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志·標準計量志

開展了地方標準化工作;1978年至1989年在加強標準計量工作的同時,又進行了產品質量檢驗和產品質量監督管理工作。 1956年,山東省度量衡檢定所改建為山東省計量管理局,由省商業廳劃歸省工業廳領導。 1959年,山東省計量管理局劃歸山東省科委領導,並改名為山東省計量標準局,負責全省的計量管理和標準化管理工作。

《山東省志·標準計量志》的編纂工作始於1986年,1993年正式出版。志書以篇、章、節層次劃分,全書共設6篇,內容依次為機構、計量、標準化、質量監督與檢驗、優質產品的評選與管理、科教基建經費。志書上限始自1930年,下限到1989年底。為彰明事物的發展,個別資料上溯到事物發端。
山東的度量衡和標準化事業有著悠久歷史,早在原始社會末期,隨著私有制和物品交換的出現度量衡就已經產生,之後的兩千多年中隨著社會的發展而逐步趨於統一。1930年12月1日, 國民黨山東省政府為了推行新制、劃一度量衡,設定了山東省度量衡檢定所,全省各縣也相繼建立了度量衡檢定機構,但度量衡的混亂狀況沒有改變,工農業生產的標準化基本上沒有開展。 新中國成立後,山東標準計量事業的發展大體經歷了四個階段:1949年至1956年是度量衡時期,主要從事度量衡器具的檢定和管理;1956年至1959年在度量衡管理的基礎上初建了現代計量, 開展了包括長度、力學、溫度、電學等方面的工業計量;1959年至1978年在建立和完善工業計量的同時, 開展了地方標準化工作;1978年至1989年在加強標準計量工作的同時,又進行了產品質量檢驗和產品質量監督管理工作。 1948年後, 隨著山東逐步解放,各地政府相繼建立了度量衡檢定管理機構。1950年山東省政府工商部設立了山東省度量衡檢定所, 負責推行以“公制”為工作重點的度量衡管理工作,對工業生產和商貿流通領域的度量衡器具實行檢查、檢定和監督管理。 1956年,山東省度量衡檢定所改建為山東省計量管理局,由省商業廳劃歸省工業廳領導。在此期間,山東省計量管理局先後研究建立了長度、力學、溫度、電學等計量標準,開展了一般用工業計量器具的檢定、維修和量值傳遞工作,加強了各地市縣計量機構和工業企業計量機構的建設。1959年,山東省計量管理局劃歸山東省科委領導,並改名為山東省計量標準局,負責全省的計量管理和標準化管理工作。 從1959年到1978年期間, 在計量管理工作方面, 組織貫徹執行了國務院發布的《關於統一計量制度的命令》,逐步統一了全省計量單位制,同時先後開展了萬能量具檢修和部分計量儀表的計量檢定業務。在標準化工作方面,先後進行了烤菸、羊毛等農副產品標準的改革試點和推行工作;對農業機械及其配套農機具進行了標準化、系列化和通用化等一系列工作。“文化大革命”時期,全省各級標準計量機構受到了嚴重的衝擊和破壞,給國民經濟帶來了嚴重影響。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全省逐步建立健全了標準計量和產品質量監督管理體系,標準計量業務領域進一步拓寬,在計量檢定、標準化管理、產品質量監督檢驗和優質產品的評選管理工作上有了較大的發展。1978年後先後接收和新成立了計量科學研究所、紡織纖維檢驗所、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所、山東省標準計量情報研究所和山東省標準計量學校等機構。到1989年底,全省標準計量系統發展到5565人;在標準計量方面建立了長度、 力學等7大類64項最高計量標準和35項次級計量標準的省級計量標準項目,宣傳並貫徹執行了《計量法》,保證了各種計量器具量值的準確一致;在標準化方面建立了一套地方標準化工作的法規和制度,研究制定並批准發布了包括農業、機械等工農業產品方面的山東省地方標準,使全省地方標準累積數為2134個;在產品質量監督和優質產品評選管理方面建立了全省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網路,並對全省重點產品、創優產品和量大面廣的家電產品、日用消費品,實施統一檢驗、抽查檢驗、監督檢驗和仲裁檢驗;在科技教育方面標準計量系統榮獲省級以上科技進步獎的標準計量科研成果有35項, 其中獲國家科技進步獎1項,省科技進步獎34項,各項事業實現了全面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