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庚申

岳庚申,1957年7月生。一位微生物科研基層工作者,醫學工業研究所微生物主任,微生物權威專家、領軍人物。 1982年07月畢業於復旦大學生物系微生物學專業。這幾十年他的團隊一直從事著生物工程和微生物研究,聯合國內外數名專家博士嘔心瀝血研究益生菌與致病菌之間的相互制約關係,以及先進的高科技生物製藥領域的科研工作者。

個人簡介

岳庚申,1957年7月生。一位微生物科研基層工作者,醫學工業研究所微生物主任,微生物權威專家、領軍人物。1982年07月畢業於復旦大學生物系微生物學專業。這幾十年他的團隊一直從事著生物工程和微生物研究,聯合國內外數名專家博士嘔心瀝血研究益生菌與致病菌之間的相互制約關係,以及先進的高科技生物製藥領域的科研工作者。

工作簡歷

1978年10月-1982年07月復旦大學生物系學習;
1982年08月-1995年09月河南省醫藥工業研究所,生物技術製藥研究(研究室主任);
1995年10月-1997年12月濟南三株藥業有限公司,技術督察部長;
1998年01月-2003年12月河南省醫藥工業研究所,研究室主任;
2003年12月-2009年05月武漢迪奧藥業有限公司,總工;
2009年06月-河南製藥集團,項目主管;
2011年08月-上海豪源生物製品有限公司,技術支持與顧問專家;

研究領域

1994年08月在威海生物工程公司從事巨鹼性磷酸酯酶-細胞單克隆抗體的中試及試驗研究工作,並負責單克隆抗體的分離純化、製備、包板工作,同時起草產品操作規程和部分中間體控制標準;

1996年02月 - 1997年11月 在濟南三株藥業有限公司擔任技術部長,負責技術和質量管理工作。主持起草或修訂《三株口服液工藝規程》、《崗位操作法》、《原輔材料和包裝材料質量標準》、《半成品和中間體質量標準》及技術質量管理檔案;主持技術革新和生產試驗項目多項,其中“酶工程技術革新項目”,“酶解液超濾技術革新項目”,年為企業創經濟效益120多萬元。組織參加企業培訓職工達4000餘人次;
2004年12月 - 2009年05月 在武漢迪奧藥業有限公司,我主持並完成香菇菌多糖項目的技術創新,它包括發酵技術和提取精製技術,比原產量提高一倍以上,質量達到國家要求的藥品質量標準,完美實現企業產品的快速技術升級。
2009年10月 - 至目前正從事微生態製劑的開發與研究。
其實我八、九十年代就對益生菌感興趣了,九零年研製開發了花粉乳酸菌豆奶飲料,用保加利亞乳桿菌和乳脂鏈球菌與豆乳發酵,並調配出美味宜人的飲料。
九五年又到三株公司,負責技術和技術管理,之後又讀到了魏曦康白教授編著的《正常菌群與健康》一書。這就使我對益生菌、菌群與人體微生態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我的專業是微生物學,從事的又是生物製藥研究和開發,藥學的發展和人類的科技進步確實令人目不暇接。就抗生素藥物來說,在二戰時,青黴素對人類疾病的治療和控制雖然起到了劃時代的作用,但隨著抗生素的廣泛使用,人體出現了耐藥性,醫生就加大劑量但很快就不行了,於是人們研製出第二代半合抗,就是對耐藥菌識別的抗生素基團加以改造,可是很快又不起作用了。接著,人們又研究出了第三代廣譜抗生素—全合成抗生素,……那么現在有報導稱,世界多個地方發現了“超級細菌”,能耐受各種抗生素。這就給我們醫學和藥學界提出了一個嚴峻的課題——人類應該怎樣來認識自己和這個世界。
有趣的是在自然界,我們現在注重生態建設,而不是過去的抗拒自然改造自然;現在注意去順應自然,再造生態,形成一個人與自然適應和諧的良性循環。而對於人和人體生態系統來講,我們是否也應該有一個新的認識。“超級細菌”的出現給我們傳統醫藥學提出了嚴峻挑戰,我們可以嘗試走另一條路,就是穩定和重建人體生態系統。在人體表面和腔腸系統定居著大量菌群,其數目達百兆以上,他們維持著人體的健康,幫助人體消化,提供營養、免疫、防護、解毒、抗感染等多種作用。如果這種平衡被破壞,如濫用抗生素,它就會不加選擇的殺死這些細菌,造成菌群失調,導致人體機能紊亂,如消化不良,腹瀉,嘔吐,使病情進一步加劇。
我們重建人體生態系統就是要在了解人體微生態構造的基礎上,對疾病的原因、發生的部位和程度弄清楚,然後給以針對性的生態重建,而不用或少用化學藥物,即用微生態製劑,以菌制菌。也就是說當人體出現疾患或者說菌群失調時,往往是有害菌菌或者說是條件致病菌,占據了正常菌群的位置並迅速繁殖了起來,這時我們就用生態干預的辦法,輸入並繁殖正常菌,恢復原有的生態系統。這種干預的方法實際上已經有了很多的產品,如乳酸菌飲品,雙歧膠囊,以及活菌栓劑、噴劑、滴劑等等。
用這些有益菌的作用主要是:一、占位作用,通過繁殖到一定數量,擠走有害菌;二、這些菌如乳酸菌和雙歧菌會產生酸類物質,使腔腸內的PH值降低,不利於有害菌的定植;三、有益菌的到來會消耗氧氣,這對需氧的有害菌也是一種排斥作用。這些菌本來就是人體中存在,因此與人體相容性較好,人體不會出現排異反應。
乳桿菌在人體的分布最廣泛,從口腔到直腸都有該菌的存在,它在腸內定植,合成維生素,輔助食物消化,促進宿主代謝,清除腸內垃圾,防止腐敗,降低宿主血膽固醇,增強宿主對乳糖的耐受力等,目前尚無明顯證據證明乳桿菌有致病性。
雙歧桿菌也是人體重要正常菌群的組成部分,數量最大,對宿主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如嬰幼兒生長發育、營養、生物拮抗,免疫修復,分解體內毒素等。大連醫學院張教授發現的脆弱擬桿菌(BF-839)也是一種從人體分離出來的有益菌。它同樣有著重要的生理功能,有防癌抗癌,激活並提高機體免疫應答能力,促進腸道蠕動,促進營養吸收,並延緩機體衰老等。
我們在參閱大量的國內外有關益生菌調節改善人體生理功能的文獻資料的基礎上,針對目前國內女性婦科病的特點,我們將三種菌經過培養、馴化、反覆試驗,複合為一種功能性保健產品,對女性陰道炎,宮頸糜爛,白帶異味,均有較好的療效。它的作用機理是女性陰道出現炎症,白帶異味等問題,往往是藥物如抗生素、消炎藥的濫用或者是不慎被感染而引起的炎症,造成陰道內正常菌群失調、生理機能紊亂。而使用這種活菌製劑,就能快速修復炎症,使正常菌群定植,並排除有害菌,清除垃圾,消除異味,恢復健康。我們稱這一過程為重建生態過程。這種治療的優點是:1.不會像抗生素或化療藥物帶來的諸多副作用,不加選擇的好菌壞菌一起殺,甚至會加劇病情;2.也不會像中藥洗劑,雖然作用溫和,但是,靠自身菌群的恢復定植,治癒進程還是會慢些;3.使用活菌製劑(微生態製劑),就是加入一定數量的活性菌,能在短時間內,迅速繁殖,排除有害菌,修復炎症,重建人體生態,恢復機體健康。
正如前面所言,我們這種治療理念,也就是基於我們現代醫藥學面臨嚴峻挑戰時,選擇的一條出路,就目前來說也是較為理想的出路。

獲得獎項

1982年-1985年香菇菌多糖項目的研製開發及套用,本人主要參加該項目研製開發工作,負責菌種培養、選育、小試及中試工作。1985.5該項目通過省級鑑定,獲河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1983年08月-1983年10月銀耳芽孢培養套用研究。本人主持銀耳芽孢深層培養研究,通過小試中試,改進生產工藝、配方、提高芽孢產量20%。項目於1983年10月轉讓平原製藥廠。
1986年-1988年β—胡蘿蔔素生物合成的研究。本人提出課題並主持研究:兩篇論文分別在全國營養資源學術會議交流,其中一篇獲河南省生化年會優秀論文二等獎。
1987年-1989年冬菇深層培養和套用研究。本人提出課題主持研究,內容包括菌種選育、深層培養,研究該菌的生物學特性和培養物中的營養成分及保健價值,兩篇論文分獲省工業生化年會優秀論文二、三等獎。其中一篇載於《解放軍預防醫學雜誌》1990.VOL8.NO4
1989年-1990年水果保鮮劑的研究。本人提出課題並主持研究,論文在1991年省工業生化年會宣讀。
1991年-1993年花粉乳酸菌豆奶飲料的研製開發。本人主持研究完成,飲料風味獨特,且具有較高的營養保健價值。
1994年-1996年主持炎痛喜康透皮吸收製劑項目研究,委託中國藥科大學進行的藥理、藥效學研究已完成。我們進行的處方、工藝、質量分析等的研究也已基本完成。項目曾獲得省科委(基金編號:971200602)和省經貿委(2000年撥款5萬元)的資金支持。我們利用現代的製劑技術方法而製成。藥物通過皮膚吸收,改變了用藥途徑,不僅克服了肝首過效應,提高了藥物的生物利用度,而且大大降低了藥物口服、注射等所引起的毒副作用,使用非常方便。經多人使用效果良好,很有市場開發前景。有一篇論文已在《中國醫院藥學雜誌》論文集發表。
1996年-1997年在濟南三株藥業有限公司擔任技術部長,主持完成技術革新和生產試驗多項。其中酶工程技術個新項目和酶解液超濾技術革新項目,兩項新成果為企業年創經濟效益120多萬元,並獲企業嘉獎。
2004年-2009年在武漢迪奧藥業有限公司,我主持並完成香菇菌多糖項目的技術創新,它包括發酵技術和提取精製技術,比原產量提高一倍以上,質量達到國家要求的藥品質量標準,完美實現企業產品的快速技術升級。

培養人才

1987年-1987年為河南省高級製藥技工學校授課,內容《抗生素工藝學》,65學時;
1988年-1988年為開封電視大學(藥廠班)講授《微生物學》,45學時;
1990年-1990年為開封藥廠、河南省醫藥工業研究所中高級技工培訓講授《抗生素工業生產》,60學時;
1996年-1997年為三株藥業公司職工培訓,內容微生物發酵、GMP、藥品管理法等,培訓人員4000餘人次。

科學論著

1987年08月《天然食用色素β-carotene的研究簡介》,河南省第三屆營養學會宣讀;並在中國營養學會首屆營養資源學術會議交流(貴陽);
1987年10月《香菇多糖對由小鼠同系基因腫瘤誘導轉移抑制因子產生的影響》,河南藥訊1987年12月(5.8期,獨譯);
1987年12月《微生物合成β-胡蘿蔔素的研究和測定方法》,獲河南省工業生化年會優秀論文二等獎,載於省工業生化學會論文集和省省化學會會志(第二期);
1988年12月《冬菇發酵中的營養素及營養學評價——微量元素(Ⅰ)》獲省工業生化年會優秀論文二等獎,載於《解放軍預防醫學雜誌》1990.VOL.8.NO4生化學會會志(第二期);
1990年12月《冬菇發酵中的營養素及營養學評價——胺基酸(Ⅱ)》,獲河南省工業生化年會優秀論文三等獎,載於《河南藥訊》1989.第三期;[1]
1990年12月《植酸的研究和套用》,獲河南省工業生化年會優秀論文獎。《河南藥訊》1993.第一期;
1991年12月《水果保鮮劑實驗研究初報》河南省工業生化年會宣讀;
1993年12月《類胡蘿蔔素的反相薄層層析》,載於《河南藥訊》1993.第四期;
1999年10月《炎痛喜康藥理、毒理和藥劑學研究進展》,在全國醫院藥學學術會議暨製劑開發研究學術會議宣讀,並編入論文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