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關清真寺

山海關清真寺

山海關清真寺是河北省的清真古寺之一,始建於明洪武十三年(1380)河北省秦皇島市東北山海關古城西門外護城河畔,山海關清真寺總面積為3952多平方米,整體建築為典型的中國傳統建築風格。寺中有禮拜殿、講經堂、沐浴室、殯儀室、山門、二門、井亭等。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山海關清真寺山海關清真寺
山海關古清真寺,坐落在河北省秦皇島市東北山海關古城西門外護城河畔,又稱“西關清真寺”,始建於明洪武十三年(1380),“文革”期間的1970年,山海關製鞋廠占用一部分,1980年退還,1986年開始修繕。1998年5月,由於清真寺年久,木樑及橡、檁被蟲啃咬多處腐爛,在山海關區政協原副主席常春恆的倡議下,在王保樹、曹國明等眾回民的支持下,依次籌款,重新翻蓋了門樓和大殿。古清真寺經過五年多的修建,於2003年開齋節竣工。曹國明書寫了“清真寺”正門匾額。將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修水房碑記”重新樹立於南側。將清同治十年(1871)“建義學碑”樹立於北側。並將永樂五年(1407)五月十一日朱棣皇帝的上諭“護持”回教,嚴禁“慢侮欺凌”回民,“敢有故違朕命慢侮欺凌者以罪之”石碑樹立在寺內。

布局結構

據傳:在修築萬里長城時,徐達大將軍從甘肅榆林帶來的回族兵較多,故有先建古清真寺,後築長城之說。古清真寺占地面積3952.8平方米。1986年開始修繕。維修後的清真寺,東西長78米,南北寬36米,總面積2808平方米。建築布局大體分之三層,一層北側九間沐浴室、南側殯葬室兩間。二層中間門樓,上刻匾額“清真古寺”,門南側碑一座,為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四月望日立。西為井亭(明代古井),西有三間講堂,上主刻匾“風雨同舟”。東為寺阿訇辦公室二間。第三層正殿,東西外長10米,南北寬14米,殿下面匾額有“純則不已”,清道光九年(1883)五月曹寬、曹祥沐立。“朝朝無窮”,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戶部尚書哈元生立。“通合中”,清光緒十九年(1893)五月大總兵奉天總理營務記名提督銼色巴圖魯左寶貴立。楹聯為“化人化物能化化,生天生地更生生”。殿前有明清古松、古柏。

建築特點

風格特點

為明代殿頂式磚木結構,正脊兩端出檐曲緩,兩側各有角門一閣,二門為垂足式純木結構,圖案色彩絢麗,古樸典雅。禮拜殿坐西向東,為連卷式磚木結構,飛檐翹角,巍峨壯觀。

主要建築

寺分兩進,大門為宮殿頂式建築,正脊兩端出檐深遠曲緩,雄壯美觀,正門兩側各有角門1個,院內為新建假山噴水花池;二門為垂足式木結構門樓,圖案色彩絢麗,古樸雅致;禮拜大殿為明代捲簾式磚式結構,飛檐高翹,殿頂有四角攢伏亭,整體巍然壯觀,因前懸掛明清兩代名家所贈漢文匾額,中為“朝朝無窮”、右為“道合中庸”(左寶貴贈)左為“純則不已”,兩側木柱楹聯為“化人化物能化化,生天生地更生生”。殿頂有四角攢天亭,前壁有阿拉伯式拱門。殿前門額懸有明、清兩代學者所書頌詞的木匾。院內古木參天,枝葉繁茂。整體建築莊嚴肅穆,既有明代建築風格,又有伊斯蘭建築特色。明、清兩代駐紮山海關的穆斯林官兵都曾來此寺禮拜。清末穆斯林抗日名將左寶貴鎮守山海關時親書“道合中庸”4字,刻匾留念。該寺肇建600年間,幾經戰火兵燹與風雨剝蝕,卻基本保持原狀,現經人民政府兩次撥款修葺,已煥然一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