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邊村

岱邊村

岱邊村位於福建省福州市長樂市首占鎮,距長樂市市區僅5公里,全村耕地面積1180畝,總戶數687戶,人口2111人。旅外僑胞500多人,2000年村集體經濟收入37多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108元。岱邊村先後榮獲省《家園杯》競賽“優勝村莊”及福州市“文明村”等榮譽稱號。

基本信息

地理位置

岱邊村位於長樂市南部,董奉山下,距市區僅5千米。村落面積,整個村落背靠青山面向良田,青閘公路從村前經過,猶如玉帶環腰。

經濟概況

岱邊村兩委堅持以奔小康為目標,先後創辦了翻砂廠、機磚廠、蔬菜基地、日興提花有限公司、母豬繁殖場等企業,並積極鼓勵村民外出經商辦企業,廣開致富門路。集體經濟從原來的負債發展到近年來每年都有40多萬元的收入,在抓經濟建設的同時,村黨支部加強組織建設、思想建設和作風建設,做到勤政為民、樂當公僕。堅持村務公開,自覺接受民眾監督,在新村建設中,對基建工程採取 公開投標、住宅基地抽籤定點、工程施工公開監督等做法,受到民眾的廣泛好評。
科學規劃抓“龍頭”。為建設“潔整、優美、有序”的文明新村,岱邊村按照“合理布局、節約用地、有利生產、方便生活”和“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尊重民眾意願”的原則,高標準、高起點地搞好新村建設規劃。嚴格按照統一規劃、統一征地、統一設計、統一配套、統 一施工、統一朝向的“六個統一”集中統建住宅新區。村里結合新村建設與舊村改造,切實搞好“五通”建設和環境綠化美化,搞好新村的水電路配套設施建設,現已首期開發建成式樣新穎、風格獨特、設施配套的壋下新村50多幢住宅,並在全村實施了大面積的舊村改造,呈現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雛形。
多方籌資辦公益。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分別投入200多萬元拓寬並鋪設新西路、勤治路、南溪路等3條村莊水泥主幹道,實現路面水泥化22條,面積11100平方米;投入30多萬元用於農村電網改造和用戶電錶更新;投入120多萬元建成“人飲”衛生自來水工程,使得全村自來水普及率達100%;投入60多萬元建成一個3000 平方米的停車場;投人12萬元建造公廁8座等。加強公益事業和農民文化陣地建設。投人48萬元建成村禮堂;投入15萬元建成村敬老院;投入30多萬元改造翻新文化活動中心,還興建了一批宣傳欄、廣播室、有線電視網、科技計生服務室、衛生所等科教文衛設施,極大滿足了民眾的文化生活。投入100 多萬元興建了教學樓,村國小、幼稚園各項硬體設施配套完善,全村適齡兒童入學率和國中入學率均達100%。
健全管理創文明。加強村民思想道德教育,廣泛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及提倡移風易俗,提高農民素質。2000年共舉辦4期村民思想教育培訓班,並由村幹部走訪教育680戶,民眾受教育面達98%以上。評選“五好家庭”和“創建文明戶”,推動全村的精神文明建設。完善配套新村建設的各項管理制度。先後制定出台了《廉政公約》、《財務公開、民主管理章程》、《村民文明公約》及交通管理、外口管理、衛生管理等多項制度,做到有章可循,積極搞好村容村貌整治,綠化美化村莊環境。全面落實“門前三包”衛生責任制,要求村民定點定時傾倒垃圾,共同維護環境衛生,加強對“三場”、“三邊” 的有效整治,對亂倒亂堆的砂、石、土和垃圾、雜草等及時進行全面清除,清理在村主幹道占道經營的攤外攤、店外店,拆除影響村容村貌的違章搭蓋。

地理位置

岱邊村位於長樂市南部,董奉山下,距市區僅5千米。村落面積,整個村落背靠青山面向良田,青閘公路從村前經過,猶如玉帶環腰。經濟概況岱邊村兩委堅持以奔小康為目標,先後創辦了翻砂廠、機磚廠、蔬菜基地、日興提花有限公司、母豬繁殖場等企業,並積極鼓勵村民外出經商辦企業,廣開致富門路。集體經濟從原來的負債發展到近年來每年都有40多萬元的收入,在抓經濟建設的同時,村黨支部加強組織建設、思想建設和作風建設,做到勤政為民、樂當公僕。堅持村務公開,自覺接受民眾監督,在新村建設中,對基建工程採取 公開投標、住宅基地抽籤定點、工程施工公開監督等做法,受到民眾的廣泛好評。
科學規劃抓“龍頭”。為建設“潔整、優美、有序”的文明新村,岱邊村按照“合理布局、節約用地、有利生產、方便生活”和“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尊重民眾意願”的原則,高標準、高起點地搞好新村建設規劃。嚴格按照統一規劃、統一征地、統一設計、統一配套、統 一施工、統一朝向的“六個統一”集中統建住宅新區。村里結合新村建設和舊村改造,切實搞好“五通”建設和環境綠化美化,搞好新村的水電路配套設施建設,現已首期開發建成式樣新穎、風格獨特、設施配套的壋下新村50多幢住宅,並在全村實施了大面積的舊村改造,呈現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雛形。
多方籌資辦公益。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分別投入200多萬元拓寬並鋪設新西路、勤治路、南溪路等3條村莊水泥主幹道,實現路面水泥化22條,面積11100平方米;投入30多萬元用於農村電網改造和用戶電錶更新;投入120多萬元建成“人飲”衛生自來水工程,使得全村自來水普及率達100%;投入60多萬元建成一個3000 平方米的停車場;投人12萬元建造公廁8座等。加強公益事業和農民文化陣地建設。投人48萬元建成村禮堂;投入15萬元建成村敬老院;投入30多萬元改造翻新文化活動中心,還興建了一批宣傳欄、廣播室、有線電視網、科技計生服務室、衛生所等科教文衛設施,極大滿足了民眾的文化生活。投入100 多萬元興建了教學樓,村國小、幼稚園各項硬體設施配套完善,全村適齡兒童入學率和國中入學率均達100%。
健全管理創文明。加強村民思想道德教育,廣泛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及提倡移風易俗,提高農民素質。2000年共舉辦4期村民思想教育培訓班,並由村幹部走訪教育680戶,民眾受教育面達98%以上。評選“五好家庭”和“創建文明戶”,推動全村的精神文明建設。完善配套新村建設的各項管理制度。先後制定出台了《廉政公約》、《財務公開、民主管理章程》、《村民文明公約》及交通管理、外口管理、衛生管理等多項制度,做到有章可循,積極搞好村容村貌整治,綠化美化村莊環境。全面落實“門前三包”衛生責任制,要求村民定點定時傾倒垃圾,共同維護環境衛生,加強對“三場”、“三邊” 的有效整治,對亂倒亂堆的砂、石、土和垃圾、雜草等及時進行全面清除,清理在村主幹道占道經營的攤外攤、店外店,拆除影響村容村貌的違章搭蓋。
人文底蘊榮譽稱號 岱邊村有十八個姓氏,“三千口友好往來,十八姓和睦相處”,先後榮獲省《家園杯》競賽“優勝村莊”,福州市“文明村”,省級精神文明“精品”村,省委先進基層黨組織,省級園林式村莊等榮譽稱號。
歷史遺蹟 岱邊村現留有明清年代古民居建築20多座,在上世紀90年代重修了明朝的三賢堂。近年統一規劃建設了岱峰公園、文化中心、老年人活動中心、三條進村水泥路及路亭與50多座新村民居等公益設施。
名人名士 張詩劍,陳娟,張開冰一家
詩人----張詩劍
張詩劍,原名張思鑒。當代詩人,原籍福建長樂首占岱邊村。1938年生。香港著名詩人、作家。
曾發起創辦香港龍香文學社,並出任第一副社長,還擔任該社刊物《香港文學報》主編,《當代詩壇》編委。他是詩人兼畫家,往往用畫家的審美眼光來表達詩人的感受體驗。 他的主要成就在於文學方面,包括詩歌、散文、評論、文學交流等,常用筆名張詩劍。
他也是香港著名的文學活動家,還兼任《龍香文學叢書》總編輯、《香港當代文學精品叢書》總編輯和香港文學報社出版公司總編輯。他經常回大陸參加各種詩會,筆會及各類文學交流,為研詩活動,促進香港文學繁榮和促進海內外文學交流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主要著作有詩集《愛的笛音》和《寫給情人》,散文合集《萍影春情》,散文詩小品《詩劍集》等。作品風格雄健、深重、清新,其中多首詩歌被譜曲演唱,作品曾獲得深圳特區文學十年獎和香港三聯書店、《新晚報》三十年徵文優秀獎等多個獎項。其傳略和作品被收進《中國文學家辭典》、《中國詩歌大辭典》、《中國新詩鑑賞大辭典》、《中國散文詩辭 典》、《香港當代詩選》等。有的作品被“當代天下名人作品專藏館”收藏。1994年其傳略收進英國劍橋傳記中心的《世界名人錄》第23版。
香港文學報副總編輯----陳娟
原名陳秀娟,當代女作家。原籍福建省長樂首占岱邊村。1942年生,1960年長樂一中畢業,1964年畢業於福建師範大學中文系,曾在長樂一中、三中執教17年,1981年移居香港。1985年1月為香港"龍香文學社"創辦人之一,現任香港中華文化總會副理事長,香港文學促進協會副理事長,香港政治經濟文化學會副理事長,《香港文學報》副總編輯。香港作家聯會永久會員,福建、深圳作家協會會員。她亦文亦醫,是美國ACU東方傳統文化研究博士,是香港註冊中醫師。
她的主要成就在於文學方面,主要著作有:長篇小說《曇花夢》、《玫瑰淚》,短篇小說集《香港女人》、《蘭馨焚書》,散文集《陳娟文集》及許多未結集的作品。其中《曇花夢》轟動文壇,中國大陸、香港、台灣均已出版,印數超過百萬套;並被譯成維吾爾文出版。還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連環畫、上海評彈、福州評話。
1982年《初到貴境》獲香港工人文學獎小說組冠軍,1983年《"仙智堂"訣別》獲香港職青文學獎小說組季軍,1993年《海峽情》獲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第五屆《海峽情》特別獎,1999年《蓮花峰飛檐》獲《人民日報》主辦的"澳門回歸"徵文獎,2000年《曇花夢》獲國際炎黃文化研究會首屆龍文化金獎一等獎,2003年短篇小說集《蘭馨焚書》獲香港中華文化杯優秀文學獎,2004年《麗質詩魂》獲第二屆"中國時代新聞人物"優秀報告文學獎一等獎,《黃帝元妃嫘祖的懿範》獲首屆全球華文嫘祖杯優秀作品獎等多個獎項。
八閩之子----張開冰
張開冰(Ha y H P Cheung),現任中國多元智慧型教育協會理事長、《中國多元智慧型》雜誌社社長、泰兆教育基金會會長。歷任香港政策研究所《政策論壇》執行編輯、哈佛大學香港校友會秘書長、副會長,哈佛大學香港教育基金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等職。哈佛大學教育學院行政管理和社會政策專業教育學碩士,美國西東大學(Seton Hall University)亞洲研究文學碩士。在哈佛求學期間,她受教於"多元智慧型"理論之父-加德納教授。多年來對多元智慧型理論和中國傳統教育思想之間的關係,以及多元智慧型理論對中國現代教育實踐的指導,進行了深入的反思和研究。2002年加德納教授的亞洲之行,促成了中國多元智慧型教育協會成立。泰兆教育基金會支持和資助中國多元智慧型教育協會出版教育雜誌《中國多元智慧型》,舉辦多元智慧型國際教育論壇,促進教育交流。2004年5月,她應邀為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協會全國聯合會、中國教育學會、北京教育學院等單位主辦的"多元智慧型理論及其在教學中的套用國際論壇"做閉幕總結。張開冰還擔任中國人事部"中國專業技術人才能力建設"課題組分課題"多元智慧型理論和中國專業技術人才能力建設"組長,探討多元智慧型理論對專業技術人才能力建設和教育培訓的影響。
謝如如(日本剛柔流空手道的創造人)
1987年5月23日日本沖繩剛柔流空手道尋祖團來福建省福州市尋根訪祖,尋找東恩納寬量的中國師傅,在地方志編委會林偉功同志的負責下,與省武合作,對光緒年間福州地區所有拳種較有名的拳師開展廣泛調查,最後認定福建“鳴鶴拳”一代宗師謝如如即東恩納寬量的師傅。林偉功在小考中道:其師的真名應是如如,姓謝,族字宗祥,1852年7月31日(清鹹豐二年六月十五日)出生於長樂縣首占鄉岱邊村,13歲因家遭火災,隨父謝尊志遷居福州……,另拜其父好友潘嶼八練拳,23歲即武藝精湛,名聲大起,人們按福州習慣,尊稱他為“如如歌”。如如繼承了潘嶼八的鶴拳,結合本人的特點琢磨一套剛柔手法,創成注重“三戰”的拳法,以運氣聲如鳴鶴,遂命名為“鳴鶴拳”,成為“鳴鶴拳”的一代宗師。1989年9月16日,有關專家再次對謝如如是否做了進一步的論證,最後一致認為:謝如如(宗祥)確係日本沖繩剛柔流祖師東恩納寬量當年在福州所拜的中國武術師傅,並於1990年6月9日在福州市新體育中心西南角,矗立著一座莊嚴肅穆的黑色大理石“顯彰碑”,是日本沖繩空手道總會為紀念日本空手道剛柔流祖師東恩納寬量的中國師傅謝如如而立的紀念碑。這是中日武術界傳統中有源流方面影響的明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