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夏津縣華強工藝廠

一、“夏津縣”語源簡析“夏津縣”一詞屬於漢語政區地名。 此前,夏津之地明屬“鄃縣”,鄃縣始置於西漢初年屬巨鹿縣。 隋大業年間(605—618年)夏津縣併入鄃縣屬清河郡。

簡介

店鋪名稱: 夏津縣華強紡織有限公司
所在城市: 德州市
聯 系 人: 李洪強
電話: 電子信箱:
地址: 夏津鎮梁莊
網址:
交通路線:
營業時間:

夏津縣

一、“夏津縣”語源簡析
“夏津縣”一詞屬於漢語政區地名。其標準讀音為“xìajīn Xiàn”。它所指代的縣級行政區域(地名實體),位於山東省西北部,地處北緯36°53′~37°10′,東經115°45′~116°16′,東南與臨清市、高唐縣相鄰,西與河北省清河縣以運河為界而相望,北與武城、平原縣相接。面積871.9平方公里。人口48.9萬。縣人民政府駐地夏津鎮,在省會濟南西北方向120公里處,為德州市轄縣。
二、行政區劃
夏津縣轄10個鎮、2個鄉:銀城街道、北城街道、蘇留莊鎮、新盛店鎮雷集鎮鄭保屯鎮、白馬湖鎮、東李官屯鎮、宋樓鎮、香趙莊鎮、雙廟鎮、南城鎮、渡口驛鄉、田莊鄉。
三、夏津縣政區沿革簡況
夏津之名歷史悠久,夏津縣始置於隋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此為“夏津”之詞的始現。此前,夏津之地明屬“鄃縣”,鄃縣始置於西漢初年屬巨鹿縣。“鄃”之由來無考,據此字的結構看應屬城邑的專用字。後又置信鄉侯國,與鄃同屬冀州清河郡。漢之後(呂雉)四年(公元前184年)立縣為侯國。王莽改覦為善陸(公元9年)。東漢光武帝誅王莽設定侯國,封馬武為鄃侯,三國時期屬魏清河國甘陵郡。西晉時屬清河國。十六國時屬清河郡。南北朝時屬北魏濟州平原郡。東魏時屬清河郡。北齊時屬冀洲清河郡,後廢縣併入平原。隋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於古鄃城西南建縣,縣治在今縣城,屬清河郡。又另置夏津縣,縣治在孫生鎮(今縣城北15公里處新盛店村)屬貝州。隋大業年間(605—618年)夏津縣併入鄃縣屬清河郡。唐天寶元年(742年)改鄃為夏津縣。宋代屬河北道大名府。金代屬大名府路大名府。元明皆屬高唐州。清雍正八年(1730年)改屬東昌府。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屬臨清直錄州。民國時期曾先後屬山東東臨道第四行政督察區。1945年9月4日夏津縣解放後,先後屬冀南二專署,衡水專署。1952年10月,歸屬山東省德州專區,1956年屬聊城專區,1961年復歸德州專區,1995年德州撤地設市,夏津縣仍屬德州至今。
四、夏津縣地名語詞特徵
夏津縣歷史悠久,境內的地名形成都有其歷史淵源,據地名普查時對全縣530個自然村名的來歷分析,除栗莊(今屬銀城街道辦事處)、崔莊、崔樓(今屬白馬湖鎮)等個別村莊外,其絕大多數,皆建村於明朝洪武年間以後。其原因是因元末連年戰亂和天災,兼之明建文時的“靖難”之役(俗稱“燕王掃北”)使兩淮、山東、河北、河南之民十亡七八。尤其山東的高唐州、東昌府為當時的主要戰場,已成荒無人煙之地。以至於“春燕歸來無棲處,東地千里少人煙”。據舊志載明洪形武二十四年“戶687,口4279”。
明朝定鼎,既實行了大量的移民屯田,移民多來自山西洞洪與山東膠東一帶。因此,大多村落多於此時形成。所以帶“屯田”色彩的地名很多,現有帶“屯”字的村名達52個,如:張官屯、李官屯、黃官屯、周官屯、張里長屯、於里長屯等,不一而是。在夏津境內的村名中除“莊”“寨”等通用地名外,其他多以地理位置和建築等為統稱地名。命名者居多,如處原老黃河故道的大堤沿畔的有馬堤、杜堤、左堤、劉堤等,以建築命名的有樓、堂、廟等,如李樓、代樓、苗堂、李堂、劉廟、時廟等。另外有以“王莊”為統稱地名而命名者,如:毛王莊、尤王莊、謝王莊等,這類村名是以明代皇帝賜給諸王的莊田,而由管理莊田的頭目之姓而分別命名的。總之,夏津縣村名的命名特點是以姓氏命名加統稱地名(如:莊、寨、堤、溝、廟、堂、樓等)而形成各個村名。這類村名占全縣村名的95%以上。
夏津縣歷史文化積澱深厚,各村名中不乏以歷史名人、文物古蹟和神話傳說命名者。其中有“張法寺”,此村是村東南側的“大雲禪寺”而得名,“大雲禪寺”又俗稱“張法寺”,據舊志載:大雲法寺始建於唐朝,毀於元末。明洪武年間萊州掖縣人張福廣夫婦來此,見大寺雖圯,氣勢恢弘,故皈依佛家,矢志募修,人們俗呼“張法師”故又以之稱寺,在寺旁所建的村亦因之稱“張法寺”。其老伴亦歸佛清修,在大雲寺南十二里處,建庵修行,人們俗稱“張姑庵”後在庵側建村人亦稱“張姑庵”。簡稱“張庵”(今屬香趙鎮)。如五龍堂,據傳一母一胎生五條龍,俱乘風雨而去,後修“五龍堂”以紀念,於堂側建村,名“五龍堂”。再如王太來莊,鄭保屯、俱是以此地名人“王太來”、“鄭保”之名而得村名的。以古蹟命名的有王鋪、劉鋪、十五里舖,是以古代上官道的“鋪遞”(驛站)而得名。
在一些地名讀音中也存有特殊讀音,如“時”讀“chi”,“岳”讀“ya”等。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