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歷史研究所是我省社科界建立最早的專門性研究機構之一,其前身是中國科學院山東分院歷史研究所、山東省歷史研究所。1978年初山東省社會科學研究所恢復成立後,於1980年11月建立了歷史研究室,同年12月改建為歷史研究所。現任所長劉大可,副所長莊維民。

山東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是山東省社科界建立最早的專門性研究所之一。其前身是中國科學院山東分院歷史研究所、山東省歷史研究所。1978年初,山東省社會科學研究所恢復成立。1980年11月,建立山東省社會科學研究所歷史研究室;同年12月,改建為山東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現任所長劉大可,副所長莊維民。
1980年以來的10餘年間,歷史研究所一直設有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中國現代史3個研究室,以中國農民戰爭史、甲午戰爭史、山東古國史、山東解放區發展史,為主要研究方向。1992年,又成立了甲午戰爭研究中心。此後根據學術力量的變化,歷史研究所逐步調整了研究方向,於1995年7月建立了近代中日關係、山東區域史兩個研究室,將東亞關係史、山東地方史作為重點研究方向。現在,這兩個學科均被確定為院重點學科。
歷史研究所—向為院內專業技術人員較多、業務水平較高,省內外影響較大的研究所之一。先後在歷史研究所工作的科研人員達30餘人;全所人員最多時有19人(1991年)。現有人員13人,其中研究員6人,副研究員4人,助理研究員1人。2人獲省專業技術拔尖人才稱號並享受國務院特殊津帖,2人獲院優秀專家稱號。
20餘年來,歷史研究所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積極開展科研活動,為繁榮山東歷史科學、推動兩個文明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據不完全統計,歷史研究所先後承擔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等國家級課題5項,省社科規劃重點課題16項。省委交辦及省人大、省政協委託項目72項,國務院古籍整理項目及省古籍整理項目各1項,院重點課題14項,其課題20餘項;陸續在國家級、海外、省內外出版社及重要報刊出版著作170餘部(其中個人獨立完成或首位作者論著28部,主編論著或叢書22種,參編論著百餘部,編輯資料10餘部),發表論文700餘篇,並取得其他史學成果近百項;相繼獲省部級以上獎勵60餘項次(其中個人論著及首位作者論著獲省社科優秀成果榮譽獎3項、一等獎5項、二等獎12項、三等獎14項,其他省部級以上獎勵30餘項),其他獎勵90餘項次(其中個人論著及首位作者論著獲院優秀科研成果榮譽獎7項、一等獎14項、二等獎5項、三等獎2項,科研鼓勵獎30餘項次)。
歷史研究所繼承、發揚了“文革”前老歷史研究所的優良傳統,注重基礎學科建設,具有短期內完成一些重大課題的能力,從而成為山東社會科學院頗具特色的研究所之一。另外,歷史研究所還注意學術交流,多次舉辦重大學術活動。據不完全統計,先後舉辦中國農民戰爭史、甲午戰爭史、教案、義和團等全國、全省性學術會議、座談會上百次,相繼有近百人次出席國際學術會議(其中赴日、英、台、港等地交流、講學者10餘人次,接待海外來訪學者70餘人次),並與日、美、英、台、港等海外有關高校、科研機構建立了良好的聯繫,從而進一步擴大了知名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