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車村

山車村

山車村隸屬馬關縣坡腳鎮,地處坡腳鎮鎮東邊,距鎮政府所在地22公里,交通不便。下轄5個村民小組4個自然村。現有人口1340人。該村屬於貧困村,農民收入主要以農業為主。

基本信息

村情概況

山車街一角山車街一角
該行政村隸屬 馬關縣坡腳鎮,地處鎮東邊,距 鎮政府所在地22公里,到鎮政府駐地道路為 彈石路,交通不太方便,距縣31 公里。東鄰馬額村委會,南鄰魚塘村委會 ,西鄰興隆村委會,北鄰馬額村委會 。轄山車一組、山車二組、乾沙坡、嘎機、牌坊等5個村民小組4個自然村。現有農戶 340 戶,有鄉村人口1340人,其中農業人口 1340 人,勞動力 797 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 472 人。
全村海拔 1300 米,年平均氣溫 25 ℃,年降水量 800 毫米,適合種植玉米、稻穀、大豆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 1502.5 畝,人均耕地1.1畝。2008年全村經濟總收入 260 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164元。該村屬於貧困村,農民收入主要以 農業 為主。

自然資源

耕地耕地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502.5畝(其中:田341 畝,地 1161.5 畝),人均耕地1.1畝,主要種植 包穀、稻穀 等作物。

基礎設施

截止2008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全村有 340 戶通自來水,有 66 戶還存

電話信號發射台電話信號發射台
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有340 戶通電,有 231 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 283 戶;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 233 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 156 戶。
該村到鎮的道路為彈石路;進村道路為彈石 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 ;距離最近的車站。全村共擁有汽車 35 輛,拖拉機 6 輛,機車 16 輛。
到2008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 104 戶;裝有太陽能農戶 29 戶;建有小水窖 81 口。全村有5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 5個自然村已通電;有 個自然村已通路;有 5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5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2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 39 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 88 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 210 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 3 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水果市場水果市場
該村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 260 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 61 萬元;畜牧業收入 143 萬元(其中,年內出欄肉豬 2129 頭,肉牛 150 頭,);林業收入 5 萬元;第二、三產業收入 51 萬元;工資性收入 45 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 2164元,農民收入以 農業 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 45 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 141 人,在省內務工 101 人,到省外務工 40 人。

特色產業

養殖養殖
該村2008年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養殖業,主要銷往縣內。

文化教育

山車中學山車中學
該村2008年底,建有國小 1 所,校舍建築面積 2900 平方米,擁有教師 25 人,在校學生273 人,是國小、中學所在地。截止2008年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242 人,其中小學生205 人,中學生68人。

人口衛生

衛生院衛生院
該村截止2008年有農戶 340 戶,共鄉村人口 1340 人,其中男性 719 人,女性 621 人。其中農業人口 1340 人,勞動力 797 人。該村以漢族、壯族為主(漢、壯、苗族混居地),其中漢族937人,壯族309人,苗族39人,其他民族64人。
到2008年底,參加農村合作醫療 1300 人,參合率97%;享受低保 67 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 20 平方米,有鄉村醫生1人。

人文地理

熙攘集市熙攘集市
該行政村隸屬 馬關縣 坡腳鎮,地處鎮東邊,距 鎮政府所在地22公里,到鎮政府駐地道路為 彈石路,交通不太方便,距縣31 公里。東鄰馬額村委會,南鄰魚塘村委會 ,西鄰興隆村委會,北鄰馬額村委會 。轄山車一組、山車二組、乾沙坡、嘎機、牌坊等5個村民小組4個自然村。現有農戶 340 戶,有鄉村人口1340人,其中農業人口 1340 人,勞動力 797 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 472 人。
全村海拔 1300 米,年平均氣溫 25 ℃,年降水量 800 毫米,適合種植玉米、稻穀、大豆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 1502.5 畝,人均耕地1.1畝。2008年全村經濟總收入 260 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 2164 元。該村屬於貧困村,農民收入主要以 農業 為主。

村務公開

制度上牆制度上牆
該村到2009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 340 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 1177 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是 ,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 ,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是 ,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等。

新農村建設

 2009年以來,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積極組織、開展新農村建設,帶領民眾不斷發展種植、養殖業,增加農民收入,改善基礎設施。
方式公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