岫巖農民起義

簡介

鴉片戰爭之後,清王朝日愈加深對勞動人民的壓榨,岫巖境內農民紛紛揭竿而起,進行抗清鬥爭。清同治二年(1863年),農民起義軍首領徐五(徐中理)、劉錦凱、劉訪等聚集千餘人,以大孤山為根據地,武裝抗清,打死勒捐增稅、欺壓民眾的官吏多人。岫巖城守尉奕榕率兵進行圍剿。農民起義軍轉移到附近海島,繼續抗爭,粉碎清軍圍剿,堅持抗清鬥爭達三年之久,直至同治六年,清盛京(後稱奉天)將軍都興阿增派安定、色楞額、沙克都林(倫)扎布三個都統率領眾兵分路圍剿,起義軍寡不敵眾, 被驅散到各地。同治五年7月,以王作福、翟永亮為首的一支三四百人的農民起義軍奪取大孤山之後,又轉戰在西山坡、龍王廟、大東溝一帶抗擊清軍。並有以於正潞為首的農民起義軍在龍王廟進行呼應,共同抗清,使得許多清軍頭目被革職。後來,清軍靠人海戰術,才將起義軍驅散。同治八年8月和同治十年10月,先後有叢俊茂、趙日先率領的起義軍刀傷岫巖廳通判英斌和李汶生。 義軍在岫巖境內抗清,使得官吏和清軍終日不得安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