像。岳王廟初定於二零一一年農曆二月十五日岳王生日這天正式開放。

柳如是所作七言律詩《岳武穆祠》

岳武穆祠
柳如是
錢塘曾作帝王州,武穆遺墳在此丘。
游月旌旗傷豹尾,重湖風雨隔髦頭
當年宮館連胡騎,此夜蒼茫接戍樓。
海內如今傳戰鬥,田橫墓下益堪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