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嶽交響曲

李斯特的《山嶽交響曲》又稱《山間所聞》,是李斯特最早的交響詩,作於1847-1849年,描述雨果的詩《秋葉》中的意象。


作品介紹

李斯特:山嶽交響曲(山間所聞)Liszt;Berg Symphonie
李斯特的《山嶽交響曲》又稱《山間所聞》(Ca qu'on entend Sur la Montagne),是李斯特最早的交響詩,作於1847-1849年,描述雨果的詩《秋葉》中的意象。雨果這首浪漫長詩完成之後,曾在友人圈中朗誦,李斯特聽後便產生創作欲望。雨果的詩描寫人與自然的關係—詩人在山中聽到陌生的聲音而產生種種幻覺,自然的崇高的聲音與人世間苦惱的世俗的聲音形成對比。李斯特給此曲作的序為:“詩人聽到兩種聲音:其中之一是強而有力、條理井然的歡樂頌歌,另一種則充滿抑鬱與苦悶、喜怒交替兼帶詛咒的聲音。這兩種聲音彼此摻合,交替出現,又相互融合,最後經過清明的觀察,才逐漸解脫,繼而消失。”全曲由兩部分組成,先由平靜的稍快的快板始,指定為“神秘而平靜的鏇律”,大鼓發出的聲音代表詩人在林中聽到的神秘之聲,充分展示自然的無限性。弦樂奏溫柔而甜美的動機後,管樂表現自然的崇高。輕柔的豎琴與雙簧管奏“恬美的黃昏之歌”,在長笛與其它樂器進一步處理時,插入表現詩人聽到的陌生聲音,有一種莊嚴感。激昂的快板表現人類為求人生意義而產生的煩惱。接著是流暢的快板,人類與自然產生衝突,在這種衝突中,人類感受的是人生的空虛。以小提琴獨奏表現人類的悲哀。接著又是激昂的快板,人類在空虛中轉而對自然界產生期待,認識了神。轉入虔誠的行板,銅管奏莊嚴的讚美歌,其中中提琴仍表示人類的煩惱。第二部分表達自然戰勝了人類,在一連串混雜的音響反覆後,代表自然的動機鋪天蓋地,此時陷入冥想的詩人終於恢復了清醒,靈魂被淨化,全曲在對自然永恆的讚歌中結束。

版本介紹

這首交響詩的版本可選:1.海丁克指揮倫敦愛樂樂團版,Philips,廉價小雙張,CD編號438 751-2。李斯特的交響詩第一集,這兩張唱片上另有《前奏曲》、《馬捷帕》、《節慶的聲音》、《奧菲斯》,《企鵝》評介三星保留一星。2.馬舒爾指揮萊比錫格萬特豪斯樂團版,EMI,廉價小雙張,CZS5 68598-2。這兩張唱片另有李斯特的《但丁交響曲》、《節慶的聲音》、《從搖籃到墳墓》、《理想》。3.布特(Butt)指揮倫敦交響樂團版,ASV,CD編號CDDCA586。這張唱片上另有柴科夫斯基的《暴風雨》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