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夏日

山居夏日

《山居夏日》是唐代高駢寫的一首描寫夏日風光的七言絕句。作者用純乎用近似繪畫的手法:綠樹陰濃,樓台倒影,池塘水波,滿架薔薇,構成了一幅色彩鮮麗、情調清和的圖畫。

基本內容

山居夏日山居夏日

唐 高駢

綠樹陰濃夏日長,樓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薇一院香。

【賞析】:

這是一首描寫夏日風光的七言絕句。

首句起得似乎平平,但仔細玩味“陰濃”二字,不獨狀樹之繁茂,且又暗示此時正是夏日午時前後,烈日炎炎,日烈,“樹陰”才能“濃”。這“濃”除有樹陰稠密之意外,尚有深淺之“深”意在內,即樹陰密而且深。《紅樓夢》里描寫大觀園夏日中午景象,謂“烈日當空,樹陰匝地”,即此意。夏日正午前後最能給人以“夏日長”的感覺。楊萬里《閒居初夏午睡起》說“日長睡起無情思”,就是寫的這種情趣。因此,“夏日長”是和“綠樹陰濃”含蓄地聯在一起的,決非泛泛之筆。

第二句“樓台倒影入池塘”寫詩人看到池塘內的樓台倒影。“入”字用得極好:夏日午時,晴空驕陽,一片寂靜,池水清澈見底,映在塘中的樓台倒影,當屬十分清晰。這個“入”字就正好寫出了此時樓台倒影的真實情景。

第三句“水晶簾動微風起”是詩中最含蓄精巧的一句。此句可分兩層意思來說。其一,烈日照耀下的池水,晶瑩透澈;微風吹來,水光瀲灩,碧波粼粼。詩人用“水晶簾動”來比喻這一景象,美妙而逼真──整個水面猶如一掛水晶做成的帘子,被風吹得泛起微波,在蕩漾著的水波下則是隨之晃動的樓台倒影,多美啊!其二,觀賞景致的詩人先看見的是池水波動,然後才感覺到起風了。夏日的微風是不會讓人一下子感覺出來的,此時看到水波才會覺著,所以說“水晶簾動微風起”。如果先寫“微風起”,而後再寫“水晶簾動”,那就味同嚼蠟了。

正當詩人陶醉於這夏日美景的時候,忽然飄來一陣花香,香氣沁人心脾,詩人精神為之一振。詩的最後一句“滿架薔薇一院香”,又為那幽靜的景致,增添了鮮艷的色彩,充滿了醉人的芬芳,使全詩洋溢著夏日特有的生氣。“一院香”,又與上句“微風起”暗合。

詩寫夏日風光,純乎用近似繪畫的手法:綠樹陰濃,樓台倒影,池塘水波,滿架薔薇,構成了一幅色彩鮮麗、情調清和的圖畫。這一切都是由詩人站立在山亭上所描繪下來的。山亭和詩人雖然沒有在詩中出現,然而我們在欣賞這首詩時,卻仿佛看到了那個山亭和那位悠閒自在的詩人。

作者簡介

山居夏日山居夏日

高駢[唐](?至八八七),字千里,南平郡王崇文孫。昭宗(八八九至九O三)時歷淮南節度副大使,封渤海郡王。光啟中為畢師鐸所殺。家世禁衞,頗修飾,折節為文學,筆研固非其所事,然字亦不俗。鹹通二年(八六一)張翔所撰唐蹈溪廟記,為其所書。《唐書本傳、集古錄》唐末大將。字千里。高駢之先世為渤海人﹐遷居幽州(今北京)。祖崇文﹐為唐憲宗李純時名將﹐世代為禁軍將領。高駢累仕為右神策都虞候。懿宗初﹐高駢統兵御党項及吐蕃﹐授秦州刺史。鹹通七年(866)﹐高駢鎮安南﹐為靜海軍節度使﹐曾整治安南至廣州江道﹐溝通交廣物資運輸。後入為右金吾大將軍﹐除天平軍(今山東東平北)節度使。僖宗乾符二年(875)﹐移鎮西川﹐在任上刑罰嚴酷﹐濫殺無辜。但有幹才﹐他築成都府磚城﹐加強防禦。又在境上駐紮重兵﹐迫南詔修好﹐幾年內蜀地較安。五年﹐徙荊南(今湖北江陵)。當時﹐王仙芝﹑黃巢起義軍轉戰江南﹐朝廷任高駢為鎮海軍(今江蘇鎮江)節度使﹑諸道兵馬都統﹑江淮鹽鐵轉運使。次年﹐又遷淮南(今江蘇揚州北)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仍充都統﹑鹽鐵使以鎮壓起義軍和主管江淮財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